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培训录音整理之专题十六:“在互动中提升课堂吸引力——新媒体时代的课堂教学”

发布者:张万钰发布时间:2018-04-03浏览次数:84

校本培训录音整理之专题十六:

“在互动中提升课堂吸引力——新媒体时代的课堂教学”

培训时间:2018330日(周五)下午230

培训地点:行政楼A404会议室

主讲人:南京大学副教授徐花


主持人: 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我们非常荣幸邀请到了南京大学的徐花老师来给我们分享“在互动中提升课堂吸引力——新媒体时代的课堂教学”这一专题。徐老师是南京大学副教授,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专职教师,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江苏省心理学会大学生心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2010年来她主讲多门本科生、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南京大学两次公布的5年课堂教学测评优秀教师及课程情况中,所主讲课程《自我拓展训练》两次均位列全校课程排名第一。2015年获南京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5年起,连续3年被学生评为南京大学“我最喜爱的老师”,2017年被授予南京大学“我最喜爱的老师恒星奖”。曾在南京大学、河海大学等校开展教学讲座、工作坊。当初我看到这个题目时感觉特别的亲切,很久以前我就想请原来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一个叫田媛的老师来给大家分享类似一个专题,我有次在西安听过她一次主讲,讲得也非常非常好,可惜山高路远不方便。有幸认识徐老师,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我就在想,是不是搞心理的人都特别会讲课,都特别优秀,大家看无论是华中的田老师还是南大的徐老师,他们都是在全国有所影响的老师,他们的专业方向都和心理有关。今天我们来听讲座的也有很多是负责大学生心理辅导的辅导员,大家过来认识一下徐老师,争取通过努力也能有精彩的职业业绩。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律,所有来过三江讲堂的老师,职业上升都特别快。上次我们请的徐志国老师来给我们做讲座,他回去第二天就成博导了,所以徐老师今天在我们这儿做讲座,肯定很快就成教授了(笑声)。我们三江学院就是请那些最牛气的老师来我们这儿做讲座,他们的名气有多大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知道肯定水平是一流的。徐老师这么年轻,在南大连续3年被学生评为“我最喜爱的老师”,这个含金量太大了,能够这么年轻就这么好的站好讲台,并且影响这么大,肯定有她的过人之处,她的过人之处在哪里,希望在今天下午这个时间段里,我们能从她身上吸收很多很多东西。那就话筒交给徐老师,欢迎徐老师给我们开讲!

主讲人:谢谢李老师的介绍,很荣幸李老师邀请我来跟大家分享,我感觉李老师在教室发展中心的工作真的很用心。刚刚我们也聊到,她说很希望给大家创设一些平台,以便可以让我们三江的每个老师都可以发展的更好,我觉得是非常感动的,因为事实上我们老师真的很需要这样的平台和关注。刚刚李老师也跟大家介绍了一下我自己,我就不多说了,稍微给大家补充汇报一下的就是,我在南大的工作其实分几块,一个是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就是我们今天讨论的最相关的部分;还有一个就是刚刚李老师介绍时有提到的,我是一个心理咨询师,就是说我是做心理咨询的,有十多年的实务经验。所以我今天分享关于教学这个主题的时候,确实像李老师所讲的,我是把一些心理的理念融入到教学中的,在我看来,可能这是一个很个性化的分享。

我们的老师应该都是来自于各个专业,刚刚我听李老师说有的是新闻专业的、有的是文化旅游专业的,有的是理工科的,机械专业、建筑专业都有,所以你教授的课程可能跟我是不太一样,但是我的基本想法是说很多东西是触类旁通的,我认为把一些心理的理念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的话,同学们应该还是会比较喜欢的,至少在我自己的教学中得到的反馈是这样。刚刚李老师介绍说我们南大的同学,连续三年给我评了“我最喜爱的老师”,说实话接下来我就不能评了,我们学校规定,三年以后就是恒星奖,然后你就退出评比了。我是想说,至少从同学们的反馈来说,他们是认可这个我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我想作为老师来说来自同学的认可那是最直接、最真实的。正因为此,我就想在这里跟大家非常坦诚的分享一下我对教学的一些思考和感受。可能是非常个性化的,因为你可能教物理,我教心理,但是我觉得里面的一些理念,特别是一些心理的理念,运用到教学中可能还会有一些启发。

