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培训专题十七:“如何做学问,怎么报课题”

发布者:张万钰发布时间:2018-06-25浏览次数:97

校本培训专题十七:“如何做学问,怎么报课题”


时间2018621日下午1430--1600

地点A404

主持人:各位老师,今天下午,我们教师发展中心、科技处、马院在校领导的支持下,在这里搞一个文科学术沙龙。非常荣幸我们今天邀请到了我国学界泰斗式的人物,万俊人老师。我跟万老师很熟,他头衔很多,我在这儿给大家报一部分。万教授是我国著名哲学家、伦理学家,中国伦理学会会长,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中南大学等“985”高校,一些著名高校的兼职教授,或者特聘讲座教授,特别提出的是他还是岳阳大学的兼职教授,因为这是他老家的大学,他还是中央“马工程”首席专家兼召集人,“伦理学前沿丛书”主编,“政治哲学丛书”总编,还一些著名国际学术刊物的编委,如《中国学术》《哲学前沿》英文版,《哲学分析》《哲学动态》《孔子研究》《伦理学与公共事务》等学术刊物的学术编委。到现在为止,他个人著作《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上、下卷等18部著作等。他是“四会”教师,万老师的外语水平也是超一流的,译著就有20多部,在海内外刊物上中英文发表学术论文两百多篇,一直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哲学组专家成员,国家学位办同等学力申报硕士学位综合考试专家命题委员会哲学组成员兼组长。万教授爱好非常多,文学水平很高,是诗词当中的行家,喜欢与友人谈,读书和写作,欣赏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二胡,观赏足球,包括美国NBA篮球和围棋。总之万教授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学术大家,今天非常荣幸邀请他来跟我们谈怎么做学问,如何报课题,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来欢迎万教授为我们作报告!

主讲人: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三江大学我是第二次来。王小锡教授是我多年的朋友,可以说是挚友,所以他来三江这个事情我是特别支持的。因为我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实际上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一样,最大的潜力在民间,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有名的大学基本上都是私立大学,除了像加州大学这样极个别的由政府出资的公立大学以外,90%以上的名牌大学都是私立大学。我不知道这里面是什么原因,但它是事实,所以我对我们国内这些民办大学历来是积极支持的,最近我的清华同事、好朋友施一公辞去了清华大学副校长,到西湖大学当校长去了。他说“你觉得我这么干行不行?”,我说“太行了!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我刚刚跟你们的书记谈到西安翻译学院,我是那个学院的学术委员会的负责人之一。那个学院的草创期间,我还在北大,我是99年从北大到清华的,在北大任教学习16年,在清华任教19年,所以那时候我在北大也参与了一些他们的工作,西安翻译学院的起点非常高,那个学校目前来自欧美的教师超过一百人,有很多在西安安了家。比如他的教务长,直接聘请了哈佛的副校长。我想借此告诉大家的是,中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重点或者说潜力,应该是民间,因为政府办了这么多高校,已经不堪其重了。想一下政府在现有的基础下再投入更多,再有更大的参与,不符合市场经济的一些要求;另外一方面,政府应该放权,教育在我们国家历来有两个传统,一个“官府”传统,一个是孔子开创的打破“学在官府”,自己办私塾的传统,那就是私立大学。所以私立在我国已经2000多年了,民国时代也有许多私立大学,只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起来,搞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这方面有了很多拘束,所以私立大学就没有发展,但最近一些年开始发展,所以大家一定要有足够的信心,不要因为我们是民办大学就没有信心,要知道施一公是中国目前最接近诺贝尔奖的人之一,他能够到西湖大学去,实际上在西安翻译学院好几个系的系主任都来自人大、北大,我当时也差点去,只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去成。只要机制顺民办大学大有可为,他比公立大学更灵活,更有潜力。我的弟子们说我是“打气筒”,他们经常情绪沮丧的时候到我办公室和我聊天,和我谈会儿话,信心就满满,所以今天我先给大家打一打气。

 关于今天要谈的这个问题,我知道小锡兄他是有一个考虑,跟我刚刚谈的直接相关,因为民办大学目前没有体制优势,在国家基金申请、科研展开等方面受一些局限,约束比较大,今后会解除这些约束,但是它有一个过程,因而在这些方面就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精力,用更大的勇气、智慧,和更严谨的科学态度、方法,来参与国际基金等各种科研资源的竞争。我从1999年到现在将近20年接触此事,近20年的基金评委我评了17次,耽误了3年,因为出国或实在有特殊情况,只耽误了三次,然后每年还要参加3-4次重大委托项目的评选,最近还多了一些特别委托专项,比如最近刚刚评选结束的“如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到国家法治文化的建设中间”。咱们南京就出现过一个案例,一个富翁停车救下了一个倒下的老太太,结果被老太太讹了,判决结果还让富翁承担全部责任,这个案子的判定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这个影响还不是积极影响,是消极影响,就是在我们国家出现了两张皮,法律的规约常常出现与道德约束相违背的情况,他不是像国外比较发达、稳定的国家,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我们这是相互抵触,相互矛盾的,所以给社会造成极大的被动,导致现在老太太倒了也不敢扶,因为怕被讹而不敢做好人,这是一个问题,所以国家搞了一些重大专项。最近又有一个专项,就是一些关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一些比较偏僻的,很特殊的课题刚刚发布,比如边疆史、区域史、通商啊等,甚至像我们江南的民间藏书,这就很值得研究。我对江浙一带的情况比较了解,我比较喜欢收藏书,因为搞人文研究的嘛,我知道江浙一带民间的藏书非常厉害,比如说你现在到国家图书馆宋版书根本不给你看,更不给你摸,但是我在浙江、在江苏我就亲自翻过宋版书。宋版书在拍卖行上,那一页就拍卖很多钱,非常值钱,我一个朋友去年说拍了几页宋版书,因为怕露富,他不告诉我具体拍了几张。宋版书你可以页拍,这个东西很值得研究,这个建议是我给国家办提的,国家现在对文化的投入越来越大,所以他要设置项目,我就建议大家赶快去申请。以后还有比如说文化部、教育部将会中宣部的统筹下,在未来几年里要设关于中华优秀文化传承、教育、传播,要设国家教育基地,要设100-200个。也就是说,随着我们的国力增强,以后国家、各级政府所能供应的公共文化教育资源将会越来越多,这就有利于我们去争取,资源供给放在架子上,你有没有能力去取一份,取更多的份,这是我们要做的工作。民办大学在这里优劣势也有优势,我今天想安排三个问题。第一,国家基金是一个什么性质,怎么样申请,关于怎么申请我想教你们一些招数,作为一个老评委,我知道哪些怎么做标书能够中。这是我要讲的第一个问题,教给你们一些实招,看在小锡兄的份上。第二个问题,怎么样把学术竞标与自己的学术结合起来。刚才小锡校长告诉我,咱们在座的是文科教师,是马院的教师,而且一个特点是都比较年轻,我开始以为你们是研究生,后来我一想你们书记刚才说还得两三年以后,所以我一想你们应该是老师。你们这么年级的老师,到我们清华人文学院开会,老师一来,一半老头,感觉

 青春了,在你们这开会都是鲜活的面孔。所以搞科研,拿项目不是目的,终极的目的要落实到我们自己的每一个人自己的学术成长上去。有很多人是为项目而项目,结果搞成两张皮,把项目申请下来后发现跟自己的学术兴趣并不吻合,做项目做得很痛苦,为完成项目而做,这个就不合适,所以第二个问题我打算谈谈怎么将项目的竞标与自己的学术定位结合起来。第三个谈如何当教师,你们大家都很年轻,都是教师,我最近有一个新的感受,网络上、社会上议论的是基础教育倒退,其中一个标志就是“为师

