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雅琴参加第四届高等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系统能力培养高峰论坛会议心得

发布者:张万钰发布时间:2018-05-14浏览次数:75

第四届高等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系统能力培养高峰论坛在长沙召开,这是我第三次参加这个会议。每年参加的学校越来越多,说明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关注这个会议,关注这个计算机类专业系统能力培养的改革,期望能提高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会议分成两个部分:第一天专家做计算机类专业系统能力培养的专题报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大学等学校相关专家就如何提高计算机教育与可持续竞争力、新工科背景下如何提高计算机系统能力、系统能力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设计等问题进行了剖析和讲述;第二天是试点计算机类专业系统能力培养学校做中期汇报,北京电子科技大学、南开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扬州大学等学校做了课题工作汇报。

每次参会的感受和收获都不太相同,领悟也会有所不一样。首先是关于系统能力培养货真价实的收获,越来越多的学校已经开始了计算机专业类系统能力的培养:

重点高校的特点是重构了课程体系,对操作系统原理、编译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等原有课程进行了梳理和整合,专门设计了一门、甚至是多门课程来培养学生的“系统观能力。将学生的“系统观”能力培养分为递进的多个阶段,在低年级开设计算机系统基础课程,高年级开设计算机系统综合课程。目前理论课的教材已经出版了多本,多为Randal E. Bryant教授著作的《COMPUTER SYSTEM》和南京大学袁春风教授著作的《计算机系统基础》;偏重于实践课程,部分学校已经重构了实践平台,实践课的内容是各个学校自己设定,一般是设计一个项目,并且按照项目难易程度将考核分成多个等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选择,最低目标是让学生能够从上层到底层完整地掌握计算机每个层次的组成、工作原理,最终能动手实现一个计算机。

一般高校有两种做法:一种仍然是对操作系统原理、编译原理、计算机组

成原理等课程进行梳理和整合,将计算机系统内纵向连接的内容设置为一门新课,课程内容分为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培养目标是希望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多个层次之间的协同工作机制。另外一种是着重在原有课程内体现和加强与计算机系统其它层次的关联,《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改动最大,部分学校增加了此课程的实践学时,提高了实验难度,培养目标是使学生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多个层次的关联,建立计算机系统的完整概念。

还有一部分是一些非正式的感悟:

1)能够开阔眼界,开拓思路。通过会议我们可以知道目前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大牛们现在研究的最新热点内容,而这些信息可以成为我们教师在教改、教研的研究道路上的指明灯。

2)能够找到研究的同伴,可以促进学校之间的合作。天津大学仁爱学院是独立学院在计算机类系统能力培养上的领头羊,通过参会可以知道他们学院的能力培养方法和实施效果,进而可以学习他们培养的模式,同时也可以与他们一起合作,一起探讨,共同研究人才的培养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这次会议中,我向天津大学仁爱学校的课题负责人请教了一个多小时,收获很多,然后我就在想,可以构建一个关于独立学校的交流平台,让更多的独立学校参与到这项系统工程中,集思广益,大家共同来完成这项光荣的事业。

3)会议这个平台也是教师的心灵港湾,在课题的推广中,教师的想法和难处也是得到了大家的共鸣。有一点我深刻体会,要进行系统能力培养,必须是要有一个团队在做这个事情,这是个系统工程,单枪匹马根本做不来;而且每个学校都必须有助教的参与,否则仅仅靠教师,是很难系统化的进行能力培养。我想也许我校也可以探讨引入助教的形式,把助教作为勤工俭学岗位,让有能力的同学参与到教师的辅助教学过程中,比如帮老师修改一些资料、统计一些数据等,减轻教师的负担,同时对学生也是锻炼能力的机会。

以上就是我对这次会议的深刻认识,接下来我会将这次会议的所听、所学融入到我的教学课程、课题研究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