我标题写的很大,其实这样一个时代的课堂教学,我把这个拿出来主要是我觉得老师们都很年轻,我们三江的老师们很年轻很有活力,那我想我们的同学现在可能是00后,或者有的可能是9899年生的,所以跟我们读大学的那个年代是有差异的,我们在大学里时,上课的老师年龄跟我相仿,有略小或比我大一点,现在大学生的特质其实有很多不一样了。我们今天所讨论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其实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讨论,而是在当下我们面临的这一辈大学生的情况下,我们这些老师应该怎么办,这是讨论这一问题的一个背景。我特地下面有一个标题提到“互动”,因为我自己觉得,在座各位你怎么教物理,你怎么教建筑,我不会,你一定比我专业多了,我是完全不懂的,那我在这里跟你分享的就是我们心理学的一些方法运用到教学中的过程,可能会帮你把物理或者建筑课程教的更有趣一些,或者是让你跟自己学生的关系更好一些,这就是我提到互动这一点的原因。我自己的感受是:互动的教学是能够提升课堂吸引力的。我不太清楚三江的课堂规模,像我自己,我上过三十多人的课,我们把它叫做小班课。我也上过两百人的课,我们叫大班课。大班和小班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都想都可以推进去互动,但是肯定学生们的动力状态不一定都很足,会不一样。大班的学生来自于各个年级,一二三四年级都有,学生的动力差别就非常大,所以我特地强调一个互动有难度,也要讲技巧。

因为我很希望我们可以去理解,所以我先请大家看一张图。我讲到这个主题的时候总会用到这张图,这张图里面其实有我的好朋友和我的先生,出卖自己人没关系(笑声)。照片还是我自己拍的,我估计应该是在七、八年前,我们在一个像咖啡馆的地方聚会。我们的目的是为了聚会,是为了聚在一起聊天的,但是大家看看这张照片中拍下来的场景,你会看到有人戴着耳机,有人在玩手机,还有隔着没在一起坐。所以请大家观察这样一个状况,我想说的是,当我们以聚会交流沟通感情为目的聚到一起的时候,我们的状态都是这个样子的,当我们处在日常场景中,比如说在课堂上的时候,我们同学会被什么样的东西所吸引呢?所以我用这样一张图片相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就是现代科技跟我们的生活产生了什么样的互动关系。可能很多我们从前认定的经验、真理会逐渐的消失。你现在如果要去吃饭,你会去找资料研究哪一个五星级饭店吗?你可能会看的是大众点评,你可能会看看人家怎么说这个店,我上次去吃的感觉怎么样等等。所以其实个人的真实经验可能会更重要,你更在乎说你上次吃过有什么样的感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会根据经验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模式。我第一次去听了一个老师的课,我听了以后发现比较无聊,然后当别人问我这堂课怎么样时,我会回答说“一点意思都没有”,可是有可能这个老师第二次课讲得很好,但是已经没有机会了,因为他来了一次,他已经马上下了一个决定,他不会因为这个老师是教授、博导,所以他就一定觉得有趣。

在我读大学的那个时代,如是一个很牛的教授、博导那还是很有吸引力的。至少我感觉到在我们南大,以前在我们那个时代有外面知名的教授来,大家都趋之若鹜,就很想去听,现在的话,你在你领域内是很牛的教授、博导,什么什么会长、委员等,同学们并不会真的就买账。因为他不是靠定这个外在的名头来决定他的感觉,他是靠个人经验的。他不了解,他不知道好不好玩,他可能就没兴趣了。我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我们每个人就是一个存在,我们更多的感觉就是建立在自己的经验建构过程中。原来我们的学生是这样整齐划一的一致,非常规格化的、标准化的一种状态,现在的同学们已经很少有这种表现。在座的有从理心理工作的老师,也有辅导员,大家知道当前的大学生宿舍矛盾要比以前凸显很多,因为个性化那一部分更强烈了。我们这一代对大学室友的感觉是感情很好,都很怀念,大学的好朋友可能还是你现在一直的好朋友,但现在的大学的同学们宿舍关系很复杂,因为他们个性的东西、个人的经验太突出了,所以我们会看到这种一致、标准化的东西会越来越少,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如果同学们的身影整齐划一的坐在那里,那大概只有军校还可能做到一点而已。像我们南大或者三江这样的学校都很难做到,你不是一个军事化的管理。所以这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状况。