 尊”“为师不勤”,即中小学有很多老师为了挣钱,放下身段,搞副业,该在课堂上讲的有意留在让学生参加的补习班中讲。大家知道最后的那是最关键的,就像古时候学武功,武林上有规矩,师傅的绝招在他快死的时候才教出来,开始他教的都是一些基本功,一些常见的套路,最厉害的最后才教。我们现在有些老师就是这样,他到一些各种各样的班来教绝招,在课堂上教70%80%就了不得了,这是一个问题。大学老师也是一个问题,把教学看作是一个职业饭碗,应付了事,一套讲义用十年不变,一套PPT做了总是不变,所以搞得学生就过气了。所以第三个问题我要谈怎么把科研和教学两者统一起来。我认为,一个老师最大的成功,作为教师这个身份,决定我们人生最大的成就的在于你要出高徒。你教不教的出高徒,以后你的学生中间,哪怕是本科生中间能够出现院士、著名科学家、大师,甚至世界闻名的,那就是你的功劳,你才有成就感。所以我经常跟我的一些朋友说,我们作为学者在大学教书,我们的成就实际上是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自己的写作作品,你写的、你译的、你发表的,你贡献思想、贡献理论、贡献学术。另外一部分就是你培养的人,所以我们大学的老师跟社科院的研究员不一样。研究员就是一条路走到黑,把研究搞好了就OK,我们不是这样。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育人的这项事业中,甚至比我们搞学术研究的事业更重要,更有意义。今下午我就讲这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咱们申报国家基金,以国家基金为例,省里面也有基金,但省里面的基金钱少,大家没有积极性。现在国家基金里文科最大的项目达到2000万。我就干过一个2000万的项目,我平时不申报项目,因为这个项目钱实在是太多了,那就申请。那一年在全国四个国务院的重大项目,72000万的,71000万的,我拿了一个2000万的,所以搞得清华的同事说没想到文科还有这么大的项目。但实际上用不完,每年到年底都交回很多钱,所以我那个2000万的项目我最终只用了1300多万,600多万交回去了。国家基金每年都有一个申请国家基金的指南,很多老师就根据指南去设计,就被指南牵着鼻子走。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如果你的研究恰好跟指南有吻合的地方,这是没错的。但是如果你的研究,你的兴趣你在指南中找不到,就不要按指南走。你自己设计课题,自选课题的人,中标概率远远大于按指南设计的课题,每年都是如此。小锡校长知道,我们评的时候有两类项目的指标是不能减少的,只能增加。一个是青年项目,所以青年项目即使是空的也不能让给别的项目,而且它的中标比例比较高。另外一类就是自选项目,因为鼓励自选,大家知道哲学、人文科学的自选项目包含有更大的创新潜力,因为是学者根据自己的特点、自己的积累选择的。所以选题不必局限于指南,而且你自己能够设计好的课题,可能比按指南的那个中标的概率要高。这涉及到我要谈到的第二个小点,怎么定题选题,选什么题呢?选题大概可以分为两大类,一大类就是大家都知道的热题。热题就是指南上的题,就是大家认为这一段时间很重要的,所以都按照这个写,编制自己的标书。但是当你意识到这是热题的时候,所有的申请人都跟你一样,因而热题的竞争非常大,而且有经验的推荐评委,比如说我,包括小锡校长,我们常常会更青睐于那些自选的,标书上没有的,但是又是很有学术意义的题目,我们有时候会有意无意的偏袒这些项目,因为热门课题报的人太多。最近我们清华引进一位教授,他五年之内发了130多篇文章,这应该是个做学问的名教授了,但是我们一统计,发现130多篇文章其中关于习近平各种思想的就有将近50篇。因为是热题,所以容易重复,后来发现报刊报纸上的文章很多,报纸需要这样的文章,江苏日报搞一篇,上海解放报也搞一篇等等,他们都需要,所以这就有一个问题,最后我们否定了这个人,这是个长江学者,一般的学校是不轻易否定长江学者的,但是我们否定了,因为我们觉得这个人的学术水准水分太大,原因就是热题的问题。一些有名望的教授,江湖老手,反正有人找他写文章,他就应付,这样反过来给其他申请者造成巨大的压力,因为你前期成果不够。如果他这样的人再申报一个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思想,假如指南上有这个课题,谁还干得过他!他已经发了几十篇了。这当然是一个极端的例子,类似的其他课题也是这样,热题申报的多,高手多,你反而没有出头之日,所以这时候要学江湖,你们看金庸小说,我比较喜欢看金庸小说,我学到很多招数,比如剑走偏锋。我觉得像咱们学校,更多的应该是第二类课题,就是生题。指南上没有的,但确实是自己积累的,你觉得这个课题有学术价值,有社会意义甚至长久意义的,你不妨写它。所以定题选题,就包括过去有一些博士生选题。我记得你们小锡校长以前有个博士生,说想做费孝通的思想研究,我问他为什么一定要做费孝通,你就不能自己做一下乡土,他做乡土你自己也做乡土,他用社会学做乡土,你用伦理学做乡土,或者其他的,他听了建议现在成名家了,乡土伦理大家嘛,那就在国内自己就有话语权了,年纪并不大,就做到这种程度了。就是你自己要会开题先题,这个选题的过程一定要结合自己学术的特点,这跟做博士论文选题是一个道理。所以什么样的选题是好的选题呢?一个你自己喜欢,有兴趣,有知识积累和准备,所以选题的过程实际就是建立自己学术平台的过程。先通过一个国家课题的设计,如果这个课题中了,你经过两年或者三年、四年的研究,出成果了,你实际上最后就是建立出自己的学术小平台。我先建一个三米跳台,做完之后我下次搞个重点,我建个十米跳台,我跳更漂亮的动作。所以很多学者是通过项目从普通课题、一般课题做到重点课题,最后做到重大委托课题,这个学者就出道了。我的博士生、博士后经常问我什么叫出道,什么时候能出道,我说你在江湖里走一遭,你在自己独立申请课题没有任何人帮助,甚至不找我,你能获得课题,这是第一,第二就是你能把这个课题完成到良好以上,不要搞个及格,太勉强不合适,第三,你研究的这个问题或者问题领域,要达到的水平是日后国内要开有关你这个问题域的主题的学术研讨会,主办者要能够想到你,张三研究这个,发了多少东西,我们要邀请他,如果是他邀请你的,ok,你出道了,你可以独步江湖了,根本不需要师傅扶你。这是我告诉他的了道,能够独立设计、获取、完成,甚至比较好的完成课题。在完成课题后,建立起自己的学术平台,从而让国内相关问题专门研究者知道这个人,大家都知道你,如果有了这两点你就出道了,你就可以独步江湖,行走没有风险了。所以写课题是这么写。课题到最后做到什么时候成功呢?要注意几个事项:第一个,选题生题比熟题好,要有学术价值。第二个,论证有技术、有技巧。我这里强调是大家一定要注意细节。因为主干大家都是差不多的,都知道怎么去申请,你们过去读书的时候也参与过老师的申请。在大节方面很难看出一个标书和另一个标书的差别,但是细节可以改变。那几个细节呢?第一个,选题的要点和难点,也就是我们的创新点,提炼一定要精准。你把这个难点解决了,你就是创新点了。说难点的时候要故意强调它的难,“葵花宝典”一样的难,要把难点强调得十分的充分,不留余地。把要点要概括得十分的精炼,不要三五句话还没说清楚,最多一两句话。我们学哲学的人知道,类似于一个哲学命题,把要点提炼出来,要点、难点、创新点要提炼的非常好,精炼、精到。第二个是前期的成果。你设计的课题一定要跟你的前期成果多少相关。毫不相关通讯评委会怀疑你的。课题是好课题,但你前期从来没做过,他会怀疑你能不能完成,质疑你的能力。一犹豫他就把它拿到一边了,所以你要申请课题,前期一定要预备,发个三五篇文章。现在很多年轻人是为了发文章而发文章,你要多个心眼,我这辈子能做什么,朝哪个方向干,我朝这个方向就行。一定要把自己的长处彰显出来,你研究课题要发挥自己的长处,不能说哪个好发表就写一个,我不鼓励,特别是年轻老师,不要干这种事,干这种事吃力不讨好,最后把自己给误了,毫无价值,现在稿费也不高,基本上为零,所以毫无价值。有人就说了,我的前期成果不够,是不够,但这里面有一个技巧,你搞课题组。你可以设计一个课题,搞一个课题组织。课题组的前期成果多,它可以弥补你的不足,就叫“借光”,课题组成员相互借光,弥补自己前期成果相对不足的这个短处。要学会掩盖,把自己漂亮的地方尽可能抹的浓一点,这是前期成果。第三个是参考文献。参考文献非常有讲究,我可以很负责的告诉大家,通读评委绝对不可能把把每一份标书从开头第一个字看到末尾最后一个字,他是跳跃式看的,他就是看我说的这几个要点,这几个环节,要点、难点、创新点,这个人的前期成果,看他的团队,然后看他的参考文献,就是你这个课题设计以后你参考哪些文献。参考文献有一个基本的格式,就是中外都要有,要有几个外文的,英文、德文、日文都可以,你要有希腊文字更好,这显得你有学问。所以洋的、中的都得有,古的今的也得有,古代经典文献你要有,当代学者的你要有。这里面最难把握的是当代学者,我跟大家说的更直一点,假设你报了一个课题,你参考文献有王小锡的什么什么,当这个标书落到我身上,我一看我的一本也没有,我是不是会感觉不好,所以它容易得罪人。当代学者选谁不选谁极其麻烦,这是很有技巧的,有很多人就是这么干的,你恰好你选到的那个人,他刚好没看到标书,结果看到你的标书的人,你一篇文章都没引用他的,他会很生气,一生气后果很严重。反过来,不一样,你申请的某一个课题,标书刚好落到万俊人手上,然后你当代人的文献总共就采用了两种,还都是万俊人的,这一看怎么也得支持一下吧,他这么了解我,他就把他拱上去,因为通讯评审人一般有三个,如果你这个恰巧正好遇到这几个人,当代学者你开了三本书,刚好你的标书落到这三个人手上,你进也得进,不进也得进。当代学者同类学者起码得几十人,你那么看得起我,我能看不起你吗。人都是相互的,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大家说了,这我怎么好把握呢。有一个技巧,谁都不得罪,底线是我谁也不得罪,所以一般来说你列那些科学院的学者,不要轻易地列大学老师的,或者开已故的,当代活着的学者你要万分的小心。当然首先可以确定的是,比如说你在江苏,你不列王小锡的没有问题,因为你们的标书肯定不是江苏人评,是外省的人评,所以得罪本省的学者得罪一下没问题。所以这个是有技巧的,古今中外都要列,一般列十种到十五种左右,这会让评委觉得你年纪轻轻的学术阅读范围非常广泛,你的学术积累相当深厚,所以他就打钩了,否则他会犹豫。所以这几个细节你要注意了,甚至是编排。比如我看标书,我恰巧读到几句话里有错别字,这个感觉会很坏的,我起码可以断定这个申请者是一个很粗心的人,我能放心把项目给一个粗心的人吗?过去湖南师大他们伦理学中标的广告,他们每一次申请的时候是大家在一起开会讨论,一个一个的讨论,我给你出主意,你给我出主意,大家把标书做的很丰满,因为一个人的见识总是有局限性的,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到了什么程度呢?最后请出版社的人参加这个问题,编排,大标题用什么体,用几号字,看到以后赏心锐目,就像老师看到一份作业,一个孩子的硬笔书法写的很好,爽目清心,他立马就来神了,歪歪斜斜的看不懂,能给你高分吗?所以这个编排从形式到内容都很重要,现在的标书做得越来越漂亮,我每年最后定下来要入围的,要立项不立项,我最后都反复琢磨,把这个标书看看,所以我留下的印象我发现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特点。这是我总结下来的经验,我自己从来不申请国家课题,我只申请了一次“马工程”,那是因为清华大学说涉及到学校的份额问题强迫我申请的,还有就是国务院那个大课题。我申请课题一般申请国际课题,我五次到哈佛去都是申请的美国基金,用外国人的钱,我是个爱国主义者,不用自己的钱,但是我每次出手都中。因为申请课题确实有技巧,包括答辩都有技巧。有的学者,他学问很好,但是老申请老不中,我们清华有一个教授,是一个极好的学者,申请了十一次, 他总是埋怨我不帮他,我说你都没入围我怎么帮你啊!我找不着你的东西我怎么帮你。第十二年报的入围了,我告诉他的绝招,他按照我的绝招入围了,还是重点项目。第十二年我看见他的标书入围的时候,那个感觉就像我中了彩票一样。我还没有评呢,我就把他的标书拿出来,说这个项目今年一定要立,先拿出来再说,我是组长,我说人家十二年才中的标书,人家很难的。这是第一个问题,我想国家课题是这样,别的课题也是这样,要敢于申请,只要有博士学位就可以申请,特别现在新建项目越来越多,如果不够基金项目就申请一般项目,最好自选课题,但是你申报课题之前你要准备,花个一两年的时间发个三五篇文章,这个大家要做的,读过研究生的老师发个文章应该不成问题。

