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红色记忆,庆祝建党95周年——商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暑期社会实践成功开展

发布时间:2016-08-22作者:来源:字体: 设置

在建党九十五周年之际,8月18日-8月20日,由我校商学院组建的红色记忆寻访团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一行冒着酷暑,分别到淮安市周恩来纪念馆和扬州市苏中公学办学旧址进行了社会实践。首先我们来到了周恩来纪念馆,了解了周总理的生平及其主要贡献,帮助大家更加深刻的理解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周恩来纪念馆于1992年1月16日落成。由邓小平同志题写馆名,江泽民、李先念、李鹏、杨尚昆等同志先后为纪念馆题词。周恩来纪念馆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主馆、附馆和仿西花厅

周恩来纪念馆

(在纪念馆前合影)

来到纪念馆的第一部分,正对我们的是气势宏伟的周恩来纪念馆主馆,主馆底部基台呈方梯形,而馆体呈八棱柱体,在庄严中具有动感,喻示周恩来数次在我党我军生死存亡关头所起的扭转乾坤的作用。基台周围由四根巨大的花岗岩石柱撑起锥形大屋顶,寓意他最早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四个现代化的千秋大业。主馆二楼的瞻仰厅中坐落的是一个高3.2米的周恩来汉白玉坐像,周总理手握长卷凝视前方,俨然一副伟人形象。小分队成员向周总理坐像敬献了花圈。

向周恩来总理敬献花圈

(向周恩来坐像敬献花圈)

顺着纪念馆的中轴线,我们又来到了纪念馆的第二部分,与主馆相呼应的辅馆,其呈“人”字形展开,标志着周恩来伟大崇高的人格,并含蓄地表达了周恩来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这里主要介绍了周总理从出生一直到逝世的78年间所有的生平事迹,展示了大量的图片和文献知识,包括周总理少年时到日本留学、到欧洲勤工俭学加入共产组织、任职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图文知识我们深刻的认识到周总理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对于我们青年学生学习周总理的高尚品德、崇高理想有着重要意义,“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我们青年一代必须励志向前,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纪念馆的第三部分是西花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周恩来铜像,铜像正立向前面带微笑,有许多游客站立在铜像下面与铜像合影。随着铜像后面的阶梯向上就是纪念馆中仿周总理在北京西花厅的办公和生活处,恢复了周总理当年办公和生活的原状。无论是周总理的办公处还是生活区,都是古朴的家具陈设简单,无处不体现周恩来总理的勤俭节约的作风。还展示了大量的图片,介绍周恩来与夫人邓颖超的生活照片,也有众多国家领导人和社会人士参观周恩来纪念馆的照片。西花厅下的一楼是周恩来成为新中国第一任总理时的生活情况,一楼前是周恩来总理用过的红旗牌轿车,轿车黑色大气。进入一楼展厅,陈设着周恩来总理生前使用过的衣物鞋子等等,都打着补丁有缝补的痕迹。通过图片和文字介绍表现周总理“为民”、“务实”、“清廉”的品格,也再次让我们感受周恩来总理伟大理想和抱负,使我们对周总理的敬意又高了一层。

参观纪念馆

(认真参观周恩来纪念馆)

    参观完了周恩来纪念馆,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周总理虽然离开了我们,可他的精神永存。让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让我们将周恩来精神永远传承下去。

参观完了周恩来纪念馆之后,我们又深入苏中抗日战争革命老区,寻访“铁军”足迹。我们来到了由粟裕同志任校长、管文蔚同志任副校长,并培养了大批党政军干部,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的苏中公学旧址,认真仔细的了解和记录新四军当年的英雄事迹,并在村子里进行实地走访,掌握了当地的社会经济情况。

苏中公学纪念碑

(在苏中公学纪念碑合影)

苏中公学旧址于扬州市曹甸镇金吾庄村,并建有一座纪念碑。碑高13.6米,占地0.2公顷,建于1994年。苏中公学是原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抗大)第九分校,学校主要培养区以上干部,内设政治、军事、文化等课程,学生主要来源:一是县区选送的干部;二是社会青年;三是沦陷区输送的青年知识分子。学生按班、排、连编队,过供给制的军事生活,每学期6个月。苏中公学先后办了五期,为军队和地方输送了4000多名干部。

仔细查看苏中公学办学纪事

(仔细查看苏中公学纪事碑)

看着眼前的苏中公学旧址,听着老一辈人的介绍,了解着金吾庄的人文风情和经济发展变化,全体成员都心怀感概:老一辈革命家为我们今天的美丽中国无私奉献了自己的一切。

走访当地居民

(走访当地群众)

    这次暑期社会实践围绕共产党人的光荣征程,使全体小分队成员明白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军队,只要有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就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也只有铭记历史,特别是铭记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中国革命史,才能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

    在这次暑期红色记忆寻访的实践活动中,商学院团委按照校团委的按需设项,据项组团,双向收益原则,紧密结合时代特色、专业特点、老区需要、人才培养的要求,既提升了我校的社会知名度,又增强了我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进一步弘扬周恩来精神和铁军精神,努力将精神带到学习和生活中去,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一份应有的力量。

  

  

【通讯:古梦雪、徐莹;图片:徐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