接下来我要请老师们来看一看这样的一张图,我们正好今天的座位是这样子前后都有的,请你看一下你看到了什么,李老师说看到了人脸,这边是什么?是乱码对吧。后面看到了什么?有人看到了“我好喜欢你”,其实后面的老师慢慢的就会看到一些字。你如果往后走一走,你也会看到这些字。事实上这个东西你靠近了看就是各种码,但是我们后排的老师他就看出了“我好喜欢你”这几个字,而且越看越清晰,就是这样。所以我在想,其实很多的内容是我们建构了它。我们再来看一个图片,请问大家你看到这张照片上的女子她是在哭还是在笑?有人说笑,也有人轻轻地说了声在哭,那么我们正过来看一下,大家会发现她没有笑也没有哭,所以很有意思。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大家都是在用自己的眼睛看到的,觉得很确定,特别是说笑的老师特别的笃定,因为说的人比较多,然后想说哭的老师声音就小了一些,怕自己跟别人不太一样,但是我们会看到,你很确定的一个感受是不是像真实的是什么,既没有笑也没有哭。我在这里就想跟大家分享一点,其实在我们现在的社会生活中,很多都是你自己虚拟成为不可避免的真实,就是你认为的真实,是不是物理上的那个样子倒不确定,很多都是你的认知和感受。所以我们很多时候会带着主观的假设,听说徐老师是“我最喜爱的老师”,可能她的课还是蛮不错的,然后我就来上了,然后我上着上着觉得她的课真的不错。在这个过程中,你就会做很多的建构。但是如果有人跟你说过,那个老师很无聊,不好听,实际上那个老师很有水准,但你带着这种假设走进这个课堂,你就对他有一些偏见,你会说“你看,果然嘛!”,你会专门看他那些无聊的地方。我们一定要明白,我们现在的学生坐在教室的时候,他是如何看待这个过程的。其实很有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他反馈给你的,并不是你真实的水准,是他自己建构的你的教学是这样的。一个老师,会有人评价这个老师性格特别好,有人会说他特别没意思。为什么反差那么大?他们都在上课,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做着自己的假设,带着自己的体验,然后建构了你的这个教学过程。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给我评价满分的同学们,也并不代表我的教学就是满分,而是他带着那种好的感觉,他就觉得这个就是满分,这个就很好。所以就因为这样子,我们就得利用这些东西,因为我们教学的过程就是想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在课堂上,首先,来到课堂,第二,能够被课堂所吸引。我自己可能上选修课多一点,对我们上选修课的老师来说,能让学生留在课堂上是第一步,我们要解决逃课这个问题,对吧!第二步是吸引他能够投入到课堂中,所以我们必须要利用这一点,让他在课堂上创设对你正向的、好的建构,那他就更愿意听下去。