 第二个,就是怎么把自己的科研和自己的学术结合起来。咱们都是同行,都是做老师的,在美国等一些发达的国家,科研项目的完成,就是科学技术的发明创新,绝大多数是由高校的老师来的。也就是说高校的老师,大学的老师,不仅是教育者、教育家,也应该成为科学家、学术家。比如说每一届的美国总统都有自己的学术顾问,过去我一个哈佛朋友,他过去给小布什做顾问,比如安乐死要不要干,克隆人可不可以做,小布什就会打电话问我这个朋友“yes or no”,“no”就要给他合适的理由,然后他就拿这些理由去,所以当美国总统很笨的人都可以当,所以美国政府有大量的智囊团,现在我们不是也建智库吗,为什么高校现在建智库,学习美国人。你看美国人现在的战略,大概十多年前,《文明的冲突》就一篇文章,先后左右四届美国政府,三任总统。所以你的学术研究,在大学你老师的身份,绝对不仅是一个教书匠,当然你也可以教一辈子书,但是那个不够。对一些有志向有抱负的人来说,这是不够的。因为你真正的书教得好,与你的科研做得好是相辅相成的,很难说一个人的学问不怎么好,他的书教的特别好,即使教得好也是假的。特别是大学教育,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有研究性的,你的研究是你教育的基础,所以科研在于我们教师,咱们把科学跟教研结合起来很重要,我这里有几点体会可以跟大家参考。第一个,你要确定自己的学术方向。我们在教学上是有专业的,在这个大的方向中再确立自己的专业。一部《中国史》上下五千年,《二十四史》你看多久才能看完?我在北大的时候问过一个朋友,他做《魏晋南北朝政治史》,所以做通史的史学家现在基本上已经找不到了,我问“教授《二十四史》看完了吗?”他说谁看完了,看不完。不是说《二十四史》看不完,因为你中间看完你要看懂,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完,那不仅仅是《二十四史》,你还要找别的书。一个人生也有涯,你不能用有涯去斗无涯,那就是悲剧。你要做算术,我经常跟我的弟子做算术,你一定要确立好自己的选题,自己的方向,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为什么呢?你说现在咱们中国的人口男性平均寿命勉强到八十岁,女的八十四点几,老天很公平,女的很辛苦让女的多活几年,大自然一切安排很巧妙,男的比较调皮,比女的短命一点,这个也合理。那么就是说80岁,有意义的生命有多久呢?前十年不懂事,后十年

