我院客座教授宋铁成老师荣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发布者:电子学院发布时间:2017-02-24浏览次数:362

2月24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在省政协礼堂隆重举行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表彰2016年度为江苏省科学技术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东南大学主持完成的五项成果荣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在五项成果中,就有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宋铁成、胡静、夏玮玮和沈连丰教授团队牵头完成的“卫星与无线通信融合系统研发及产业化”项目。

  

宋铁成1985年以全国第一批保送生的身份进入南京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现为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学习,并在毕业后继续留校深造及工作。

宋老师笑称他对东南大学、对信息学院的感情一般人理解不了,几十年来,他的根已经深深扎在了东大。

宋老师说:在这个有些浮躁的社会中,东大务实低调,踏踏实实做事的氛围显得弥为珍贵,这种对学校、对学院的情结是动摇不了的。

  

  投身科研,将卫星与无线电融合

近年来,宋老师主持和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移动认知无线网络关键技术研究”“认知无线传感网络关键技术研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传感器网络电磁频谱监测关键技术研究”“超高速无线局域网无线接口关键技术研究与验证”等国家级项目,系列研究成果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谈起“卫星与无线通信融合系统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的研究初衷,宋老师说:“卫星通信具有覆盖广和不受地域限制的优势,但是受到遮挡以后,信号就会不好,而且通信的成本太高,2M带宽每小时就要花费几千元。而随着3G、4G的普及,地面无线通信已经发展得相当完善,但是在地面基站未覆盖区域,或基站一旦受到洪水、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破坏时,就无法通信了。正是基于这两个通信系统的特点,我们‘取长补短’,巧妙地将两种通信系统融合起来,研制完成的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策略自适应地选择地面通信链路或卫星链路”。该项目成功获得2010年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的立项支持

项目研发过程中,他和团队成员克服了很多困难,提出了多项独创性的方法,目前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0项(其中24项已经获得授权),编制国家标准3项,发表国内外核心期刊论文61篇(其中SCI收录16篇)。项目研制的卫星与无线通信融合系统实现了规模产业化,部分性能指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并在气象、安监、环保和军队等诸多行业得到极其广泛的应用,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和客户的一致好评。

  联调现场(宋铁成、沈连丰、胡静、夏玮玮)

  

产学研用,让科技成果更具生命力  

对于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宋老师给出了这样的答案:“高校的优势在于前沿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而企业擅长规模化和产业化。一项科研成果的面世,要想真正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要和企业深度融合,关注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往规模化和产业化的目标去做。所谓‘深度融合’,就是在项目研发过程中,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要和学校的研发人员一起工作,发挥各自所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实现系统的产业化。” 

多年来,依托学校研究平台,信息学院与国内外电子信息领域的许多知名企业建立了战略性产学研合作关系。这次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的项目“卫星与无线通信融合系统研发及产业化”就是由东南大学南京中网卫星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大学三家单位合作完成。

据宋老师介绍,目前本项目的产品已经应用到全国26个省市的18个行业。其中,气象和安监市场占有率达到70%,环保市场占有率达到60%。产品曾为“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射和回收提供气象保障,为汶川地震、雅安地震和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等提供了应急通信服务,为上海世博会和深圳大运会等重大活动提供了气象保障和视频直播服务。产品已经实现直接销售收入8.3亿元,产生的间接经济效益数百亿计。

 

宋铁成在项目现场向专家汇报

  

凝心聚力,打造科技创新团队  

对于此次获奖,宋老师多次和我们说到:这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只靠我一个人是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的。团队里的胡静夏玮玮沈连丰老师以及南京中网卫星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大学的相关科研人员都付出了近十年的努力,最终取得了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谈到团队建设时,宋老师认为:团队成员要相互尊重和相互谦让,不能过分计较个人得失,所取得的成果是属于团队的。尤其是信息通信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只有团队合作,才有可能做出一个完整的系统,做出一些成绩。团队成员间良好的合作是成功的关键,这样形成良性循环后,机会和成绩才会慢慢到来。

宋铁成参加ICC2014

  

满腔热忱,做学生眼中的好老师

“我认为作为一个老师,最重要的就是对学生有爱心,关心他们。”

宋老师是电子与通信经典教材“通信系统”的翻译者之一、江苏省精品课程“通信原理”的课程负责人,此外,他还是东大校园里公共自行车“小红”的研发者和推广者。

在采访中,宋老师回忆了当年他刚刚参加教学工作时的情景。从第一次走上讲台时教室里一片嘘声,到后来座无虚席的课堂;从“临危受命”接下教学任务到在全国教学会议上分享教学经验。宋老师谈到学生时总是充满了关爱与体贴,他说:“作为一名学生,肯定希望遇到一位教学好、有爱心的好老师,那我们老师就要往这个方向努力,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最后,宋老师也对青年学子提出了期待:“作为东大的学生,基础理论要扎实,专业知识面要宽,要多关注领域里的迫切需求和最新进展,既要专又要广,才能更好地驾驭一个系统的设计,更好地学习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