再来看一下这张图,你们看到了什么样的立方体?是凸出来的还是凹进去的?大家可能一开始很确信,是凸出来的,可我附近有人说凹进去,过一会儿有老师说我看到三种。有凸出来的,有凹进去的,还有在角落里的感觉,因为我让你花了更长的时间看。如果我问你第一反应,大部分人都是一个反应,要么是凸出来,要么是凹进去,但是我让你在看三十秒的时候,你就会看到跟刚才不一样的反应。那请问,三十秒前的你和三十秒后的你都是你吧,你的视力也没有发生很大变化,但是你明显做出了不一样的认知和判断。所以,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很多都是经验建构的过程,我们的经验不一定是真实的。你刚才还确认的说那是凸出来的,后面你就觉得也有凹进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产生的体验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所以当一个学生来到课堂上的时候,他在这个课上产生的体验是决定他下一次课来不来,下一次课听不听的动力。其实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建构一个能够吸引他来的正向的经验,然后能够让他去认可这个教学的过程。所以其实某种意义上并不是每一个老师你的水准一定要达到最最顶尖的一百分,这个可能我们需要自我修炼,但是还有一部分你需要创设一些让他有更多好的经验,产生好的体验,然后让他愿意来到这个课堂。我们经常会说第一次课是非常重要的,我不知道老师们会不会重视这一点。在我自己上选修课的过程中,教务处规定第一次第二次课试听,也就是说学生可以退课,也可以再补选,所以这个过程第一次课是非常重要的。以我过往上大学的经验,我们大学的老师一般第一次课觉得不太重要的,随便聊一聊的,就是说说大概的课程,然后感觉就是侃一侃,好像也没有做好心理准备真的要讲什么的,但其实第一次课对学生来说真的是很重要的,因为他的经验就会产生一个体验,然后就会改变他上课的动力。所以我们用心理学的图片来引导大家去理解这个部分,这真的是我的一种观念,想分享给大家。