 省事,还剩下六十年。你十岁以前懵懵懂懂,年过七十你不就老年痴呆了嘛,至少你动作不方便了。六十年一半时间在吃饭、睡觉,真正有意义的工作时间只有三十年。这一算人生短促啊。像我还不一定到三十年,我基本上每两天要刮胡子,每次刮胡子我算了一下平均十七分钟,一辈子要刮好几十年,又要扣掉好几年,那你时间就更短了。人生需要你自己谋划,我们说要规划人生,所以你除了学术方向以外,还要选自己的学术平台,你要确定一个点,就像史学研究要确定研究元史还是清史,清史我是要研究宫廷史还是野史等等都是这样。甚至一个东西可以琢磨一辈子,所以你一定要从一开始,你教的这门课知识比较全面,你要都懂,但是我不可能把我教的所有的东西都装到我研究的里面去,那不可能。我在北大读书的时候,我的导师包括好几位老先生都跟我说过一些道理,他们说的不一样,但道理一样。我的导师说,你要向老鼠学习打洞,洞不能打大,但要打的无比的深,里面很复杂,你逮不住我,所以做学问搞研究就要学老鼠打洞。那你要教书呢?你要学会骑马,跑马圈地,那就可以很大很广,“广”和“精”要结合得很好。冯友兰先生和另一个翻译黑格尔《哲学史讲义录》的很著名的翻译家,他的说法就是用图钉的方法,一幅画要把它贴在墙上,有几个贴法,一个是在后面涂满浆糊贴上去,那么贴反而皱皱巴巴,但是用四个图钉贴,整整齐齐。知识就是你要找自己的图钉点,一个两个三个点,这是你自己的优长,说到点上,我就有这个点,说到这个点上我就有发言权,我能够成一家之言。所以你在确定学术方向以后,选定一个基点,建立起自己的学术基地,年轻老师尤其需要注意这点。第三,要善于学习,要掌握方法。有很多年轻人问我,我原来在北大有个外号叫“万元户”,就是一晚上一万字的文章就出来了,我确实干过这样的事。比如有个著名刊物曾经向我约稿,我说我不以报纸的形式发,那时候很牛啊,出道早,我三十三岁提教授,自己得意的不得了,一般人约稿不写,但对方不依,说我们主编说了,你的稿子一个字一块钱,给我一个版面九千字,九千块钱。我说天哪,我一本书才九千块钱的稿费。我想这个可以干一干,那时候年轻,经济比较紧张,他说我等您的稿子,您需要几天?我说,明天下午吧!他说一天能干什么?我说一个晚上,要不你明天上午十点来!一晚上给他干了九千多。所以他后来就到处说,北大那个万某某是万元户。所以很多人就问我是怎么做到的,这里有个学术积累,做学问你不能够着急,你一定要多读要有积累,读大量的书,我大学本科的时候开始读书,大二的时候开始发表学术论文,而且是在《上海社会科学》,我大二的时候跟你们不一样,你们很难想象,我们高中毕业了没书读,下放,干活干的累死了,读书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所以一恢复高考考上大学,天天拼命读,如饥似渴。像王校长提到的我的《现代西方哲学史》那是一百零几万字,那是我26岁开始写,28岁完的,不到29岁,三年完成,初稿是一百二十多万字,我用手抄了三遍。一百多万字抄三遍,你知道什么意思吧。为什么能写那样的书呢?那时候我已经看了三百多本英文原著,我能做现当代西方伦理学史,我英文原著看,做了3000多张卡片,所以我家里有一个卡片库,就像中医药店一样的,一个抽屉一个抽屉,我自己设计的,都是卡片。那时候我在北大没有房子,一间12平米的房子,卡片没地方放,我就把屋里扯了扯,就像皮影戏,用夹子夹着,分类,一个任务或一个专题,写完就一打一打挂在那个线上。所以要积累,现在你要我写一篇什么文章,我把卡片一抽现成的,一会儿就给你做出一篇文章,而且还是引经据典相当丰富。所以我觉得在大学里做老师,读书时最重要的,读书积累。首先当我们确定了专业,确定了一个领域后,这个领域里最基本的文献你要读,要精读,权威著作要熟读,相关著作要广博的读。读书有几种不同的读法,精读的书要反复读,隔几年就读,比如康德,过去几年我没读,最近几年经常读。我有一个弟子,特别狂,他说他要做死亡问题,死亡心理学。我说可以啊,这个挺好,做吧,我从来不限制我的学生选题。他说他准备从康德出发,我说不行,从康德出发这个问题讲不透。他说他觉得可以,康德的书他读完了,我说你太狂了,你知道康德的书全集有多少卷吗?70多卷,你怎么看完,师傅都没有看完呢,你都看完了。他说那么多啊,我把中英译本看完了。我问他看了几遍,他说看了一遍,我说看了一遍你就说看完了康德?我告诉你,师傅看了七遍,你大师兄毕业的时候我送的礼物是什么,我第四次阅读康德的学术杂记。我把他装订得很好,因为他是我的开门博士,我把它送给了他。那是我自己写的手稿,万一我成名人了,那个手稿就值钱了!我第一个硕士第一个博士送的都是我自己的学术杂记。你要反复读,这是读经典。我们在国外有一种说法说做伦理学,康德是唯一一个越不过去的人,无论做哪一种伦理学观点,你都必须看康德。就像你做中国的东西,你不读孔子行吗?你说我不读《论语》,那不行,你研究基督教理论不读《圣经》不行。这是经典作品,还有权威著作,权威著作就是在研究这个行当里面,最有权威的那些人,那些大家,已故的和现在的,这个是要熟读。要了解关于你研究的这个点上,有哪些观点哪些看法哪些方法,你都要搞清楚。其他的你就要广读,要群览,你要知道这个圈里谈论这个的有哪些人,你都清楚不清楚,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自己的学术点。所以你在申请课题,你的参考文献你还能弄不好吗?你的论证你还没有自己的观点,自己独特的看法吗?都有了,因为熟读了。我们做师傅,刚刚你们王校长也提到我作古体诗,我每年在发一组古体诗,我的学生就问我诗词怎么作怎么学,我说当然是读宋词、读元曲,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诗。你要是读熟了,开口就是。去年诗词大会冠军是复旦附中的,她站在我面前,我是仰望她。后来我说孩子你坐下,我都不愿意跟她站着说话,站着说她俯视我,心里感觉不好。她一直在北大和清华之间犹豫,后来我说孩子我今天请你吃西餐,然后我们两个就对诗,跟我谈完以后她就跟我说,万院长,我决定来清华,我觉得北大那个教授不懂诗,您太懂诗了。你看一个老师会一种学业,你挖人也容易。这就是说你要读,所以一个学者建立起自己的学术体系以后,你会非常高兴。最高兴的时候就相当于你拥有自己的保时捷,或者宝马跑车,一个感觉。有自己心爱的车,有一亩三分地,你自己有这个东西你就不怕别人欺负了,否则你只能在学术的汪洋大海中漂浮,你就没根了。任何一个学者,甚至在大学里的大学老师,都必须有自己的根,建立起自己的学术根据地,这个是很重要的。我经常跟我的博士生们灌输这个思想,先给自己捞一亩三分地再说,好好的开垦,你能种出很好的果实。不一定很大,但是一定要深耕细作,把它做好就可以。所以概括起来就可以说,学术研究和教学,要相得益彰。当你把研究搞好了以后,一讲到相关问题中间,你自己就有话可说,课就会讲的非常好。还有,你就会举一反三,虽然你这个课题关系很远,但是它的方法是相通的。大家要清楚,人文社会科学很多的方法相通。我大概是一个不太专业化的,我是搞哲学、搞伦理学的,但是我很多的朋友是文学界,是史学界的,我的影响比较大的是哲学以外的。我不大喜欢关起门来在圈子里玩,老是那几个熟面孔没有意思。所以我经常参加诗词大会、史学大会、思想史大会等等,我有很多文学朋友,诗人朋友。我经常请他们吟诗作对、喝茶什么的。就会显得这个学者社交很丰富,但是这需要一定的积累,这和每个人的兴趣有关系,我从小就不安分,兴趣特别广。我唯一的长处就是会读书,大概从小学四五年级起我一直是第一名,不想做第一名都不成,反正总是第一名。初中到高中,每一篇作文都是范文,所以我很会读书,而且喜欢读。我喜欢上学,你现在只要允许我上学,我就能上学,在美国六七十岁上学的人多。我在哈佛讲学的时候,在哈佛的教室里,就有很多老头听我讲儒家,我讲政治儒学,讲到八点,那些老头听得津津有味。所以这是我跟大家谈的第二个。

