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丨三江通识大讲堂第104讲顺利举办——南京林业大学汪辉教授作“有机景观——景观设计的生态观、空间观与场所观”的通识讲座

发布者:王蔷馨发布时间:2023-03-27浏览次数:771

三江通识大讲堂开办至今,始终秉承传播知识、开放包容的宗旨,汇集各领域名师大家,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又一场饕餮盛宴。2023年,我们为大家邀请到关于人文社科、自然理工和艺术审美的一位又一位国内知名教授、学者来到我校,希望我们的学生们能够通过与专家的现场交流,能够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养成全面分析的判断力,能够立足时代,能够把握未来!

321日晚,我校邀请南京林业大学汪辉教授作“有机景观——景观设计的生态观、空间观与场所观”的通识讲座。汪辉教授是城市规划与设计硕士、风景园林博士,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07年至2008作为交流学者访问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风景园林系并参与该系设计课程的教学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理论,包括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居住区景观设计、湿地公园规划、景观生态规划等。

讲座围绕“景观设计的生态观、空间观、场所观个模块开讲,教授重点介绍了景观设计中的重要理念,令人感受到景观建筑设计中的魅力与感动,精彩纷呈

一、生态观

汪教授从一些有悖生态观的例子讲起,在设计园林景观的时候,很多人逆自然而行,没有以对待有机生命体的态度去对待自然资源。生态实践智慧是“人类(个人、人群乃至社会)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刻感悟的基础上、成功从事生态实践的能力”,是对所有生命过程及其相互关系的深刻理解并在实践过程中维持其生存尊严的能力。如果违背了自然的本性,就会走向生态蒙昧。比如说图案化的色块植物配置泛滥成灾,植物配置按照统一的高度修剪掉树冠的顶部,为了植物景观速成盲目移植的现象,无视植物地带性分布规律的现象,这些园林工程无疑都是由于如《病梅馆记》反映的病态审美导致的,这种审美使得人们抹杀了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将生生不息的植物变成了了无生气的拼图,变成了城市道路两旁挂着营养袋的“病人”。

二、空间观

提到空间观,汪老师以中国古代园林的空间为例,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我们的文化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的厚重感,就拿我们的园林来说,就体现了中华文化之含蓄。在这个过程中,汪老师提到自己曾经遇到过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假山工,这个工人说通常设计的人会通过营造假山山洞的“有无”,让人感觉到有一种“曲径通幽”“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体验。这种“有无”的处理正体现了中国一种古老、基本的哲学话题,关于宇宙的基本的、永恒的法则是变化——有与无的变化。这种“有无”还体现在老子对空间的认识“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正如杯子本身有用吗?没有,有用的是杯子“无”的部分,即杯子本身的容量。有过类似的想法还有美国建筑大师赖特,他提出外部的建筑并不重要,景观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无”(空间),由这些所有的实体包围的空间才重要。

三、场所观

当所有人的目光落在怎样才能让建筑更富有设计感、美观感时,埃克博认为“Landscape for living”(景观为了生活),即景观是一种场所。在设计一个建筑时,我们要问自己,做建筑是为了什么?只有不忘最初的理由,才能在这条轨道上不偏题,究其根本,人才是景观中最重要的元素。就像梭罗瓦尔登湖中写道,不是村庄远离了城市,而是城市远离了村庄。视角不同,看问题的方式自然也不同。

汪教授告诉大家,平时在做设计时,想象一下在你的建筑里会发生什么事情呢?也许有人翩翩起舞,谈笑风生,冥想,阅读,哭泣……因此,会有很多的故事在这个景观中发生。室外的飞鸟,急跑躲雨的人,从树下飞下的落叶,悠然飘过的云彩,太阳的光斑,所有这些都是了不起的事物,它们自身就是课程,都可以是作品灵感的源泉。尊重自然,设计最纯粹的景观,愿每一个建筑者,为创作出嵌入灵魂深处的景观而努力!

我校“三江通识大讲堂”活动由学校教务处牵头,校团委、校图书馆、学工部、二级学院等通力合作,希望通过强调共识教育,培养立足于时代、立足于社会,达到知识、能力、素质相契合的应用型人才。


通讯:张娅 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