我刚刚讲的其实是整个科技发展水平,整个这个时代的变化,我们现在的学生他是如何看待我们的。我接下来想给大家看一个视频,让大家更多的去理解互动这个事情是怎样影响我们教学的。我借一个母婴互动的视频,因为还没有人去拍学生老师上课的微妙的视频的过程,而母婴方面的研究做的多一点。我想问一问老师们,你们在课堂上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是视频中的妈妈,还是视频中的宝宝。有老师们说我们是那个可怜的宝宝!通过这个视频一方面我是想讲互动,但是另一方面,因为我们都是同行,其实我觉得我们有时候真的是那个宝宝。这一点也是我们今天讨论课堂互动的一个前提,我们很多时候作为老师其实是会希望收到某一种表情的回应的,否则随便你在讲台上讲什么,他们都没什么反应。我们有时候会同事间开玩笑,说现在的同学们像海绵,你也不知道这个水你放下去他们是吸收了还是没吸收,他们就是不给你反应。大家看视频中,妈妈没有反应,不给反应以后这个孩子他出现了一个变化,这孩子一开始还是挺淡定的,然后开始试图用自己以前觉得会的那些动作吸引妈妈,他用咬手指啊,尖叫啊,挥手啊等动作来引起妈妈的关注。但是最后大家注意到没有,他也会有倦怠。我们一直在上面激情满满的讲,学生没有反应就会有倦怠,特别是做了一些年的老师后。我们已经没有精力像刚开始那样那么有热情了,那个课的内容可能也讲了十几遍几十遍,我再像讲第一遍那个样子,我可能就没有了。所以我们看到那孩子最后出现了一些表现,我们心理学上叫做回避,他开始头转过去了,他哭啊喊啊妈妈还是不理我,他就觉得你不给我反应不回应我以后,这孩子就出现回避。那如果我们认为自己是孩子的话,也就是说我们老师如果在课堂上永远得不到学生的回应和互动的话,不仅影响学生的投入,还影响老师的投入。我们有可能每次上课情绪也不怎么好,人家两分钟就出现了负面情绪,我在课堂上经历了多少次这种体验,我们可能也会有负面情绪,也会要回避。我们可能人去上课了,但情绪情感没有在课上。我们也可能会觉得,唉,又要去上课,好吧,去上。这样那样。你们不给我反应,我也可以。你们隔离,不给反应,我也隔离,就在讲台上,我也不管你们听不听,就讲完就行了,所以我对你们也没有太多的情绪和情感。因为你们要睡觉,我也没法管,你们这样我也这样。所以就会出现教师也会在这个没有互动的过程中受到挫败,有可能会回避。这个也是我们最不希望出现的,就是属于两败俱伤的情况。因为我们更不投入了以后,那学生的收获肯定会更少。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关注过,因为我们每个老师上课情况不一样,比如说就二三十个人的专业课,如果是有激情又投入的老师应该是一学期以后能把学生大概的认全的,但事实上我们有没有做到呢?会不会我们老师把学生当成萝卜就这么讲完了呢?你不太看下面坐的是谁。所以我们说教学的效果跟老师在这其中的情感情绪投入实在是太有关系了,但是这个情绪情感他又跟学生的反馈有关。那么谁又能主动地去改变老师跟学生的关系呢?好像还是老师。我们不能期待今天一个班的学生特别的主动,我问什么问题都回答我,那是运气好,但是大部分时候可能在教学过程中,还是我们老师要去引导这个过程,去创设这样一种互动的氛围,所以这是我们接下来要研讨的部分。我们借助母婴互动来说互动这一话题,因为母婴互动是非常特别的,这个小孩会放大了表现,他很夸张,但是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个过程。我为什么给大家放这个母婴的视频,一方面是让大家看到我们在课堂上的状态,还有一方面我们现在的学生,他们00后和9899年出生的孩子们,他们在婴幼儿阶段,他们是怎么被互动大的呢?这就是我们心理学的领域了。很可能他们的父母并没有像视频中的妈妈在一开始表现的那样子的,每一个回应都及时的回应,非常的关注,那这样的孩子他也就能学会,他也会在人际互动中非常多的互动和回应。但是很可能,他们现在18岁,他们的父母可能就40岁左右,他们和孩子相处的方式可能达不到这种层次。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其实他们的父母很可能在他的旁边,也许是玩手机的,现在更普遍,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小朋友在旁边咿咿呀呀的,大漠键父母在一旁看手机,只要不要掉下去摔倒就可以了。换言之,很可能说学生在婴幼儿阶段,他就是这样互动大的,那他就会出现回避,他就会不愿意互动了。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你觉得现在课堂上的同学很奇怪,我们那个时候的大学生,老师问个问题很多回应,现在的大学生你问什么问题他们就没回应。一方面可能是你讲的课不怎么样,但是另一方面也可能是跟他从小的互动经验有关。那么老师们一方面要提高自己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但是还有一方面你也要理解现在孩子们的特征,那你就不会过度的给自己施加压力,不会总是自责说“唉!我可能水平下降了。我年纪大了,我怎么感觉现在上课学生都不爱听了呢!”。我觉得这样过度的自责也是没有意义的,你要去理解,现在的孩子们他可能是比以前需要你更多的推动,不是像原来那种主动的状况。现在的孩子们,他没有在母婴互动中学会这个部分,很多时候可能会出现这种状况。而且他们的父母,有些可能是独生子女那一辈的,这对他们的人际互动又会有影响。所以这就是我请大家看母婴互动的原因。我们面对是一个个人,他的背景有很多,有一些东西不是我们作为一个大学老师可以去改变的,但是我们要去理解,理解了我们才能知道如何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我们接着讲一讲新的时代大学生的特质。当然我们只稍微讲一点,一个是网络虚拟的人际增多。现在的大学生很有趣,我那天在课堂上让同学做了一个比大小的游戏,让大家看一下你微信好友有多少个,然后很有意思,大一的学生有十三个、十七个,特别少,因为他们才大一嘛,大二大三的有的有400多个!就是他们虚拟的人际增多,在我们读大学的时候,网恋是一个新鲜事,可你现在注意到还有人关心网恋这些事吗?不关心了,因为现在没有哪个人谈恋爱不用网络的吧!基本没有了,你不可能跟你的男朋友或女朋友不通过网络去联系的,你很难分清楚你们是通过现实的接触爱上了彼此,还是网络的接触爱上了彼此,所以已经没有人谈网恋这个问题了。虚拟的人际互动增多,现在很多的人际交流都是通过微信、QQ这样一些方式了,所以我们要去了解我们的学生。现实的人际互动是减少的,在我们大学里面组织活动,我们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特别熟悉,在十多年前你搞讲座之类活动,大家很有热情,可是现在的话,同学们不太爱出宿舍门。他们现实的人际互动是减少的,因为我做咨询,有时候对来访者我会问他“你平时晚上做什么?玩什么?”,他会说“我就坐在宿舍里面啊,坐在写字台旁边,玩手机,玩四个多小时。”他不跟人玩的,就一个电子产品就行了,所以现实的人际互动是减少的。有人说就是隔壁宿舍都是发微信聊的。我们自己也是这样,我们观察一下我们自己,以我来说,我们单位人少,五六个老师,就是隔壁办公室大家都到微信上办公,@@去的,所以不光学生变了,我们自己也这样。现实的人际互动减少,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却非常多。为什么非常多?比如说原来,十几年前我们读大学,想当有个好老师,在南大你可以听他讲课,于是你拼命学习要考南大,要读好大学。但是现在不一样了,随便在哪里,你可以听哈佛、普林斯顿、北大清华等各种好大学的好课,他们都有很多慕课、网络课程可以共享,很多都是免费的。所以他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是非常多的,但是这其中也有我们课堂教学的优势,他是的不一样,那个里面是很少互动的。视频也就是听这个老师讲,不会有一个老师跟我们互动,这就是今天我们的课堂要讲究互动的原因,因为这才是有区别的地方。要不然,凭什么我们三江的老师,我们南大的老师有本事说我的课一定比哈佛的还要好呢。当然,这个自信也不可以盲目的自大,我们一定要明确我们的优势在哪里?是互动,现场对学生的注意力的吸引,注意力保持时间越短越不好,你看到同学们他有时候在课堂上,他也想听你讲课,但是在那个时候手机他就是想去摸一摸,就听了五分钟,他还是想去摸一摸,摸手机的过程中就可能有什么信息吸引了他很长时间,然后他再要从这个信息中脱离出来,再去注意你,这就难了。所以注意力的保持时间比较短,可能会不断的波动,一会儿听你的,一会儿又被吸引走了,因为现在能吸引他的东西太多了,不仅是三江校园里发生了什么,南京发生了什么,现在各种媒体已经把全世界发生了什么都堆到学生的面前了。你不想看也得看,连天气预报都告诉你南京发生了什么事情。其实你不想看的,你就想打开天气通看一下天气,它就会告诉你南京要制裁网约车什么的,那你可能就会去看了。全世界的信息堆到学生面前,他要在这么多的诱惑里面气定神闲的这么听你老师讲,这就比较难了。注意力的保持很难,他的信息的途径太多了,这是信息碎片化,很多学生的学习现在变成看微信的学习了,当然还有些特质我们不能完全列出来,但是这些我觉得是跟我们课堂教学比较相关的一些特点。