 最后一个问题,我想作为大学的老师,作为大学的教育工作者,现在我们社会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连基本的职业道德都达不到,就是在底线的职业伦理之下。我为什么跟大家这么谈呢?作为一个民办大学,我们在哪些方面和公立大学不一样。我觉得一个很大的突破点,就是你要是搞科研之类的东西,你跟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比,那是有难度的,但是我们一定在教书这个方面能突破,在素质的培养方面,一定要有自己的特点,自己的优长。我觉得民办大学有一个好处就是它很自由,而自由是做文科,做社会人文科学学术最重要的条件之一。你要在高校,他老给你布置任务,如果全国性竞争领导会要求你出山,那些大的项目,老牌大学没有竞争一个份额那怎么行,然后会把你们几个赶出来干活,因为你们出手就有,领导当然知道,但是他经常逼我们,也就是在公立大学很不自由。

 家有的文章你不能写,我惹过祸,写篇文章,纽约时报把它翻译成英文,那时候我是哲学系主任,“万某某如是说”我要是私立大学的教授谁敢批评我?没有。它谈的是很纯粹的教育问题,只是对人文学科的看法,高校为什么搞人文学科,我谈的一些看法现在已经很流行了,大家都认可和接受,在当时教育部的部长就很恼火,给我们校长打电话,给很大的压力。所以自由,我们清华的国学院的一位老先生去世的时候,给他碑文中写着一句名言,叫“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你现在到清华去,纪念先生的碑文上还有。所以这个很重要,咱们在民办大学要庆幸自己,只要你不违反国家宪法,其他的课题你都是自由的。你可以自由选择学术领域,确定学术方向,然后自己做研究,而且越个性化越好。但是在体制内的大学里,他老是搞格式化、标准化,所以它的管理很难受。我举个例子,我们清华有个名教授,他研究中国农村的,可以说是研究三农史的,特别对西北地区,包括对中国和俄国这些近代化过程中农业的比较,他做得很好,但他这个东西老不受到鼓励,老被批评,可能是因为我们强调是研究近代史,要么近代,中国史是鼓励的,你要么是研究远古点的,商代,商代再往前推,还有边疆史,你什么时候能证明琉球岛是中国的,有铁的证据,寻找到史学论证的证据,那就最OK。或者是研究近代,我们近代是多么的屈辱,民族斗争是多么的壮烈,那也可以。我有一个朋友专门研究清朝是怎么崩溃的,因为他到大英博物馆看到了许多当时中英通商往来,很多电报,那是一手材料,他写了一本书,他成功了。你符合这个就行了,不符合就不行了吗?比如说我们国家的边疆史研究就很弱,元代就很缺乏研究。我有一个朋友原来是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现在到复旦去了,回上海了,他是上海人。他研究元代史,为什么元代史难研究呢?你得懂蒙古语,你甚至得懂阿富汗语,你得懂好几种文字你才能够研究。因为当时的语言,在中亚这一带流行,元代你必须走这边,这就很麻烦,但是这个很多时候得不到鼓励你,所以他从来搞不到项目。他就自己干,当代人没有人能出其左右,这样有什么不好?所以咱们要看到我们民办大学有民办大学的优势,我认为作为民办大学的老师,教书你一定要有自己的绝招,有个性,并且要全身心的把你自己的研究,全加到你的课堂上,全带到你的学生中,让你培养的学生,或者听过你的课的学生获得其他大学同类课程中听不到的内容,那你就成功了。这个当然有赖于研究,你如果人云亦云,你什么都是来自于教材,那你做不到这点。这个反过来说,我们有个性化的,有品位、品质,有学术含量的教学,也有赖于我们的科研。大家都知道,有的老师功成名就以后他就不动了,一天到晚的旅游、搞摄影,成为发烧友,甚至有人迷上广场舞,一天跳好几个小时,

