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知行合一”的应用型通识教育体系——我校召开2021年通识教育工作专家研讨会

发布者:王蔷馨发布时间:2021-06-25浏览次数:10


6月21日,我校邀请校内外专家召开了2021年通识教育工作专家研讨会,学校常务副书记、副校长周更生,副校长王小锡,副校长王芳,校长助理李建启及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周建忠院长、外国语学院郑玉琪院长、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汤文成院长、艺术学院张五力院长、创新创业学院华沙院长等校通识教育专家委员会专家,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都出席了会议。会议还邀请了江苏省高教学会秘书长、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吴立保,南京工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刘睿,南京师范大学沙润教授,超星公司运营总经理吴善超等通识教育专家齐聚三江,共同探讨通识教育发展之道。会议由王芳副校长主持。

王芳对参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同时希望通过这次会议,能够瞄准培育一流应用型人才质量目标,进行顶层设计,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切实探寻出一条适合在应用型高校生长和发展的通识教育特色之路。

刘正涛汇报了近年学校通识教育工作的主要建设成果。他立足于我国五千年文明的时代背景,立足于当今社会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第四次工业革命之势,结合应用型的目标,进行体现“知”和“行”的应用型通识课程体系重构:“名师名家”领衔的校外线上精品课程、“启迪思维”的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校地共建”的特色课程、“脱水炼金”公选课程改造。在系列特色活动体系方面,刘处长向专家介绍了经典阅读体系、三江通识大讲堂、乡村调查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活动等。融合“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形成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特色:一是依托江苏(地方),对接江苏(地方),围绕江苏(地方);二是启迪课堂与活动相融合,以“行”为先导,以“知”为引领。

与会专家们进行了深入探讨。吴立保从“方法论”的角度,提出“边改革边研究、边改革边反思”的发展观点,对我校设计的“知”和“行”的通识教育体系作出肯定,并希望今后要进一步扩大推广示范作用,基于校本特色,找到推广示范的切入点,把实践改革成果进行理论固化。

刘睿认为,三江学院的通识教育能凝练出校本特色,与地方结合,建议今后要与更多兄弟高校广泛交流,推广经验。

吴善超提出,三江学院关于通识教育的好的做法,如构建通识教育信息化平台等,这些对超星集团对通识教育的推广有借鉴作用,希望今后能借助“三江模式”,在更多学校进行推广。

沙润对今后的发展提出建议。他认为,通识教育不是过多地强调知识,而是需要加强导向性、加强规律性,设置科学的、层次和本科相适应的思维训练,加强引导,进一步融合课程思政要素。

周更生建议,在现有的体系框架下,要进一步探讨如何把通识教育做深、做特,学校是“供给侧”,学生是“需求侧”,这就需要我们回归到如何建设学生受欢迎的课程,形成闭环反馈,注重平台和资源的顶层设计,使之既有普适性,又能进一步强化校本特色。

王小锡提出,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进一步考虑理念、计划、依据和来源,通识课是培养品德、完善知识体系、进一步学会方法、技能的课程,需要在“精、实、果”上进一步发力。

李建启说到,国家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工具化”的倾向,过份强调“应用”,导致“三化”问题出现:政治信仰淡化、知识结构窄化、思想意识僵化。通识教育是非专业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我校的通识教育的理念需要进一步提炼,体系架构需要进一步梳理,特点要结合“应用型本科”、“民办高校”、“资源不足”等几个关键词进行;亮点要结合“知行合一”、“协同联动”几个关键词探索;落脚点要落在通识教育是“提高素质”、“培养质量”等方面进行。

周建忠根据学校的定位和特色,对今后学校的通识教育发展走向作出规划,建议进一步优化课程教学体系,确定框架学分,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有所体现;实践活动要有突破口,要形成特色,需要多从“乡镇”的视角进行有价值的探索。

郑玉琪认为,我校通识教育经过一段时间实践之后,需要回头看,要注重实际效果,通过问卷调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使之往更切合实际的方向发展;要找准校本特色,考虑到辐射、推广价值。

汤文成提出,通识教育的发展需要发动各学院的教师,从共性的知识结构等方面来共同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如读书会等,把学生引导到价值观层面上来。

张五力指出,通识教育是讲好人生的成长故事的重要命题,具体要落实到在施教过程中,重在引导。

华沙认为,创新创业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需要继续支持与配合,把创新创业建成通识教育的一部分。

本次研讨会为今后应用型通识教育的发展方向、规划策略、教学改革等整体前进目标统一了思想,为应用型高校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供了新的路径。与会人员一致认为,这是一次提高认识、务实思考、探索发展之路的科学、高效的研讨会。

(通讯 王蔷馨 摄影 吴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