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 艺术大讲堂——公共艺术设计的 审美提升途径探讨

发布者:席与洋发布时间:2023-07-05浏览次数:10


第九讲  艺术大讲堂——公共艺术设计的 审美提升途径探讨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院开设“文艺融创 以达臻善”艺术大讲堂。通过系列讲座,旨在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在融合中创新,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艺术大讲堂重在“以美育人”,通过专家学者对人类艺术成就的阐释,开展艺术审美观的素质教育,以树立学生们正确的价值信仰、拓宽学术视野、提高审美情趣。

 

公共艺术设计的

审美提升途径探讨

 

主讲人:张

主持人:罗伟安

时间:2023年6月19日

地点:艺术学院学术报告厅

 

 

主讲人简介

张犇: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三级教授,博导,苏州大学文学博士,清华美院博士后,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访问学者。南京师范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景德镇陶瓷大学特聘教授,博导。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江苏省第五期“333 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南京师范大学中青年领军人才,江西省双千计划创新领军人才。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出版专著4部,主编教材1部,主持和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并多次获奖。

 

2023年6月19日晚,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张犇教授,于艺术学院学术报告厅为我院公共艺术专业同学作《公共艺术设计的审美提升途径探讨》讲座,讲座由艺术设计研究所副所长罗伟安副教授主持。

作为艺术大讲堂特邀业内著名专家学者的第九讲,讲授公共艺术在塑造城市文化景观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造型表现经验,艺术实践与理论储备并举,给予了同学们生动全面的指导。旨在探究提高公共艺术设计的审美水平,引导学生对公共艺术设计的审美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讲座分为五个版块,分别为当前公共艺术设计的缺失、急需关注审美和加强规范、公共艺术设计的审美要素、公共艺术设计的审美路径和公共艺术设计应树立设计伦理观念。

张犇教授首先介绍公共艺术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然后分析公共艺术偏离的原因,包括专业性的缺失、商业利益的追求以及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美育在提升公众艺术鉴赏及培养文化认同感方面的重要性,认为公共艺术是表达社会价值、反映历史背景和激发创造力,活化城市公共空间的媒介。

近年来,人们对一些存在争议性主题,冒犯性内容或质量差甚至剽窃等问题的公共艺术作品的审美偏离和规范的关注越来越多。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规范公共艺术创作和传播的标准。公共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其创作和展示都与社会环境和人民群众息息相关。但由于缺乏规范和监管,一些公共艺术作品在创作和展示过程中出现了失范现象,给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公共艺术的审美提升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张犇教授从例举国内某些作品有抄袭国外的嫌疑问题切入,阐明当前公共艺术设计的缺失,继而将不伦不类的庸俗低劣作品与知名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做对比,引导我们探讨公共艺术的审美重要性,并就如何提高公共艺术作品的品质,审美路径进行探讨,剖析公共艺术的“跨学科”、“跨媒介”和“跨领域”的含义及其表现,希望国内能出现优秀的互动性强的科技含量高的装置艺术(动态雕塑)类的公共艺术。

张犇教授在公共艺术设计的创作和展示中,强调审美重要性与文化素养的积累不容忽视,作为公共艺术设计创作者不单要掌握好专业技能更需要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公共艺术作品不仅要具备观赏性和艺术性,更要能够与社会环境相协调,为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文化内涵教化功能。

 

一、

当前公共艺术设计的缺失

 

抄袭

元素混乱

长官意识作祟

审美素养低劣

设计观念庸俗

风格不伦不类

 

二、

关注审美,加强规范

桂林睛岚公共艺术节

 

没有审美要素的设计,绝对不是完美的设计。

生理的满足是有限的,心理的满足是无限的。

 

 

知名公共场所艺术作品

 

公共艺术的设计创作不能过于强调艺术家的创作意图,而忽略了观众对作品的接受程度。

 

 

三、

公共艺术设计的审美要素

1.环境要素

法国Christo夫妇作品

 

2.民族要素

西班牙安东尼高迪的巴特罗公寓

设计秉承高迪一贯的风,全是柔格,没有棱鱼和的波浪形状

 

 

 

 

 

 

 

 

 

3.宗教要素

意大利圣彼得大教堂的神亭                                南京大报恩寺内部空间

 

4.科技要素

 

芝加哥干禧公园的皇冠喷泉                     芝加哥千禧公园的云门

 

 

 

 

 

 

 

 四、

公共艺术设计的审美路径

1. 具有良好的创意与形式

 

清华大学博物馆公共艺术作品                奥登博格的作品(美国)

2.具有合理的构造与文化底蕴

 

青岛五四广场“五月的风”                    广州市越秀公园五羊石像

 

3.具有亲和的情感表达和哲思

 

亨利·摩尔作品                           桂林晴岚公共艺术节,沈烈毅  

 

4. 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教化功能

 

清华大学博物馆公共艺术作品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主体艺术作品

 

五、

树立设计伦理观念

人类的生态问题不仅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涉及人类社会和各种文化形态的影响。

公共艺术需要具有生态性、在地性、公共性、场域性、教化性等特质,公共艺术必须是是公众的艺术。

 

联合国广场上的《打结的枪》卢森堡赠

 

 

 

 

 

01/   观念与影响

 

伦敦海沃德美术馆改造完成后的新屋顶空间          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小于连雕塑

 

 

02/   人文与情感

Ali and Nino,格鲁吉亚西部黑海之滨的城市巴统

 

这是一座富有悲情色彩的城市爱情雕塑。其设计的最特别之处在于,雕塑家塔玛拉运用了移动的概念生动描述了凄美的爱情故事——相遇,相识,相拥,亲吻穿越彼此的身体,最终离别。

 

 

 

 

 

 

 

 

 

03/   体验与交互

卡夫卡头像雕塑,由设计师大卫·塞尔尼设计,位于布拉格市中心的乐购百货后端

 

36英尺,头部雕像由42块移动的镀铬板组成,板面可以同向和反向移动,三百六十度旋转,游客无需去找最佳拍照点和最佳观赏位置,只要静静等待即可,在广场任何位置都可以看到一座完整的高科技含量的卡夫卡头像雕塑。

 

讲座最后,通过学生提问解答环节,为学生们进一步深入拓展思路、拓宽视野提供了平台。学生就公共艺术设计的实践运用、审美感受、艺术形式等问题进行了专业的提问,张犇教授也耐心回答并提供了很好的建议。从对公共艺术设计的概念到对公共空间的美学体验,学生们在问与答的过程中,不断探讨与发现了更多的艺术观念与思想。

 

此次学术讲座以新视角挖掘了公共艺术设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深入探究了公共艺术设计的现状和未来趋势,并与现场同学通过互动交流得到融合。这场学术盛宴不仅给了我们深入思考的空间,同时也增强了我们对于公共艺术设计的理解与认知,为学生们更好地深入公共艺术设计领域提供了指引。

 

公共艺术同学与张犇教授和罗伟安老师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