 看书了。这不行的,尤其我们清华现在搞了长聘制,一旦进入长聘机制以后这个就是铁饭碗,学校就不能解聘你了。长聘机制在现代高等教育中其实是一个成功的经验,它的意思是过去没有长聘制的时候,教授,哪怕是大学教授的权益常常得不到保障。我刚刚说的前提是西方绝大多数大学是私立大学,私立大学董事局,甚至有家族利益在里面,比如哈佛大学,家族利益牵扯的特别深,好多讲习是肯尼迪家族捐献设置在这里的。基金利息就是工资,它永远都有,而且还会涨,基金你要投资好它还会涨,而且它比一般的工资要高,所以在这种学校讲习教授工资一般是比较高的。有的人进了这个以后,他就觉得大功告成了,你不可能解聘我了。所以长聘机制是为了保证这些有学术自由,甚至可以批评当局,比如说麻省理工学校,它的语言学系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学者,是美国政府的批判者,是反政府人士,到了什么程度呢?他到中国来要经过美国国务院的批准,你们别以为美国就很自由。我还有一个朋友他搞美德伦理,他也是美国政府的批判者,他有一段时间信奉毛主席。大家不要意外,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在欧美有大量的“毛分子”。哈佛大学哲学系里面也有“毛分子”,所以为什么那时候,60年代美国有很多影星也是毛分子,就是共产左派,后来被清除了,所以有的演员受迫害,有点文革的味道,但是没有我们严重。虽然这样的人他老批判政府,但是政府也罢,校长也罢没办法,你不能解决他,他是长聘讲习教授,讲习教授资格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我们也可搞原则上按自己的意愿决定你的退休的老师。退休与不退休之间的工资差别水平很大,谁也不愿意退休,活一天干一天,特聘制本来是保护这个,但是后来就成了铁饭碗,就不思进取。你别看北大清华那么厉害,他确实厉害,有一批高手,但是你仔细分析,我不敢说别的学科,我在北大哲学系工作学习16年,我当时就跟校长说,我说北大哲学系的教研力量,三分之一合格,三分之一优秀,三分之一已经不堪其用。所以那时候我们一些人就开始搞改革,我们要把那三分之一不堪其用的清理出去,结果在中国国情是不允许的,你要裁一个人可难了,后来改革失败了。这就说明人是有惰性的,有玩性,也会任性,一个学者怎么管自己?我自己的经验有几点:一个是要自立。你始终要记住自己学者的身份,我们是大学教授、大学老师,你一定要记住,你作为大学老师,不仅知识、学问要好,你在做人方面也应该是你的学生可以学习的一个榜样,至少你能给你的学生留下印象,好多年,毕业以后,我还记得我的老师不仅长得很美丽,课也讲得很美。一个好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终身的,朱总理在卸任之前回母校讲了一次课,他说他学过很多课,而且都是考前几名的优等生,但是很多东西都忘了,然而有两个老师的讲课伴随他终身,在他最困难的时候,他常常想起这两个老师,甚至想起他们在黑板上讲课的样子,对这两个老师的记忆无比的清晰,穿什么颜色的衣服,穿什么样的鞋,他都记得一清二楚,忘不了。一个是给他讲唐诗宋词的老师,另一位是被称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导师叶企孙,清华物理学系的奠基人,像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他们都是他的弟子,我们“两弹一星”的四分之三是他培养出来的。这位先生最后在文革中,在中关村那个地方讨饭惨死。所以现在杨振宁、丁肇中、李政道在清华大学物理系那个楼里都不能有雕塑,但叶先生有雕塑。叶先生他学问是不是最高的呢?不一定。李政道先生说,叶先生的特点是什么,第一,他始终鼓励我们关注物理学最前沿的问题,说你们不要局限于把牛顿力学搞好了就OK了,物理学发展太快了,你们一定要跟踪前行。第二,一定要坚持,他说我明确地跟你们说,你们在座的30个人中日后能够成为世界有名的物理学家的,撑破天最多三分之一,但是并不是说我不能成为那三分之一我就拉倒了,不干了,如果每个人都这么想那三分之一也没有了。第三个就是我们以后也要有原子弹、导弹的,国家近代100年我们就是趴在地上过日子,说的不好听就是像狗一样的活着,今天有的国家为什么这么打压我们,为什么呢?他突然发现,你要站起来。因为近代百年来,欧美列强习惯于我们中国人弯着腰走路,当你现在直起腰板耀武扬威的时候,你买LV包一买20几个,他心里就不高兴了。凭什么到哪里都是你中国人,我房价本来不高,中国人背着现钱,汽车拉着钱,这别墅我买了,钱,卸货。一箱子一箱子的美元啊,甚至最猖獗的到什么时候,克林顿当总统的时候,我们赞助他,不开支票,拉钱,某企业老板拉着一汽车的钱到白宫去,被人家拍到,所以说克林顿之所以对中国友好是因为他收受中国人的钱嘛。还有一个总统也收中国人的钱,但只是收钱也不能让他满意,他会认为中国人之所以有这么多钱,是他们从美国工人手中掠夺去的,他把我们当做强盗。但是我们自己知道,我们这个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从来都是No.1,只是清代以后才成为No.2No.n,不知道第几了。你看《白银帝国》里面写的,唐朝的时候如果按今天的GDP算,我们的GDP占全球的三分之一以上。三分财富就有一份以上是我们创造的,那时候我们的祖先多厉害。宋代的时候,这个比例达到40%,这不是我们说的,是欧美经济学史家的研究。现在有良知的,最近我碰上一个哈佛的老教授,他说你们一定要理解我们美国人,我们美国人现在都要抓狂了,没想到中国人这么有钱,中国会一下子变得这么强,你们的舰艇下海就像下饺子一样,现在我们受不了啊!他现在发现围不住了,你的轰炸机一下子就突破第二岛链,一下子跑到深海区搞什么演习,他们管不住了。过去管不住就把你圈起来,像养一条狗一样,突然发现你变成一条藏獒了,这太危险了,这种现象我称之为帝国逻辑。我们讲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什么会困难,因为人家不听我们的,他不习惯我们的逻辑,我们给他们讲和、讲中庸、讲客气,他不习惯,帝国的逻辑就是竞争的逻辑,就是拳击手的逻辑,他就给你来硬的。过去日本人做老二的时候,美国人把日本人整的够呛,那时候我在美国哈佛留学我知道,我作为旁人我都觉得美国人太过分,那时候本田车在美国怎么打开美国市场,今天说你们这个车哪个部位什么零件像我们福特车,要赔,下面的人说,人家的本田车跟你的福特车是两回事,钢材类型什么的不一样,他说不行,我要调查,今天罚你这个钱,明天罚你那个钱,所以有的国家就是一个穿着文明服装的海盗,他就是抢钱,明火执仗的抢。所以适应这么帝国主义。我就经常说,我不能老让,因为你让到什么份上是个够,当然我们自己,粗心大意的时候,最近一家企业就很糟糕,人家都处罚你了,你还把那个什么东西卖给伊朗。你们看过《文明的冲突》那篇文章没有?那篇文章的主要观点说,21世纪人类的冲突是不同文明体系之间的冲突,而不是国与国之间的冲突,让作者最担心冲突,也是基督教文明圈面临的最大风险,即以儒家主导的东亚文明圈和伊斯兰文明联手,他最担心这个,你把美国先进的东西自己用还不行,还卖给伊朗,他们觉得你这是联手,触动了他的神经,所以他就要掰,就要征收加拿大、日本等国家的税,这事儿过后还给商量,商量商量又要取消。中国是没有余地的,所以你们以后会看到,在将近十年左右的时间,在我们完成干过某国成为No.1之前,会经历一个很痛苦的时期,这个气少不了,你得受。这就像婆婆还没死之前的前几年,大儿媳妇是最痛苦的,因为那时候婆婆对大儿媳妇怀疑这个怀疑那个,因为她知道自己不行了,她自己要交钥匙了,她特别不信任,哪怕关系特别好她也不信任。到最后她实在没办法,咽气了,她钥匙还是要交出来。完成了这个过程你才会舒服。很多人不了解习主席,你们搞马哲的人清楚,习主席那一句话是非常有深意的,就是那句大致是我们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接近第一,接近民族复兴的伟大,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感觉到有把握实现这个目标,原话我记不得了,大体意思是这样。为什么今天这么接近呢?因为你今天老二了,就像马拉松长跑一样,跑在第一的人最忌讳什么?就是屁股后面的人。因为谁可能超越他,第三第四名他看不见,过去日本人跑在他后面,他就老整日本人,现在中国跑在他后面,他就忌讳中国。话有点远了,总之大家一定要学会要看到多读书多积累,一定要坚持选择,建立好自己的学术方向,专业平台。一定要感觉到,作为大学老师,是有很神圣的义务的。我这一辈子虽然还没走完,但是我几十年,我最大的成功刚才我自我吹说我会读书,但实际上主要是我的老师。我每一个时期都会遇到一个特别喜欢我的老师,这个很奇怪。老师越表扬越喜欢我就越来劲,但是我设想,如果换了老师我可能就是另外一个我。所以我的老师对我的影响特别大,那么同样的道理,我今天做老师了,我算是比较好的老师,我当过北京市的优秀老师,教育部的优秀青年教师,然后我在清华多次被评为“良师益友”,就是学生投票,满校园都是我的像。就是说我对教育的投入,对上课的投入,我告诉大家,国务院开会我还迟到过,但是我教了30多年书,我从来没有迟到过一节课。我什么都可以改,上课的时间不可以改,我的口号是“学生第一”,所以我的弟子们非常爱我,因为我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务。对于老师来说,学生就是上帝。我有这么一个感觉,我不能指望说我的弟子们出现很多大家,但是他们肯定,到目前为止我知道我的那些弟子们都是比较有出息的。对他们的事必对自己的事还上心,这样的老师才能受到好评。还有一个好处,你们年轻老师可能还没尝到过这个甜头,人到中年以后,你面对学生,特别是那些喜欢提问题的学生,我不知道咱们学院有没有这样的学生,反正北大清华一堂课下来,他们都有两三个问题,你后来会发现,恰恰是学生提出来的问题,促进了你的思考。所以很多时候我说,教学不是一个单方面的输出过程,它其实是一个交易的过程。有时候学生给你提一个问题促进了你的思考,所以你就主动进入学习新的东西中,或者学生迫使你学习很多新的东西,这样一看学生是你自己做学术研究,改进自己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动力、助力,你要从这个意义上看,你就会很重视自己的教学。我从来不用讲稿,不用PPT。为什么呢?有人说你是不是应付,其实不是,我讲之前我会考虑,我会用三倍四倍五倍的时间来考虑我的讲座,因为我有老花眼,操作课件的技术又不好,我嫌麻烦,所以我从北大到清华,我上课有一个特别的要求就是我上课中途不下课,三节课连着上,因为我不想打断。同学们如果要上厕所,走的时候不要搞太大动静就可以,自己做自己的,所以那些学生感觉很好。我把每一次课都当做一次学术演讲来进行,所以它的信息量,它的学术含量很大。有很多外地的访问学者就天天来听我的课。我每一堂课上完,学生都站起来使劲鼓掌,都影响到旁边其他教室了。我让他们不要鼓掌,虽然表面上很谦虚,但我心里是很甜蜜的,我觉得讲课很成功,所以心里很高兴。我把这看的很重要,所以我现在发文章、出书干什么,没有太多的感情,但对讲好每一次课,开好每一次新的课程,我特别有期待,我希望尽我的努力给听我课、选我课的学生,他们能满意,我就特别开心。可能因为我年级大了以后,他需要新的思想、新的刺激,要不然你自己有惰性,就觉得自己功成名就,那你就觉得可以了,人一辈子奋斗到这份上就行了,觉得自己这么样就好,因为有时候我对提职称什么的没什么感觉,我从来不争。大家说你不争那是因为你上的早,我1991年底评教授,1992年底拿特殊津贴,我做梦都没想到,然后我跟学校说不要,我好多老师都没要,他们的年纪那么大都没有,我怎么能要,这不合适,学校说你是优秀学生、优秀教师。最近他们说万老师你把你获奖证书拿出来一下,我说找不着了,后来我让我学生给我找了一下,发现我一柜子的证书,三四百个,我的天,但是说实话,这根本不重要。所以我跟学生说把那些部级以上的、二等奖以上给我留几本,其他的都烧了。学生说别烧呀,我们拿回去做留念,我说你们可以分几本,因为这个东西没有意义,但让学生记住你、让学生记住你的课程太有意义。我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像父母为了儿女活着一样,现在中国父母不都这样吗?不仅为儿女活着,还为孙子、孙女活着,你还帮他们带孩子。做老师对自己学生的也要这样,为我学生活着,我告诉你,你这样教养学生比养育儿女所可能获得回报要更多,概率更高,请你相信我,一定是这样。OK,我今天就讲到这里。下面我就留点时间,看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交流。

