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喜迎新春,润于心践于行 ——我校开展寒假劳动教育系列活动

发布者:发布日期:2024-03-11浏览次数:11

       日月其迈,时岁盛新;寒辞冬雪,新元肇启。为进一步推动我校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使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丰富同学们精神文化生活,营造欢乐祥和、喜庆热烈、文明向上的浓厚节日氛围,寒假期间,以中华传统节日——春节为契机,学生发展与服务中心劳动教育教研室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劳动喜迎新春,润于心践于行”寒假劳动教育系列活动。

“劳动趁华年,手作添新彩”——于新春,今年祝福我来送

活动中,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手工作品布置家园,迎接龙年新春。喜庆的灯笼、精美的窗花、红红的春联无不传递着浓浓的节庆氛围,让家人们提前感受节日的温暖和幸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爱好书法的学生们写春联、送“福”字,将浓浓年味渲染于一笔一划间,把新春祝福倾注于吉祥的春联中。这是同学们对新年美好的向往,与家人一道将这飘着墨香的春联贴上大门,让年味映在眼帘里。大红的春联、浓浓的墨香,热情洋溢的话语,都寄托着同学们对新年的憧憬和向往。


“春节大扫除,旧物换新颜”——于庭院,今天家务我来做

活动开展以来,同学们积极参与,纷纷加入家庭大扫除“洗迎新春”的行动中。他们拿起清洁工具,打扫卫生、清洁各种器具、清洗被褥窗帘、掸拂尘垢蛛网、修葺房屋……他们或独立完成任务,或与家人一起,忙碌的身影穿梭于家里的每一寸地方,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去迎接新的一年,到处洋溢着干干净净迎新年的欢乐气氛。同时,学生们还深入实际日常生活,探寻可二次利用的物质资源,发挥创意,化腐朽为神奇。其中,2022级文新院的陈雅洁以废弃旧纸箱为载体,借助剪刀、胶水等工具,巧妙制作出兼备实用与创意的“开关装饰”,她运用生活小常识,将蜡烛油与胶水混和增加纸板与墙面的贴合度,并选用多彩颜料为开关装饰增添美感。同学们创意十足,不仅让废旧物品重新再利用,而且制作出来的作品实用美观,堪称一件件艺术品。


“守文化本真,赴传承之路”——于乡关,家乡文化我来讲

为了传承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家乡韵味,激发同学们的爱国情怀,我校开展了“守文化本真,赴传承之路”——于乡关,家乡文化我来讲活动。活动鼓励同学们通过走访家乡的博物馆、美术馆、故居旧址、历史遗迹,品味家乡的民俗文化、探寻人文之美,了解国情、世情、民情。

我的家乡位于江苏如皋,这次我为大家介绍的是江苏如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板鹞风筝。板飖风筝源于北宋。因其造型如一平板而得名。它融扎裱造型、配色绘画、音律设计、哨口雕刻等工艺于一体,放上天,得风则鸣,其声随风抑扬,故有空中交响乐之美誉。总的来说,板飖风筝不仅是一种富有艺术气息的传统玩具,更是一种能够传达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的民间工艺品。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杨鸣轩江苏如皋

我的家乡位于福建莆田,莆田一直葆有的“辞年”的习俗,祭天地祭祖先。“辞年”的祭品也十分丰富,花、果、茶、酒齐备,“六斋”“十味”“龟”“团”、线面、鸡、鸭,还有“隔年饭”,摆满供桌,还要摆上“糕粿”。地上的盆里烧着“贡银”,大人会在一旁念念有词,祈祷来年平安。这些习俗都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我们在参与过程中感受文化的传承,并寄予来年的期望,以便更好地再次出发。

——东山校区徐佳艺福建莆田

活动进一步增进同学们对中华民族发展史的学习理解,感受文化魅力,挖掘文化内涵。在追溯与探源中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以实际行动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


“劳动迎新春,珍馐满人间”——于庖厨,今天厨神我来当

      享忙年喜悦,品劳动美味。春节到来之际,我校组织同学们在家中亮出自己最拿手的烹饪本领,和父母一起准备丰盛的新春美食宴品。自活动开展以来,同学们积极投身厨房,从简单的家庭小炒,到复杂的地方特色,从传统的中式佳肴,到可口的西式甜点,琳琅满目,让人“烹”然心动。品味自己亲手做出的菜,在这之中享受劳动带来的乐趣。这不仅激发了同学们烹饪美食的热情,更是让同学们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的道理。虽然有些餐品略显稚嫩,但它们更多体现的是同学们的成长和创新,它凝聚着家的温情,父母的喜悦,中国年的味道。



       本次活动学生参与度高,累计收集作品四千余份,通过活动充分发挥了家庭、社会的劳动育人作用。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创新教育方式,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助学生树立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弘扬、传承、践行劳动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磨练了意志。积极引导了同学们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不负时代,不负年华,用劳动开创美好华年。

(通讯:邓静娴  刘红军   审核:谢胜越 周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