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院马小川:2022年江苏省本科院校思政教师素质提升培训班学习心得

发布者:丁飞悦发布时间:2022-11-30浏览次数:10

20221117日我参加了南京工业大学举办的本科院校思政教师素质提升《思想道德与法治》培训。培训历时三天,南京工业大学吴胜红研究员做了新时代思政课教师使命与担当的讲座;河海大学戴锐教授、张勤教授分别做了《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提升、《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的道德素养提升的讲座;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平旭教授做了将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讲座。林慧平和杨洋教授就《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进行了现场示范性教学。本次的培训课程内容丰富,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拓宽了我的思路和眼界,以下就培训内容谈几点心得体会。

一、具备底线思维

《思想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具有复杂性、持续性和开放性的基本特征。作为教师需要科学运用底线思维,准确把握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所谓复杂性,是指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状态、知识水平等因素都是不断变化的。课程的复杂性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对学生身心发展现状进行准确预判,以防各种潜在风险的发生。所谓持续性,就是要把握教学的连贯性,做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思想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持续性必然要求教师科学面对教学中的成功失败,持续不断地对课程设计进行完善和优化。所谓开放性, 就是指《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应根据时代的变化、情境的变化 而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和创新不同的教学内容。国内外形势、由于党和国家工作任务发展变化较快,《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内容要跟上时代,只有不断备课、常讲常新才能取得较好教学效果。

因此,准确把握教学复杂性、持续性和开放性,就要树立底线思维。底线思维是一种前瞻性的思维方式。从教学设计看,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对教学情境中学生可能关注的问题做出准确的预判,事先设计好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看,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要有前瞻性的预判能力,准确预判大学生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疑惑和不解,针对性就相关问题做出正确的解释,把道理讲深讲透。从教学评价看,教师要对思政课教学的成效做出经验总结,为后续教学工作提供可供参考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

二、在教学中提升情怀

比起专业课教学《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有其特殊性,对教材和教学运行都有严格的政治要求。想要讲清讲透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非常不易,面对困难和挑战,教师应格外需要厚植情怀,推动自身的精神世界向崇高和伟大迈进。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思想的传递,这种思想传递决定了思政课不仅是思政教育知识的传播,更是教师和学生在一种思想场域中的互动、碰撞和感染,教师的情怀是否能够把个体关怀、社会价值和人类命运等融进这个场域并传导给学生,决定了《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效果。在教学备课中,不能眼中只有教材没有学生,只有学理体系没有教学体系。为此,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在整体性、层次性和关联性上下功夫,对教材体系中重大命题的钻研要点线面结合,对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知识点要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理论体系掌握是前提,教材体系梳理完备是基础,教学体系创新设计是技艺。教师在打通三大体系的实践中提升情怀,方能全面透彻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而高质量实现《思想道德与法治》的育人功能。

三、提升思维创新的能力

思维创新是新时代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素养的基本要求。教师的思维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前提条件,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六个要思维要新的基本要求,结合新时代培养大数据思维、底线思维和系统思维方式, 确保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在教学实践和研究中探索思维创新的实践路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培养又红又专的现代化建设人才。《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思维创新的实践路径有: 树立大数据思维方式,把握思政课教学中的整体性、精确性、相关性原则;树立底线思维方式,科学把握底线(最低目标) 和高线(最高期望值)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树立系统思维方式,科学把握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思政课教师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如此重大,使命如此光荣,任务如此艰巨,没有过硬的本领和作风是不可能胜任的。作为一名《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要信仰坚定、不断学习、夯实理论功底,让学生对课程真心喜爱、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