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院《栖霞山建筑群空间研究》正在火热进行中

发布者:王生花发布时间:2018-07-18浏览次数:290

建筑学院《栖霞山建筑群空间研究》正在火热进行中

-------建筑学院2018暑期社会实践校级(重点)项目



为了丰富高校大学生暑期生活,更好的在实践过程中掌握专业知识,引领青年学生培育和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宗旨,坚持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的有机结合,提升社会实践活动的专业性和时效性、在活动中体验快乐、理论联系实际,建筑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于201879日至715日开展为期一周的暑期社会实践项目—《栖霞山建筑群空间研究》。此次社会实践活动由建筑学院与中通服建筑设计咨询研究院共同完成,由建筑学院焦自云副院长和张磊总工分别担任校内外专业指导老师,学院分团委书记赵晨老师带队7名建筑学子共同完成栖霞山风景区实地调研,以栖霞山山门广场改造项目为研究主线进行测绘和建筑群空间研究。

201879日,赵晨老师带领项目组学生代表,前往中通服建筑设计咨询研究院有限公司(原江苏省邮电规划设计研究院)与《栖霞山山门广场改造》项目负责人张磊老师进行前期沟通与交流,共同制定实践项目的调研测绘任务。

2018710日,全体成员在赵晨老师和张磊老师的带领之下,在栖霞山集结,开始为期两天的实地调研测绘实践。全体成员以建筑改造的实际运用为主线,着重考察研究栖霞山建筑群空间组合。在张磊老师的带领下,大家不畏酷暑来到栖霞山山门广场改造项目现场,在建筑工地进行实地调研。张磊老师耐心的向同学们介绍山门广场在建项目概况,并解答了大家的问题。同学们听得认真,不敢有半点走神,生怕错过关键点,遇到疑惑也能及时提问。听完张老师讲解,大家对山门广场改建项目有了新的认识。同时,张老师为项目组下一步的测绘提出宝贵的指导意见。

2018711日,在38摄氏度的高温下,项目组开始了细致的测绘工作,顶着高温酷暑,大家汗流浃背地对栖霞山山门广场改建项目中的1号楼进行了测绘。期间遇到了一些技术难题,所幸在赵晨老师的协调以及张磊老师的耐心指导下,这些问题都得以解决。

2018712日,大家开始整理并绘制测绘图纸,由于工程量较大,大家连夜绘制,困意以及蚊虫的叮咬都阻挡不了他们的热情。大家目标高度一致,尽最大程度还原测绘建筑的原状,不辜负烈日炎炎下测绘的辛苦。

2018713日,大家再次在高温下集结。闷热的教室里,大家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暑期社会实践报告草稿的撰写。期间成员们在组内多次展开讨论,并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渠道查找资料,力求做到资料的完备。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实践报告初步成型。

2018714日,建筑学院的两位指导老师,焦副院长和赵老师放弃休息时间,与大家共同探讨测绘图纸和实践项目报告的修改。在讨论中,焦副院长在专业上给出了重要指导意见,帮助成员们进一步完善成果汇报。赵老师对于报告的内容及形式也给出了建议,希望能够反复修改精益求精。在老师们的指导之后,成员们回到教室,依据老师们修改建议,对测绘图纸及实践报告进一步完善。

2018715日,历经七天的辛苦工作,本次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的开展已近尾声。大家在学院会议室结合实践单位指导老师的意见再次修改实践报告,力求字斟句酌,反复凝练。最终完成了《栖霞山建筑群空间研究项目》的实践报告,得到了校外指导老师和实践单位的高度认可和肯定。

感谢校团委、实践单位以及学院的领导和老师们对我们本次社会实践项目的关心和大力支持,让学生们走进社会大学堂,让我们身临其境参与到真实的在建项目与已建项目中去,走出书本,走向实际,让二维的图片文字转换成三维的建筑,使得我们对古建筑和建筑改造有了更深一步的直观理解。古建与现代化建筑并不是水火不容的两个部分,二者是相通相融的。书本中学习到的古建保护,只言片语,晦涩难懂,但是经过社会实践之后,或许就能打开我们的思路,拓展我们眼界,使我们受益匪浅。希望我们能够拿起生活的课程和教材,通过实践的学习方式,领悟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这本“无字之书”对于我们的成长的重要意义。

短暂而又充实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将是我们人生的一段重要经历和阅历,对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实际运用专业知识有很大的帮助。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次的社会实践告诉我们: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当具备创新观念和掌握成熟技能的能力,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富有团队意识等素质。如果我们想接受时代的挑战,受到社会的欢迎,就必须抓紧时间充实自己,不仅要学好专业课,还要广泛的汲取各领域的知识,拓宽眼界、提升格局、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同时,我们广大团员青年应该在党的领导下,全面武装自己,以己所学,投身到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通讯 赵晨 图片 陆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