主持人:我们有没有什么问题向我们万老师提一下,机会难得。

现场老师:非常感谢万老师,我们比较激动,今天学到了很多,感谢您看在我们王校长面子上,给我们分享许多绝密的学术秘籍,我就您讲的三个方面我想提个几个问题,第一个是您讲了关于申报经验这一块,在申报的当中我们也是申报了一些课题,但级别都很低,对这个国家社科是望而不可及,但我希望未来我会有这种机会,我希望有这个机会。

主讲人:你学什么的?

现场老师:我学法学的,我是法律和知识产权学院的。

主讲人:这个申请应该很容易吧?

现场老师:我尽量争取,就像您讲的从最基础的开始。您刚才讲到的参考文献,您讲到有著作、期刊还有外国文献,我想请教一下,大概的数量是怎样一个数字。

主讲人:十五种左右。

现场老师:是整个加起来十五篇吗?

 主讲人:对,十五种左右,你要实在多一点,二十种也可以,但你要是很精炼,十种也可以。

现场老师:因为这涉及到您刚才讲的一个问题,就您刚才说的,像我们江苏省社科评,要先到省外去,再到省内去,所以我在写文章的时候可能需要把所有我知道的我这个学科的专家,他们相关联的文章可能都要有涉及,但是这里面又会有一个新的问题,比方说某一个很有名的专家,他在写我这个课题方向的时候他可能并没有什么成果,那我是不是刻意的把他的名字也体现一下呢?

主讲人:我认为当代学者的,宜少不宜多,你越列的多,牵扯的越大,就越麻烦。

现场老师:我是搞劳动法的,我劳动法这一块的专家学者就这么多,可能是比较有限的,如果是江苏省内的话。

主讲人:所以你还是以学术为主,如果你申请的这个课题,有很有名的,他一篇文章也没有,那你硬拿也不合适。

现场老师:所以还是必须跟我自己这个课题是有关联性的。

主讲人:对,首先必须专业的Professional,看的就是专业。

现场老师:第二个问题是课题组的组成。课题组的组成刚才您讲到是可以用别的课题组成员的成果,但是我们江苏省的话强调的是课题负责人的成果,我想问的问题就是说,这个课题组组成成员的构成,如果我去考虑跨学科的这种组成,是比我这种单学科的组成更有优势,还是专家会认为你这个重点是不是不明确?

主讲人:这个要看人。就是说法学呢,不是很熟悉,但一般来说,我的直觉还是专业好。跨学科一般比如说你要做大项目,比如重大委托,那你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的跨学科,那可以。小型的比如课题组,你像国家普通项目,一般五到七人就非常大了。

现场老师:不好意思,打断一下,那像我们这种省一级的项目,人数应该控制在三到五人?

主讲人:这就可以了,国家课题最多五到七人那就已经很大了,重点课题那就可以,七到九、七到十一都可以,因为重点课题嘛。这个就是说要讨巧,我觉得有可能是有点擦边球的味道,我看到过这样的,特别西部地区,他第二申请人往往是名校的,比如他的老师,会做大题嘛,他搞第二申请人,还有课题组,所以他很坦率,比如说申请者的成果,一篇两篇三篇文章,但课题组成员的成果,我列了不犯过,不犯规,擦边球嘛。他这样列有什么好处呢?特别有的人懂讨巧,我更相信课题组的力量,所以我把课题组的成果列的充分些,这意思好像我很谦虚,我的成果不多列。专家一年课题组有省级课题,课题组成员参与的或者你参与的,有省级课题,有代表作、有著作,又有代表比较权威的刊物的论文,这里面有个两三种、三四种,就足够让评审相信你这个课题能做,因为你课题组强。我列申请人的成果,这个不犯法。第二个,课题组人的成果。这个也没问题,你没说不能列,特别是国家课题。擦边球嘛,要不然怎么说是绝招呢,绝招说的不好听就像说令狐冲的“你这哪里学来的邪教的东西”,“邪教”的只要好使,也学两招。

