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艺术大讲堂——凝视的敬畏:重建艺术真实性科学态度

发布者:席与洋发布时间:2023-06-05浏览次数:10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院开设“文艺融创 以达臻善”艺术大讲堂。通过系列讲座,旨在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在融合中创新,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艺术大讲堂重在“以美育人”,通过专家学者对人类艺术成就的阐释,开展艺术审美观的素质教育,以树立学生们正确的价值信仰、拓宽学术视野、提高审美情趣。


第七讲 艺术大讲堂——凝视的敬畏:重建艺术真实性科学态度

张竣文教授

张竣文教授油画家,曾任教于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纯艺术系讲师,马来西亚南方大学学院国际交流中心主任、艺术与设计学院高级讲师、大学华文教师培训中心主任,现任中国潍坊理工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名誉院长、副教授。


一 凝视的在感受

  凝视:感受性用眼睛去感受的被关注到的自身对象。

“凝视”是当代视觉文化研究的关键词。

艺术是一种视觉语言的学科,一切以观看到的对象(经验)被感受,是“感受者”主观真实的想象(图象),在艺术的创作中,呈现出的“艺术假象”,是形成艺术的“感受性”思维。

历时性,就是一个系统发展的历史性变化情况(过去—现在—将来)。共时性,就是在某一特定时刻该系统内部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感觉本体可以通过视觉或听觉来唤醒触觉,当身体和物体近距离时,我们身体可以预感触摸的感觉,我们通过身体来激活前庭活动,我们可以感觉到一种感觉——运动冲动。

这种艺术类型射击来源于身体并运用于身体,必然也关注拥有不同感官能力的大众……这种艺术类型不需要是觉得参与,因为可以放大的心跳声或皮肤电导性的调节(医学生物反馈设备)通过声音来传。 

二 艺术科学思维的方法


艺术思维是对现象和本质两方面进行双重加工,加工的重点在感性形式上,遵循的是个性的情感逻辑。前者用共性概括个性,后者用个性显示共性。前者是自然作用于人的精神,后者是人的精神作用于自然。艺术思维特有的双重加工,感性形式和理性内容均发生变化,从而形成新的审美形象统一,结果是新的艺术形象、艺术品的诞生。

科学思维是指人的科学活动中的思维方式。一般认为,科学掌握中以概念思维为主。因为人对世界掌握的最重要的方面是科学的掌握,从而从实践上真正把握世界,改变世界与人的对立关系。

艺术思维是指艺术活动中的思维方式。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不同,它是以意象思维为主。因为艺术的掌握是对世界的感性的审美的掌握,这种感性的审美的掌握是以一定的物象或形象为基础的。

三 艺术感性科学确定性

现象学解释的“意识”认识存在的事物的发生,是认识“存在者”与“存在”之间去理解,客观事物存在的充分道理,在自我的意识中显现地,在自然世界的“人”发现的,是心灵的世界与身体感受的神经感官通道,在“意识”认识不停地转换对象,确实是客观的世界,无法用主观的意识模仿到的。

科学是理性的,而艺术是感性的,科学专注于对客观真理、自然规律的研究和揭示,而艺术则是情感的表达以及对世界的描绘,科学认识客观世界并改造客观世界,而艺术改造精神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对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媒介产生了影响,这也体现出艺术与科学之间紧密的联系。

艺术是理性和感性的双倍碰撞,两者通过艺术同时击中我们,让我们经受精神世界的巨大启迪。正如罗曼·罗兰所说:艺术的伟大意义,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和小艺一起走进这个充满艺术氛围的世界吧。

 

编辑:周晓锦

审核:骆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