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丨三江通识大讲堂第74讲顺利举办——南京艺术学院吕少卿教授作“中国传统花鸟画的历史”的通识讲座

发布者:王蔷馨发布时间:2022-03-17浏览次数:864


三江通识大讲堂开办至今,始终秉承传播知识、开放包容的宗旨,汇集各领域名师大家,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又一场饕餮盛宴。2022,我们为大家邀请到关于人文社科、自然理工和艺术审美的一位又一位国内知名教授、学者来到我校,希望我们的学生们能够通过与专家的现场交流,能够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养成全面分析的判断力,能够立足时代,能够把握未来!

316日晚,我校邀请南京艺术学院吕少卿教授作“中国传统花鸟画的历史”的通识讲座。吕少卿老师是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江苏省高校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兼任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主要著作有《林泉高致——元四家绘画》《承传与演进--渐江与倪瓒山水画风比较研究》《大众趣味与文人审美——两宋风俗画研究》《渐江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由于疫情不能与同学们面对面交流,本次通识大讲堂采用线上腾讯会议与超星直播相结合的模式。吕教授考虑到听讲的同学们并非都是学中国画专业的,选择从中国传统花鸟画历史的角度,多以故事形式,结合大量的经典名作来给大家介绍花鸟画的起源,每一幅画作的作者、特色以及作画的过程和缘由带领大家一同领略花鸟画中的人文精神。

吕教授介绍,中国传统花鸟画在绘画三科中是成熟最晚的,当人物画已经在艺术本体上发展得很成熟时,山水、花鸟还显得较为稚拙。唐以前的“山水”、“花鸟”画只是“人物”画的背景;山水画伴随着山水诗而萌芽于晋,但此时并无花鸟画的文献与图像资料;画史上虽有唐代边鸾、薛稷等人擅长花鸟画,但由于实物无存而无法实证,在新疆阿斯塔拉唐代墓室壁画中则已经出现了作为单独画面的花鸟题材屏条;五代宋初的“黄徐体异”所具有的美术史意义是这两种画风所代表的“富贵”和“野逸”审美趣味的对峙,是两宋画坛上最为独特的人文景观,而且这种人文主义精神将在两宋乃至后世绘画中得到更为深远和广泛的扩展。两宋间的“写意”文人画,鄙弃宫廷画师“描”的制作性技巧,而提倡“写”的抒情性功能,强调绘画的比德畅神与人文精神,从而终止了中国画“写实”形式的进一步发展,改变了中国绘画进化历史的航向,其“推陈出新”的意义影响深远。


吕教授通过对比中国的《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七仙女》,“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死后化蝶,鹊桥相会这种浓厚的浪漫主义风格与西方的典型的代表作《罗密欧与朱丽叶》现实地死去的创作方式,来体现东西方艺术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就中国艺术而言,中国的花鸟画,一定意义上是表现花鸟虫鱼这种深意盎然的景象,而且会把花鸟画中的植物人格精神的比拟,即比得畅神,也就是本次讲座的主题。

吕教授指出,中国画按照题材大致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类,与西方的人物画、风景画、静物画相呼应。吕教授给我们从美术和历史的角度分析了各种画作,有《簪花仕女图》《写生珍禽图》《山鹧棘雀图》《双喜图》等等,在陶冶艺术审美的同时向我们娓娓道来背后的历史。任何时代的艺术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的反映。中国传统绘画重“形神”与“意向”,中国传统绘画的人文精神将不断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

三江通识大讲堂开办至今,名师荟萃、百家争鸣、涉足广泛、包罗万象;各行专家博古通今、字字珠玑、引人入胜、韵味无穷,这些都将成为我们人生旅程中最宝贵的记忆。


通讯:曹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