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招生简章 之 省重点学科建设点——“信息与通信工程”

发布者:电子学院发布时间:2017-05-21浏览次数:535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15年遴选为江苏省品牌专业A类建设点之后,我院的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2016年被遴选为江苏省重点学科建设点本学科利用民办高校的灵活机制融合名校名师资源,通过校校、校企深度合作组建优秀学科团队,着力开展名家优秀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研究与开发,形成学科的错位发展和应用特色,支撑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

在人才培养上2015年,本学科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立“集成电路工程”工程硕士联合培养基地,目前已联合招生11人。同时在国内高校率先设立研究生助理实验员岗位,为学生的工程训练和应用研发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本学科拥有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等四个本科专业,其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和省“十二五”重点专业类建设项目,2015年遴选为江苏省品牌专业A类建设点。五年来,共培养本科毕业生1150名。 在人才培养中,建立了一套科学的时间上3+1,空间上4+1的教育教学体系,建立了十多个实习与实训基地。校企深度融合,协同育人,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的教学科研实践平台,极大地提高了本科生的培养质量。本科生发表论文十余篇,五十余人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多项学科竞赛奖,获得多项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

在学科方向上: 经过多年的专业学科建设的研究和实践,积聚了王志功教授为核心的一批国内国际著名专家教授,以其产业需求巨大的优势成果的应用研究为方向,围绕通讯集成电路设计、应用、开发,DMB数字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数字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的推广,逐步形成了① 通信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  ②信号处理与数字系统开发 ③智慧信息处理与应用等三个学科方向,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和成绩。

    在学术团队上:本学科与东南大学的相关学科一脉相承、互补延展。中国电子学会教育分会副主任委员谢嘉奎教授亲手创办了这个学科,并出任电子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前身)第一、第二任系主任。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第一任院长由东南大学无锡分校原副校长张安康教授担任,第二任院长由教育部生物医学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东南大学的万遂人教授担任,现任院长由东南大学毕业并留校任教的东南大学校友、国内电子设计领域知名专家朱明程教授担任。

学科带头人王志功教授于2007年起担任三江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在学科和专业建设方面给予了悉心指导。2014三江微电子工程与应用研究院成立之际,再次通过柔性引进,继续聘请王志功教授为特聘教授、学科带头人、院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同时以其科研成果应用研究为目标,建立《神经信息电子调控工程技术研究所》,在引领学科建设的同时,以项目培养学科队伍,发展应用研究创新。

本学科坚持“多元化、差异化”团队建设的理念,结合学科发展方向,十多年来,通过引培方式,组建了一支由资深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王志功教授、王国裕教授、朱明程教授、郑茳教授、赵建华教授、刘维周教授、何野教授、吕俊博士等组成的优秀学科团队。目前团队现有35人,正高职称10人,副教授10人,讲师8人,博士(包含在职博士)13人,45岁以下的中青年骨干教师22人,占比61%;团队中有享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1名,省青蓝工程青年骨干教师4名,11名受聘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硕士生导师

在科学研究上:本学科以产学研合作、服务产业、服务地方为导向,利用民办大学灵活的用人机制和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新法规,充分融合名校名家资源,把国内外著名专家原创科技成果向应用研究延伸。着力推进工程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如王志功教授的许多原创研究成果在东南大学完成,在三江成立工程应用研究所,推动三江的学科团队和其东大学科团队互补发展、延展应用和产品化研究;王国裕教授在国际上率先完成DMB原创芯片成果,在三江建立DMB研究所主要致力于产业化应用研究、产品和模块的二次应用开发,2015年底,通过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的遴选立项,首批获得省厅资助应用产业化项目立项550万元。朱明程教授是国内FPGA技术领域知名专家、FPGA技术引进人之一,多年来成果著著,在三江建立FPGA应用工程中心,围绕FPGA应用开展产业服务。郑茳教授一直致力于高层次核心CPU芯片的研究,产业化成果显著,以其核心技术为平台,支持本学科团队创新应用集成研究,前景诱人。刘维周教授一直在智慧信息处理与应用方向耕耘,主持承担江苏省教育资源信息系统的重大科研项目,在大数据信息时代,其系统研究应用前景广阔; 本年度本学科在专家领导下,申报了国家、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承接横向科研项目5项;团队成员近三年来发表科技论文70余篇,SCI、EI收录论文30余篇,发明、实用新型专利12项。

在学术交流上: 本学科根据自身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应用研究方向定位,加强和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龙头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每年都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也选派老师出国进修和国内访问学者,包括到大型企业挂职锻炼。本学科和荷兰SAXION应用科技大学建立紧密交流合作关系,实现每年教师互访、学生交换交流,大大开阔了本学科工程教育的视野,提升了工程教育国际化的水平。同时,本学科作为中国民办高校第一家,加入了英国工程技术学会(IET),成为IET中国大学金牌合作伙伴,对本学科国际化交流和人才培养交流,收益匪浅。

在资源平台上:本学科坚持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国际合作的合作理念,保持了本学科和国内外著名相关企业、国内外相关大学学科良好的产学研关系。目前本学科已拥有十多个国家级、省级、校企合作的教学科研平台。其中国家级校企联合人才实践基地1个,省级实验、实训、实践教育中心2个,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成为省级特色专业、品牌专业A类建设点。与华为全球培训中心建立了“新一代移动互联实训中心”;与南京安驾科技建立了“智能驾驶技术”联合研究中心;与美国明导科技实现大学计划项目,对方提供了价值2000万元EDA工具、集成电路验证仿真工具、高速PCB设计工具;与美国恩智普联合成立实验室。这些优质资源在促进学科发展的同时也支撑本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大改善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和专业硕士的应用工程型人才培养的办学条件。

在优势比较上

与国内外同类学科相比,本学科的优势与特色主要在于:

(1)利用民办机制组建优秀团队。利用民办高校平台灵活的用人机制和发展机制,引进资深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王志功教授、国际著名专家王国裕教授和业界著名专家朱明程教授、郑茳教授、刘维周教授、赵建华教授等组成的优秀学科团队。使本学科的研究有高度、站前沿、能落地,并以应用拓展服务社会为目标,走差异化互补发展的学科建设道路。

2)立足应用研究学科方向明确。以学科团队中著名专家的前沿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开发为研究方向,围绕通信集成电路设计、应用、开发,DMB数字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数字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广,开展成果转化、应用研究创新,同重点大学的学科研究领域相互补,为地方战略经济增长在应用层做贡献。

3)校企深度合作成果转化高效。以学科带头人的优秀成果的应用开发为出发点,展开校企合作共建、校校合作共建科研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新型创业式的应用研究机构,促进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同时校企合建人才培养基地,把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结合起来,提升平台的使用价值和利用效益,使得学科发展紧密跟踪战略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