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艺术大讲堂——数字艺术与智能媒体设

发布者:席与洋发布时间:2022-12-12浏览次数:405


第二讲

艺术大讲堂——数字艺术与智能媒体设计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院开设文艺融创以达臻善艺术大讲堂。通过系列讲座,旨在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在融合中创新,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艺术大讲堂重在以美育人,通过专家学者对人类艺术成就的阐释,开展艺术审美观的素质教育,以树立学生们正确的价值信仰、拓宽学术视野、提高审美情趣。

IMG_257 

郭子淳,副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数字媒体艺术方向博士,控制科学博士后。北京化工大学数字媒体艺术方向硕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访问学者、CCF 人机交互专委会执委委员、北京市文化艺术基金主讲教授、世界电子游戏研究协会会员国际 IMDb 电影导演。研究方向影视动画、人机交互、智能媒体设计。主持参与科技部重点项目等在内多个国家省部级课题。

 

《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

超真实的世界中,一切都完美无缺,而现实生活中的一切将不再有意义,社会最终会走向现实意义的终结和历史的虚无。

 --·波德里亚《象征死亡与交换》

数字世界的主体是年轻的公民,在数字化、网络化时代,将赋予公民更多的权利。

--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

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化的形象集合。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

老师通过结合三句从文章中截取的名句解释了数字化带来的世界面貌的改变,并非将世界从内到外统统简单化了。这个世界的复杂度依然如故,甚至更加复杂。

  

IMG_258

壁画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壁画类文化遗产主要出现在洞窟、宫殿、寺观和墓葬之中,与其周围的建筑物相融合,承载着人类历史文明。

IMG_259

土耳其建筑师Guvengzel(2019)[Cypher]:一项结合机器人、虚拟现实、传感交互与机器学习的交互装置。

IMG_260

《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画家顾闳中的绘画作品,现存宋摹本,绢本设色,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韩熙载夜宴图》描绘了官员韩熙载家设夜宴载歌行乐的场面。此画绘写的就是一次完整的韩府夜宴过程,即琵琶演奏、观舞、宴间休息、清吹、欢送宾客五段场景。整幅作品线条遒劲流畅,工整精细,构图富有想象力。作品造型准确精微,线条工细流畅,色彩绚丽清雅。

 

 

生存:关注与反思

 

编一和编五基于八九十年代技术史讨论赛博未来与超人类主义,核心是保持关注与反思。

虽有奥德赛般的乐观感但却暗藏[无家可归]的漂泊感

文米:超文本叙事 

从赛博文学到新浪潮电影、游戏,结合超文本叙事等要素讨论赛博空间的语法问题指出赛博空间的核心是一种开放的待定的创造姿态

哲学: 从膜拜到操控

讨论从工具技术到机械技术到信息技术的三步变迁艺术上对应从膜拜价值到观看价值到操控价值。在本体论上则对应了从在场1缺席的问题走向诸多可能性的实现问题;

媒介:身份与认同

以网页和数字宗教为例,对身份认同进行剖析。

 

 

--理解空间--

 

古希腊时期: 空间作为距离

代表人:亚里士多德

空间 (space) 在罗马语言以及英语中进行词源学溯源,可以追溯到拉丁文spatium一词,指的是事物之间的距离和间隙

中世纪晚期: 空间作为实体

代表人:笛卡尔/牛顿

空间概念在自然哲学与自然科学中获得了更抽象。16世纪哲学家布鲁诺曾做过说下界说:“空间是一种连绵的、三维的自然量值,其中包含着物体量值,这种量值在本质上先于一切物体

18世纪: 空间作为感性形式

代表人: 莱布尼茨/康德

康德:空间是一种人类感性的形式,遵循某种恒定的心灵的本质。

莱布尼茨:空间如图时间一样,空间指是事物之间的一种联系

20世纪初:空间在于揭示

代表人:海德格尔

空间既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主观的,而是显现于我们在这个世界中的存在器具的上手性理论

20世纪末: 赛博空间

信息化时代,大量新的理念与技术诞生,环境设计不再囿于设计人员有限的思维创新能力,有限的资源不再成为掣肘优质设计诞生的主要因素.这种技术革命红利为环境设计带来了新的生命力。

 

 

排版:闫星汝、凌芳代

审核:骆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