明白了学生的特征,我们就要利用他们虚拟人际的增多这一条件,因为教学里,我们的教学都是实体的,他跟周围的同学是坐在一起的,他跟老师是面对面的,所以我们其实就是要做这一部分。我们希望我们的教学能更吸引学生,我想借海德的认知平衡理论,我不是想讲这个理论,我是想借这个模型来讲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把教学也变成一个三角,教学是课程、学生和教师这样一个三角,而且中间我是用箭头,互相都有影响,那我们就一个一个来看,这里面就会有很多我个人的经验和分享。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吸引学生,我们希望我们能够针对学生的特点去跟学生互动起来,那我们看看怎么样做。

首先第一部分,我们现在讲这个事情都要基于我们前面所说的,经验会改变他的体验、动力,所以某种意义上你除了要教会他物理学、建筑学知识以外,很重要的是你还要让他在学这些知识的过程中,有愉快的学习体验。如果他感到很痛苦,他就很难学下去。大家都明白情绪跟认知、行为之间的关系,我情绪不好,我每次都很痛苦,我就会避免来到这个地方,但是如果每次来到这个地方我都比较愉快,我就比较容易来,也愿意来。特别是在大学这个学习阶段中,那种“应该要”的部分变少了。为什么高中阶段很多学生都可以坚持着坐在教室里,因为他那种理性和超我要求他,高中生嘛,应该要好好学习,要考大学,全社会都在这么说,爸爸妈妈、老师、同学都这么说,所以他那个超我还是能支撑他好好学习的。为什么很多大学生到了大学阶段学习就出现问题了呢?因为没有那么多的超我在旁边了,爸爸妈妈离得远,说不着,老师也不可能一对一的天天在班级里看着你,同学之间也各有选择,有的人不觉得学习有多好,所以他们那种“应该”就变少了,所以他更有可能开始依赖于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去决定自己的学习了。他们如果觉得学的是有意义的,有成就感的,学得情绪是充实的、开心的,他就可能来。所以无论你教什么,在这里面你都得包含一个基本的功底,你还会给他创设一个愉快的学习体验,愉快不是说热热闹闹的,什么都不教让大家开心就可以,而是在学这些可能是困难的课程中,我们也得给他们一个愉快的体验。