现场老师:申报里面您提到具体研究方法,然后我看现在别人的研究方法都是文献、调研,就是有没有这个方法以外的,更特别一点的。

主讲人:方法我说是有相通的,但是你解释的时候,现在就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什么什么方法、原则,在这基础上,理论和实践统一的什么文献法,这个大同小异,但有的你自己可以出彩。像你这个法学,可以叫个案研究。其实伦理学绝大多数也可以个案研究,田野调查等。比如经学,有人现在搞经学研究方法,经学就是解释经典文本。所以很多东西你不一定非说那个词,你变一变也可以,这个方法也是新的。总而言之,你要让那个评委,他就几分钟时间落在你的标书上面,你一定要吸引他的眼球。就像有的女孩把眼影搞得黑黑的,把眼睛衬托得更亮,就可以捕捉别人的视线。我们一般的评委一般一个人评四五十份,如果从第一个字看到最后一个字,有的做的很多,字又小,那就看的够戗。所以我们就看题目、封面,一般也看不到里面,也不知道你叫什么名字,但是题目看一遍,然后有的人很聪明,比如说一个题目,他里面有个题释,就是题目的解释,用两三句话解释我这个题目的意思是什么,然后前面就论证了它有什么研究,大段概括,比较少一点。有时候有的评委比较重视这一段,然后重点、难点、创新点,最多几下我就看完了,然后看你的研究方法。所以你一定要吸引眼球,不要让人一看觉得是老一套、剩饭,包括他的文献。今年三月份的时候终极评审,我碰到一个特别可爱的这个申请者,我让他过了,后来果然过了。他特别讨巧,他竟然把一本我还没正式出版的书给他用上了,因为他查到了,是牛津大学有一套丛书,剑桥大学有一套丛书,哈佛大学一套,哈佛大学的是经典。他引用了一本剑桥的书,剑桥的书我正谈版权,还没有进书,样式出来了,所以我手上有样式,但那个根本还没有批量印出来,是手册系列,剑桥大学的指南系列。他把这个列到参考文献中,我当时就想,这小子太精明了。这书根本没出来就提到他的参考文献中,我还没看呢,他怎么能看呢,但是我并没有因此迁怒于他,我认为年轻人有追踪学术信息前沿,就凭这一点,我必须鼓励他。真正有学问的老师看年轻人,特别习惯从年轻人身上看到优点,我跟其他人不一样,即使有一个很严重的缺点的

 学生,我也能从上面看出优点。所以我跟年轻的学生关系一般都比较好,他们老投我的票就这个原因,我老喜欢看优点,我老喜欢用激励法。所以你可以这样,你可以换词嘛。

现场老师:第二个方面,您讲到科研和教学的关系问题,我有一个困惑就是想请您解一解。我是搞劳动法这一方面的学术研究的,基本上发表的文章、做的科研围绕的课题也是这个,就是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方向,但是我在学校担任这个课程的话,除了要担任劳动法以外还会担任很多的其他法律课程,所以在这个里面,你刚才讲到有个性的、有品位的教学依赖于有质量的科研,我自己深刻的体会您这个说法,因为我在课程当中明显感到,所有的课程,我的劳动法是上的最好的,因为我劳动法的研究成果是最多的,但是其他课程,一方面会牵制我的精力,我们三江学院的老师,每学期基本上要开两到三门课程,就比方说这学期我要开劳动法,还要开中国法知识,还有电子商务法,还有其他各类的法律课程,您刚才讲的一个核心就是要重点突破、重点去抓,但是如果有其它的这些课程,我不知道这个矛盾怎么解决。

主讲人:这个矛盾是要时间,很多时候你不能撂挑子,你要收拾烂摊子。课是不是讲的好呢,它需要积累。你需要时间,慢慢的先把平台课打扎实,你比如说你的劳动法,你这样可以有保证,这是你的碗盆,这是你的金饭碗,这是做主菜,然后你再慢慢的去扩展,有一个过程。所以年轻老师开新课,我一定会问他,有把握没有。要不你在北大清华的讲台,脚你都站不住,有的人就被轰下来了,北大清华的学生在全国那是精英,所以有时候我们觉得你不把学生教好,你是犯罪的,最好的学生交给你,你教成那个熊样,你怎么对得起。所以一定要教好。但同时他有一个毛病就是,他的问题太多,所以年轻老师开新课的时候我总是要问是否有把握,他有把握那就上,那出了问题领导得兜着,一出问题就很麻烦。我自己的体会,一个老师,我到现在为止,我开过六门课,但是我教了三十多年书,我在前五年基本上就开西方文学史,后来我开西方政治哲学,然后我再开专题,英文原著选读,然后再开包括经济伦理、比较伦理学、政治哲学,政治哲学是我在哈佛访学,我学了很多东西,我两次访学回来我才开的这个课。我在哈佛访学两年,准备了很多材料。所以开新课是要这样,就是说你的课程中你要有特别拿手的。所以你的情况,我的建议是先巩固你的优势学科,然后你的新课,比如中国法律学史,那需要看很多东西的,精力不够,那你的节奏要慢一点。比如经过一两个月的积累,开一门新课,然后你这一辈子,大概有一两门课是你的拿手好戏,一般的老师都不敢接你,都不敢给你代课,做到这个份上,就是说他接你就意味着风险,跟你的差距太大了,学生说你不行,你这个课没有那个老师讲得好,那就完了,他就站不住了。

现场老师: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您讲到育人和学术,就是怎样当一个好老师,然后又怎样当一个好学者。其实这里面也有一个时间分配的问题,但是刚才您讲到有一个方法,我受到了启示,就是您将每一次的讲课都作为一个讲座去讲,我觉得这个对学术来讲既可能兼顾到学术,又能兼顾到讲课,一开始我是感觉疑惑的,就是育人的话需要在学生身上花很多的时间,像上学期,我搞课改的时候基本上一学期有一半的时间是在课改上面,感觉很累,就会影响到我发文章或者搞课题,就感觉还是时间的问题。

主持人: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就结束提问互动,今后我们还有机会,一会儿班车要开了,所以不能影响大家下班。最后我说两句。今天很荣幸能请到万老师来做一个讲座,我认为叫演讲式的、开放式的、交谈式的,非常精彩的学术报告。你看将近两个小时,没有稿子,这是他的风格,也是他的特长。讲得过程当中围绕三个问题,有几个关键点,除了刚才提的问题以外我听了以后也很有感受,我相信大家会有很大的启发。尤其课题申报,里面很多是秘籍,我相信大家会有感受,如果说大家以后有报国家课题的需要的话,我们再想尽一切办法把万老师请来给我们指导,民办的都不赖,要照顾。第二个,万老师讲到,我们作为高校老师要有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方向确认也不容易,确认以后强调读书,强调读原著,强调读权威性著作,那真的非常重要。比如说搞伦理学的,我能不把万老师的书都读完吗?那你怎么发言呢?学术是慢慢发展起来的,所以这个非常重要,一个老师的研究方向的确认读书非常重要。第三个关键点我感觉到,读书干什么?读书是要积累,不是为了读而读。在积累的过程中就构筑了自己的学术平台。我认为这个观点非常好,尤其要强调。三江学院的年轻教师就要有这个底气,通过积累,通过学术平台的建设,要有自己独到的根据地,这个根据地别人根本没有办法碰,就是你的,到那个时候你就成功了,这是第三个关键点。第四个关键点我认为讲得非常好,学术研究跟教学是相得益彰的,我们三江的年轻教师一定要有这个观念,教学必须搞科研,本科教学你不搞科研你怎么站到前沿?刚刚万教授讲的非常好,你在教学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问题,互相相得益彰,互相促进,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既是我们培养人才、学科建设的需要,也是我们自身发展的一种需要。再一个关键点我认为提得非常好,那就是通过研究,提升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尤其最后强调的,其实按理来说怎么做学问,怎么报课题,谈不到这个课题,但我觉得今天谈的很好,非常好,也就是说作为一个老师的基本素质,要有知识,要有学问,但是我们要给学生树立榜样,有几句话我感觉很经典,作为年轻老师,我认为我现在在这个位置上,用万老师的话再重复一下,让我们年轻老师记住,那就是在学校里面,学生第一,学生就是上帝,讲好每一次课,我们是为学生而生活,为学生而工作,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人才。所以万老师最后讲得非常到位,我听过以后至少对我启发很大。我相信大家通过今天的报告,领略到了我们学术大家的基本理念,也领略到了我们学术大家的演讲风采,所以我相信这是大家一生当中能够引起强烈记忆的,享受一次精神大餐的演讲活动。在此我提议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向万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