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丨三江通识大讲堂第105讲顺利举办——北京服装学院赵连赏教授作“中国古代礼服”的通识讲座

发布者:王蔷馨发布时间:2023-03-28浏览次数:784

三江通识大讲堂开办至今,始终秉承传播知识、开放包容的宗旨,汇集各领域名师大家,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又一场饕餮盛宴。2023年,我们为大家邀请到关于人文社科、自然理工和艺术审美的一位又一位国内知名教授、学者来到我校,希望我们的学生们能够通过与专家的现场交流,能够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养成全面分析的判断力,能够立足时代,能够把握未来!

321日晚,我校邀请赵连赏教授在三江会堂作“中国古代礼服”的通识讲座。赵连赏教授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服装学院特聘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博物馆特聘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古代服饰及相关文化史。

赵老师从中国古代礼服系列引入,带我们逐步了解明代冕服和常服,为我们开辟了一条通往中国古代礼服的崭新道路。中国素有“衣冠王国”和“礼仪之邦”的美称,中国古代礼服是礼仪与服饰的完美结合,礼服所蕴含的文化远远大于服装本身的意义。这种特殊的文化,推崇的是天地与人类和谐共存,突出的是礼序人伦,是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实用与审美多方面的组合体。

一、中国古代礼服系列-----以明代冕服为例

1冕服概念

冕服是中国国家最高级别礼仪场合所使用的传统大礼服之一,也是中国历代皇室男性的最高级别大礼服,以皇帝的“冕服”形制为最高等国家标准,明代皇帝、皇太子及亲王、世子、郡王都有冕服;冕服主要用于祭祀天地、宗庙、社稷、先农及登极、正旦、冬至、圣节、册拜等中国国家级重大礼仪场合

2、冕服制度

冕服产生于商周时期,随着明朝的灭亡而消失在中国的历史上,它主要由6种形式组成,在6种制度中又有5种形式相近,故有“五冕”之称,“五冕”分别是:衮冕、鶩冕、毳冕、希冕、玄冕,这五冕都设有不同数量的冕旒。

3、冕冠

冕冠由冕板和冕两部分构成。冕板,前圆后方,冕板,前圆后方,玄表練里。前后各十二流,施谎五采玉十二珠,五采缫十有二就,相去一寸。在冕冠制度中,旒的多少是辨别身份的一大标志,据《明史》记载,明朝天子戴的冕前后分别垂着12道旒,每道旒上有红黄青白黑共12颗玉珠,太子用11旒、11珠,亲王只能用9旒、9珠。鲁荒王这个九旒冕前后共垂着9道旒,每道上9颗五彩玉珠,共用珠162颗,垂悬九旒正是明代亲王冠冕的定制。明太祖推翻蒙元后,更是强调“复汉官之威仪”。

4、十二章纹

冕服主要由衣和裳组成,十有二章,十二章的图案内容依次是日、月、星、山、龙、华虫、宗彝(南宋以前就是一只老虎一只猴子)、藻、火、粉米(晋朝以前是粉和米两个章)、黼、黻。十二章纹各有其深刻的文化涵义和象征意义,是人与自然,哲学与审美,是中国古代服饰的独特魅力。

二、中国古代的“西服”——常服

1、圆领袍的应用

圆领袍指领角呈半圆形的领型袍服。明朝的圆领袍大量和官服结合。紧接着出现了九品来分辨阶级高低的、被称作的特殊机制。圆领袍也因此成为了帝王和官员的常服。

2、称作“西服”的原因

梦溪笔谈中讲到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窄袖、绯绿短衣、长靿靴、有蹀躞带,皆胡服也。”而在南北朝之前,圆领袍并不是中国传统服饰,这也是为什么教授把中国古代的常服叫做西服的原因

3、圆领袍的传播

通过对古波斯、古罗马、古埃及、古希腊等世界文明古国服饰文化遗迹的考察分析后,初步判断圆领袍的故乡可能是西亚或欧洲原地区。随着文化交流的繁荣,圆领逐渐从中东地区向东传入波斯,向西传入欧洲,古希腊时代,欧洲已出现圆领服饰,到罗马帝国时代,圆领服饰在欧洲已经相对普及。

4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圆领袍什么先出现在北朝而没有同时出现在南朝?

在北朝,圆领袍已十分流行。南朝承受传统礼制习俗所限,受政权变化影响,地理环境气候和生活习俗影响。为什么隋唐圆领袍能列为官服?

圆领袍虽为胡服,但在当时的民族融合背景下,特别是对有北方血统的隋唐统治者来说,以之为常服,是最合适且顺理成章的选择。于是头裹幞头、身穿圆领窄袖袍衫,就成了百官最常见的装束。  

三、思考与启发

通过了解明代的冕服和常服的概念后,使我们更加坚信“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说法。更加深刻地了解到,在古代社会,尤其统治者的服饰是礼仪的一部分,是宣扬执政者合法性的一种符号,是“奉天承运”的标志。而相比于现代社会,服装从原来的主流生活退居其次,更多的是服务生活,而不是主宰生活。

我校“三江通识大讲堂”活动由学校教务处牵头,校团委、校图书馆、学工部、二级学院等通力合作,希望通过强调共识教育,培养立足于时代、立足于社会,达到知识、能力、素质相契合的应用型人才。



通讯:罗宇璇 苏筱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