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院长2023年工作述职报告
发布人: 杨静 发布时间: 2024-01-09 访问次数: 10

疫情放开后的这一年,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又到了年终给各位老师汇报工作的时候,刚才各位都按照学校的要求从德勤廉等等方面做了汇报,我谈谈我自己。

我在三江学院有三个梦想,第一就是把工程应用做起来,通过教师的科研活动,反哺教学。

我来三江学院第一年、第二年(2016、2017年)连续两年,我们科研经费只有10万元。当时我就想,如果我们每个人每年能有10万元科研到款,会是什么样子?有没有这个可能?

我们最好的年景,不到700万元(2021年),分摊到每个人的份额,差不多10万元。那时,我又在想,我们的科研工作质量怎样提高?工程应用,我有三个目标:我们要做大项目,要做产品化的项目,要做交钥匙工程。

2023年,我们科研经费到款400多万元。我就其中一个项目谈谈想法:

我们与南京大树智能的合作,去年春节我与大树智能老总交流,3月份请徐院长去商谈合同,当时,我一直想把合同金额提到100万,当然企业家首先是商人,所以最后谈成是80万元。

12月份设备完成交付,并且完成了科研款项的拨付。

我为什么讲这个项目?这个项目对我也是教育。我2023年12月20日参加了东南大学作为10家承担单位参加的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绩效评估(这个项目预计今年3月完成验收),10家单位,3年攻关,3000多万科研经费,完成直升机齿轮箱设计、制造。

我们三江学院80万元,一个单位攻关,完成一台没有参考样机的产品开发。从形式上看,这两个项目一个是国家重点研发,国家委托;一个是市场需求,企业委托,但从本质上讲,这两个项目有共同之处,那就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我们2023年开过若干次科研工作会议,(杨静的统计数据上,我们开过两次科研工作会议,走访过13家企业,其实,这里有没有统计在内的,就是没有来得及写报道的,尤其是来访的企业)分了不同主题和大家讨论,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担当起我们三江学院能够承担的社会责任,通过开展社会服务和开发,解决企业工程应用问题,扩大学校影响,增强我们的师资实力。

关于科研工作,我在各种场合都说过我的想法。我们不是为了几篇论文、几件专利,也不是为了每年科研到款的数据,我们是为了提高自己,为了让自己通过工程实践的锻炼,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在学科交叉的螺旋式提升中,彰显自己的价值。

这是我的第一个梦想。几年来,我们有一群出色的老师,从这些同事创新、勤奋的工作中,我越来越觉得我们应该有志气有能力,做出我们的特色。

昨天早晨我的一个学生与徐智一起从电梯出来,那学生是博士毕业后接替了他岳父的企业,做起了小老板。他岳父管理企业的时候,都与名校合作,发现仅仅能出论文,解决不了什么实际问题。到了他接手后,或者直接与美国公司等国外对接合作,或者与能够解决问题的应用型高校合作。

中国有华为这样引领行业发展的巨头,更有无数的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需要我们用创新、勤奋、合作的精神去实践,去解决工程问题。

我的第二个梦想就是能否做出中国式的双元制。

我在成贤学院负责了与德国合作的双元制培养,招收了5届学生。记得我拿到德国大学的专业培养,无法与中国的专业名录对应,所以,我们独立制定了培养体系。这套培养方案是不同于中国教育部要求也不同于德国教育部门要求的。

双元制培养作为德国应用型大学教育的典范,在世界范围内有着重要影响,因为他们的学生大学入学时,相当一部分学生已经与世界500强企业签订了聘用合同。所以,双元制是我们开展3+1联合培养的原型,也是我们自我加压、不断给自己出难题的初衷。

中国的大学教育,差不多20年前就开始做卓越工程师培养,结果我在东南大学当院长那几年,总共只有两位本科生去了企业(是中国制造业500强,苏美达)。985学校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看来从本科生那里做不到,因为本科生都要考研究生、出国。

卓越工程师现在不提了,好像工程师就低人一等,似乎工程师不是白领。可是回到过去,工科的大学(四大工学院,还有清华大学)称之为工程师的摇篮。

我们就是要做工程师的摇篮。

双元制我们一时做不到,我们从3.5加0.5开始,再做3+1。

3+1很艰难。因为与大多数教师无关,而且大四上学期上课的班级学生数减少,还与讲课老师的工作量减少有关;与学校职能部门无关,职能部门要的是规范管理和安全;与辅导员无关,我们的学生在外一年,增加了辅导员工作量,辅导员没有任何好处,凭什么要辅导员天天给学生考勤?

