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学院应用型通识教育从1993年出发,历时20余载追寻“完整育人,教育全人”的教育理想,创造性地赋权增能,通过校地融合,破解学科壁垒,探索出符合习总书记教育大会讲话精神的“立德树人”总要求的一条有效路径范式。

1.0起步探索阶段,重视学生本专业知识外的知识拓展任务,至2.0反思提升阶段,提出以“立德树人”作为应用型教育的根本任务,重视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再发展至3.0成熟升华阶段,建设应用型通识教育强校,实行校地融合,凝练出“三位一体”的通识教育体系,三个阶段的突破与改革,正是我校在确立通识教育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的改革之路;也是全面落实课程思政,突出“全人”教育,纠正应用型人才培养 “工具化”倾向的改革之路。




一、三江学院人才培养模式

三江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三教融合 三院协同

三教融合: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三教融合;

三院协同:书院、专业学院、产业学院三院协同。

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确立了“三教融合 三院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全程贯通、深度渗透。


二、三江学院通识教育核心理念

三江学院通识教育的核心理念健全人格、优雅生活、成人成才、合格公民

依据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依据应用型高校学生成才规律,学校合理、科学地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首创“健全人格、优雅生活、成人成才、合格公民”目标蓝图,构建目标矩阵图,有效解决了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问题。


三、三江学院通识教育机制体制

1.全面落实“课程思政”

学校建立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实施“思政引领计划”,每学期每个环节都与课程思政一脉相承、有机统一。设立课程思政专项,已有32门通识课程获立项。

2.修订“通专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从“应用型”的特征出发,全面修订2021级人才培养方案,打造全新的课程体系,以应用能力和专业素养为课程设计的出发点,重组教学内容,调整培养方案的“素质拓展”模块,推动通专融合

3.学校与超星集团共研通识教育资源平台

涵盖从课程指南至选课、学习、实践等全过程,形成专门的“通识教育成绩单”,每学期选课的学生都达16000余名,选课率占总数75%,有80%的学生能跨专业选课。

4.出台系列规章制度

学校制定了三江学院关于应用型通识教育体系建设的意见、课程体系建设意见、活动体系意见等规章制度11个,在统筹谋划、顶层设计上下功夫。

5.建立三级通识教育管理机构

学校专门聘请知名高校的“文科资深教授”与校内专家组建专家委员会;以各专业学院分管教学副院长为主成立工作委员会;设置专职人员组成的通识教育办公室,三级管理机构横向、纵向整合。


四、三江学院通识教育框架体系

三江学院通识教育框架体系校地融合 三位一体

学校依托地方,校地之间实现无间融合,进行通识文化氛围、课程体系、实践体系这“三位一体”的通识教育体系构建,依托地方资源,服务地方发展,完成校内校外、理论实践、课堂内外的三者深度融合。

1.通识文化氛围

学校以“三江通识大讲堂”活动和“经典阅读”等为代表的具有极强感染力的活动来营造氛围,鼓励学生用“脚踏实地”的方式来“仰望星空”。

2.“知行合一”的课程体系

学校依托江苏和南京的地方特色,打造系列特色课程,采取“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相融合的模式,打造红色文化链、江苏乡村振兴链、江苏文明链……等多个“主题链”内容体系。


3.“校地融合”的实践体系

围绕南京特色、地方特色,从“主课堂”出发,开展有特色的另外“两个课堂”(第二课堂+社会实践),以课程为核心,以实践活动为落脚点,构建“主课堂+”实践模式,每学期都有近10%的学生参与至“主课堂+”模式的学习中来,迄今已有70%以上的课程实现了“主课堂+”模式。


五、媒体报道

学校通识教育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在服务社会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乡村振兴等活动提升了乡村语言文字水平,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雨花英烈精神师生宣讲团被多家机构邀请开展雨花英烈精神主题报告,弘扬红色文化;非物质文化社团开展社区、中小学志愿活动,助力企业大型文化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央电视台、新华日报、学习强国平台、交汇点新闻等多家媒体对三江学院通识教育的做法和成果进行了广泛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