我们一个一个来看,第一个是课程。我们每一个老师都会开一些课程,从课程建设角度来说,有没有一些方法或者值得注意的一些地方可能去吸引我们的学生。因为我是讲心理健康这方面的课程的,我自己在学校开课也有一些野心吧,所以我自己的课是有一些体系的,我觉得,比如我要讲理论的,像大众心理健康课,就是讲理论多一点的,还有比如说像这种团体的,就业创业类的,就是应用性更强一点,包括还有一个延伸类课程,像网络的平台,或者叫做继续教育的这种平台,这样对学生来说他可能先上我这个课程 ,也可以先上那个课程,都没关系,但是总得来说,我觉得每个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你要有些自己的设想,就是从课程的体系的角度,这个简单的说一下。

接下来是关键问题,一门课程下来,我们都会想,课开出来了可是关键问题怎么解决,就是怎么让学生开始有兴趣。我觉得课程的主题和内容是很重要的,是能够影响学习倾向的,特别像我们这种选修课,就特别影响学习倾向。如果你教的是大学数学,他不学毕不了业,所以他有没有倾向都得学,但是一定会改变他的动力。因为我们是心理健康的课程,我们会有这样一些主题可能是学生比较关心的,在学习倾向这方面,学生一般还是有兴趣的,这是第一步,就是课程主题能不能引发他的学习倾向。第二个就是课程形式能不能让他有兴趣。我举我自己课堂的例子,我的课程会有热身的活动,比如说两百人的大课,我也会有大约五分钟或者十分钟的热身,这样他会觉得愿意来,如果我们的课都排在下午七八节,就是一天已经上了六节课以后第七节开始上你的课,这时候已经4点钟了,已经头昏脑胀了,然后两百个人坐在教室里面昏昏沉沉的,所以我的课程一开始会有一个简短的热身,就是打破他之前可能在学物理、学数学等其他学科的那种状态,让他进入接下来的课程过程中。而且一般我的课前会放一点音乐,让他调整状态,有的时候跟课程主题有关,有的时候可能是我自己听的什么样的音乐分享给同学们,这也是在热身,在课间你就开始热身了,让他进入到你的课堂中,我也注意到我们学校的其他老师也会有一些自己的方法。这是上课铃响之前到上课铃刚开始那一阶段。我们在课程形式里面会有一对一交流,前后座就可以交流。也会组成临时小组来进行讨论,关于某一个主题,还会有角色扮演,比如说讲心理的课程,我们会讲到人际,那宿舍矛盾的人际驾驭主题就可以来做角色扮演,当然这是我们课程的特点,甚至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到户外上课,然后也会有一些模拟。模拟的、实践的操作,有时候会让他们动手去做一些什么。你会发现,因为他们的虚拟交往多了以后,动手合作他们其实是蛮感兴趣的,因为在动手合作的过程中他必须跟人打交道,所以我们会看到,课程形式很丰富也会引起他的学习兴趣。第三个方面丰富是丰富了,热闹是热闹了,愉快是愉快了,他到底有没有收获呢?这个学生也是在乎的。如果学生上完了发现我什么都没有收获到,那可能回顾过来也是会感到不满意。所以课程内容能够让学生有收获,是让他产生学习动力的因素之一,或者是影响下一波的学生是否选你的原因。因为现在的学生很流行问学长学姐这个课怎么样,那么上你这个课的学生就会帮你传播了,这个老师的课上下来有没有收获,他自己就会去评价了,所以课程还是得有实实在在的内容,不能光玩形式,玩愉快,但是没内容,比如说我们的专业课程里肯定都有扎扎实实的内容。内容这块比较多元,从我们心理健康课程来看,比如能够帮助学生去了解别人的是一块,有的学生因为现实交往很少,他们不知道人家是怎么想的,我们会有探索自我的主题,也会去拓展自我。有的学生会觉得我从来没有主动跟陌生人说过话,那你可以在课堂上帮他去拓展,还有压力管理、时间管理、情绪管理等这样一些主题,其实是不管那一个专业的学生,在大学都要去锻炼的,所以他会有兴趣,对他自己会有帮助,他就会有感觉。这个当然是我们这一系列的内容,应该说每一系列的课程,你都会找到自己觉得会对学生来说有吸引力的内容。刚刚有老师讲到我们三江学院的课程其实都是比较应用型的,跟实际是很结合的,那么我们的老师可能就得动脑筋,让学生觉得学我们这门课以后,能够给他实际的收获。这个是同学们对课堂形式有什么样的反馈,他可能会觉得这种收获会使他内心很满足,也会觉得每一次课堂上学生跟老师都会有很好的互动。

