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导读

发布者:王蔷馨发布时间:2023-06-06浏览次数:10

  

亲爱的同学,你可能已经接受过从小学到大学、从史前文明到近现代史,历时十数年、正规而完整的历史教育,你甚至以惊人的毅力和学识读完了《二十四史》和《清史稿》,成为一名中国史领域的“爱好者”甚至“专家”,但如果你没有读过这部《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我敢说,你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理解还是不全面不丰富的。因为你所接受的历史教育可能并没有教会你如何动态的看待历史文化的发生发展、冲突交融、演变转折的连续性过程,也很难在一个整体的框架和宏观的视野里看待诸事之间的有机联系,比较中外同期历史的得失与异同,大概率也没有关照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中的生活史,因为他们看起来似乎那样的琐碎而无关紧要——其实,这些正是我们奉为圭臬的传统史学所忽视而欠缺的东西:太过于关注静态的大事而忽略了他们背后诸多的动态小事,太过于关注历史的结果而忽视了历史演变的过程,太过于关注断代与分界而冲淡了连续与整体,太过于关注王侯将相而轻视了平民与草莽,太过于关注政治而错过了生活与日常。也许,对于历史,我们可以有新的解读方式——一个更新颖、更有趣、更整体、更深刻、并且充满哲人超视角沉思的新史学解读方式。

《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这本书是学贯中西的大学者许倬云先生毕生学识与智慧的结晶,凝聚了他半个世纪以来的治学精华,体现了他运用现代新史学研究方法对中国历史文化源流与发展的创新诠释。如果说传统中国史学著作里是一张张精美瞬间的历史图片,那么该书就是世界视野里中国历史文化的一部全景三维动画。从以黄河流域为核心的“中国”如何一步步奔流到了世界文化“大海”里的中国,她经历了什么又发生了什么?该书“字里行间既有高空鸟瞰式的洞见,又有具体日常生活的细腻入微的描摹”,我们尽可采撷该书花园里的一二花朵以便读者初嗅芬芳:

——中国是多元文化交汇的集合体,融炼了黄河长江两条大河流域两种文化、东南沿海的海洋文化、西南的高山文化、西北的丝路文化等等,当西方因为宗教差异而党同伐异的时候,中国的儒道释竟可以和谐共处着。

——商周的青铜文化是从西方传来的,车也是外来事物,对青铜工具与技术的垄断与国家政权有关。

——小国寡民的西周战胜商代是出人意料的奇迹,周人起源何处,至今诸说纷纭。“封建”制度是周人统治的发明。秦后郡县制度不同于“封建”制度,流官代替了世袭。

——孔子是失势贵族的一份子,孔子思想是中国思想的核心。孔子提出个人“仁”的观念向群体发展就是墨子的公义,向个人本质可贵方向发展就是杨朱之学。

——南方力量的崛起,由楚国开始,楚人吸收了北方的典章制度与学术思想,楚国政治制度少有累世专政的世家。

——战国时期,北方是黍稷,南方是稻谷,两河文明传来的小麦已相当普遍,肉食是贵族们的享受。

——开发西南向南挺进是汉代的重要工作,司马相如和朱买臣都是著名的移民。佛教传入填补了中国文化的空白,佛教激发了中国本土宗教道教,道教糅合了中国文化的若干成分。

——秦汉时富贵人家食物中多野物,锅具有越来越薄小的趋势,炒菜得以可能。饮茶是常事。标准民居是一堂二内。

——韩愈文学革命可与五四运动前后辉映;唐代雅乐十部来自世界多方,中国自己的音乐只居十部中的一部。汉唐面食逐渐流行是一个重要转变,瓷器成为中国特产。中唐以后妇女衣着十分开放;今日日本城市单位犹存唐代遗风。玄宗时造纸术传入了阿拉伯。

——宋代教育普及,书院兴盛,知识分子待遇极好。佛教道教从精英走向大众,民间信仰相当活跃。宋元茶肴烹饪方法与今相当接近,食补与养生著作颇多。辽金元北族领导层推动了汉化。

——蒙古帝国内,宗主的汗国分散于广袤的亚洲。中国只是其汗国中的一个。

——明代中国文化体系趋于僵化。明代引进了玉米、番薯与花生,明末的人口得以翻倍增长。东南华南因纺织和陶瓷外贸致富,北方凋敝。传教士带来了第一波西潮与科技。

——清帝国二元统治机制很有“一国两制”的意味。中俄官方来往频繁,中英却因各自的傲慢而终致战争。西方迈步发展之时满清却在沉睡,19世纪时欧洲对中国的评价由赞美变为轻视。拿破仑说不要惊醒这个沉睡中的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