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校区管委会刘毅:2022年江苏省本科院校思政教师素质提升培训班学习心得

发布者:丁飞悦发布时间:2022-11-30浏览次数:10

20221117-19日,有幸参加了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本科院校思政教师素质提升培训班,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天时间,但是感触良多,受益匪浅。感谢各位老师精彩的课堂教学,同时感谢相关领导、老师以及工作人员的精心安排和热情周到的服务。几天的心得如下:

1117日上午,南京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吴胜红研究员发言,题目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使命担当”,就思政课的关键性论述,记忆尤其深刻:其一,思政课是立德管方向的关键课程。怎样确保方向正确?关键一环就是思政课。思政课的核心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引导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坚定理想信念。其二,思政课是铸魂塑“三观”的关键课程。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怎么抓住这个关键时期立心铸魂?思政课的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是对学生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铸牢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课程。其三,思政课是强健精神的关键课程。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育人为本,本立而道生。育人的目标是立德树人,核心是强健精神。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有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这既是思政课的主要内容和核心任务,也是思政课作为关键课程的目标。

1117日下午,第二师范学院张勤教授分享的题目是“努力提升高质量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从新时代《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老师“明道”、“信道”、“授道”三方面,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思政课塑造价值观,举旗定向、立德树人: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成熟的重要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文化政治状况与趋势,必须以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总遵循,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全面成长成才。

1118日上午,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戴锐教授分享的题目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提升”。戴教授深刻阐述学科、科研与教研三者关系。 科研,是一种指向现实和实践的复杂性思维活动。知识生产/理论思维与工程思维。科研,是一种负责任的行为。学术成果的运用构成了社会的历史,但其形成则构成了你自己的历史。科研的目标与方法:目标决定路径与方法,方法决定成果,成果决定地位。教研,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学术的联结纽带、互促的方式,立德树人的核心要求。未来30年,我们培养的人要能够完成第二个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这是教育的历史责任。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1118日下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平旭教授分享的题目是: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 教学的思考。要牢牢把握过去5年工作和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牢牢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牢牢把握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重要要求,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戴教授认为“五个牢牢把握”是学习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科学指引,是重中之重的要义,是对党的二十大报告最精准的解读、最权威的辅导。二十大报告指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1119日上午,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继红教授分享的题目是:《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推动中华传统美德“双创”的三个要点,对于文化综合创新有着独特的见解,首先,用“魂”的概念取代“体”,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的核心和指导地位。其次,用“体”来表达文化的民族主体,强调了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运作主体、生命主体、创造主体和接受主体;第三,把中、西、马融入了当代中国文化的创新历程中,使三者成为融会贯通的三大文化元素。陈教授认为:我们要抛弃中西对立、体用二元的僵化思维,排除盲目的华夏中心论与欧洲中心论的干扰,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指导下和社会主义原则的基础上,以开放的胸襟、兼容的态度,对古今中外的文化系统的组成要素和结构形式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审慎的筛选,根据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发扬民族的主体意识,经过辩证的综合,创造出一种既有民族特色,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文化。

1119日下午1400-1500,苏州大学的林慧平老师讲授专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从哪里来?”,林教授首先在教学中将教材内容转化为层层递进的问题,结合学生的思维方式、能力水平与知识结构,围绕学生关心和困惑的问题和常见的思想误区展开教学设计,并做了针对性的解答。其次在教学设计既有理论深度,又有经典案例材料作支撑,既避免抽象的理论演绎,又避免事实的单一堆积,内容详实,把握准确。最后借助课前线上交流、课间和课后研讨等形式,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思考,立争全面把握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提供帮助。

1119日下午1530-1630,东南大学杨洋教授讲授的专题是“道德从哪里来”,老师先从天意神启论先天人性论、“情感欲望论”、“动物本能论”四个方面阐述了这几种观念的片面性与狭隘性,进一步论证了马克思主义道德的真理性与科学性。进而分析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是人类道德合乎规律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人类道德发展史上的一种崭新类型的道德,是对人类道德传统的批判与继承,并必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实践的发展而与时俱进。

总之,感谢学校和三江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领导和各位老师,能给予此次学习的机会,通过几天的学习,增强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让们真正体会到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在思政课教师心中扎下根,才能在学生心中开花结果。思政课教师只有自己信仰坚定,对所讲内容高度认同,做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才能讲得有底气,讲深讲透,才能有效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