但是,我们一定要做。因为对培养质量有好处,培养了缩短社会再教育、企业再培训的时间。

我们从2017年开始做3.5+0,5,把毕业论文学生推向企业,2018年我们就拿到了3.5+0.5毕业论文省优;学生在企业做真刀真枪的项目,完成毕业论文。其中一部分学生是在应聘企业完成论文,这增加了企业对学生的了解、增加了学生对企业的认识。关键是减少了我们外聘教师的需求量,提高了毕业论文工程化比例,提高了毕业论文质量。

学校至今为我们保留了特殊政策,这是我多次找校领导争取获得的特殊政策,就是把3+1学生的毕业论文酬金,或者工作量,记在我们校内导师的名下。我们就是要想方设法从各种途径,促成对人才培养有益的事情。

坦率地说,3+1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但我们一直坚持,完善了各种规则,疫情时我们达到了高峰,80多位应届生在企业从事3+1。

大四阶段完全在企业,算经济账,学费交给学校,但培养却是在社会上完成;算政治账,高校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的选择没有错。

所以,我无论去任何企业,都在宣传3+1对企业的好处、对高校的好处,我们要继续做下去。

如果我们能够在几年里,把3+1做出规模,做出成效,我们就可以继续把学生的培养阶段前移,前移到大三、大二甚至于大一,就可以探索通过在中国的企业做双元制联合培养。

1月2号,我们学院召开发展和教学改革研讨,成贤学院院长也在场,我曾说过,我在成贤学院做与西门子合作的联合培养,我们把《物理》课程去掉(因为学时实在没有办法挤压),改革,就是要试水,承担风险,承担责任。

我在三江学院的第三个梦想,就是办有特色的专业。

我们这样的民办院校,不可能长期保留一个招生不好、就业不好的专业。所以,学院成立几年来,我们关闭了3个专业,新办了3个专业。

但是,扪心自问,我们的目的不能只是挂一个新专业的旗号,我们要发展专业内涵。

学校把机械与电气合并,给了我们新的舞台,我们始终在强调交叉发展。未来的世界,专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我们个人的发展,一定要瞄准未来的社会发展需求,这就是专业融合、学科交叉。

因此,我们在艰难地推进以正向设计为驱动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改革(我很多次说过,我们那个3月份验收,就是刚刚12月份绩效评价的齿轮箱项目,就是“正向设计”为关键技术),2017年我曾经在三江学院学校的中层干部会上做过《机械设计》课程设计4.0的发展设想,但中途因为各种原因中断了,2022年10月与虎贺公司合作,重新捡起,但目前没有形成人气,老师的参与度有限。

我们想做大机械类专业的改革,从《工程制图》开始,以三维建模作为主线开展工程制图课程改革,形成教材、习题集、测试题库的完整体系;我们也需求到了央企的中船重工给我们机会,2023年春季谈成了初步合作,给我们先做试验,但我们也因为参与度以及教师投入精力的问题搁浅;

我们想以机床(工业母机)作为知识嵌入的产业学院层次的教学改革,目前联系了5所高校参与,准备在春节后先与盐城工学院以及省机床工具协会达成共识后,召开合作高校会议,共同推进。

我们做的目的,就是想在条件成熟时,成立产业学院,通过产业学院的校企联合,实现高质量的人才培养。

产业学院,几年来我们有若干次机会,但都觉得条件不够成熟。我们不想做形式上的热热闹闹,而挂牌后就没有声音的事情,所以,我们很慎重地在选择。这包括最早的苏州富强,吴总曾在我们这里做了一个很好的报告;包括南京金城(楼宇自动化)以及后来的万科;包括南京乐鹰,2022年12月(疫情刚刚放开时)吴校长带队去乐鹰的时候,乐鹰明确表示可以把他们的中央研究院与我们联合,但我觉得中央厨房的自动化生产线,作为一个小众产品,引导我们一个产业学院,将来是否有那么多的学生进入这个领域?我存在疑虑,所以我们今年先与乐鹰从3.5+0.5做起。

我们改革的路很长,很艰难,但我们始终在努力,一切要靠我们在座的各位,只有我们大家同心协力,我们才能做好自己,做好未来。

我们许多老师都去过南京乐鹰,乐鹰的大厅墙上挂着它的座右铭:“一群人,一辈子,只干一件事,只为一个梦”。


版权所有 © 2002-2006 三江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数字媒体技术部   你有任何建议请联系:Webmaster@sju.j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