现在我们讲第二个三角。课程内容方面因为每一个老师上的课都不一样,我也没办法每一个讲的都很具体,还是用我们这方面的课程为例。第二个方面,教师这一块我们其实是很相通的。教师的魅力,在这里我们可能会注意到有可能你们都开某一门课,为什么你会有魅力,为什么有人会讲某某老师的某门课,也就是说会有老师的标签在里面,哪怕我们都是讲大学数学、大学英语,但是你的课就是跟别人不一样。我们可能还是集体备课的呢,但是为什么上出来不一样,甚至也就强调的说,我们把前一块课程内容、课程形式,课程去吸引学生的这一块一起想办法,都可以共同的交流,但是哪怕我把所有的课件都给了你以后,学生的反响还是不一样。教师这一块是独特的,这就是我们每个老师的价值所在,教师的魅力所在,如果你是网红,像南航的徐川,那他随便怎么上大家都很想去听,因为我们带着很主观的假设,他上课一定很好听,然后听过后果然很好听,然后再传播下去就更多人来听了。所以用现在的话来说,如果你自带流量的话,你本来就是网红,那可能就很容易。那还有可能呢?你的人格特征,有的老师可能相对来说是比较外向的,比较有感染力的,我们很多教英语的老师,我以前上课也有感觉,他是比较有感染力的,但有些老师性格是比较安静的。虽然每个大学在面试新教师的时候也会让大家试讲,但是我们都清楚,讲课你绝对不是因为讲的好而被邀请到三江来的,你应该是因为其他的,比如说你科研的状况,你的学历职称等。某种意义上说,并不是每个老师人格特征方面都是很适合现场教学的,有的老师就是写文章很厉害,做科研很厉害,但是他的现场教学,他的人格很安静的这种状况,他就不是特别擅长的教学,所以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人格特点。还有外在特征,外在特征是什么?这就是又跟现在的大学生特质有关了。比如一个大学的书记、校长会被称为“男神”,我们那个时代不会把书记叫“男神”,但现在同学们就是这样,整个学校,如一些社团,都会搞一些评选,比如说“男神老师”“女神老师”,男神女神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一方面可能也考虑他的学术,但是很多因素与“颜值”有关,以前我们那个时代我们也觉得某书记挺帅的,但是我们可能不会说因为他很帅我们要去听他的课,我们会说他讲课很好这个去听,我们不会明白的说,因为你帅所以我来了。但现在的学生不这样,他们是真的会就因为你很帅,所以他就直接的表达说“男神”“女神”。为什么要提外在特征这个部分呢,就是我们做老师的,好像也得注意形象管理。我也不知道我做的好不好,但是我觉得我们得有这个意识,我们但凡做老师的,其实整体都挺好的,但是我们得稍有意识,其实这是你工作的一部分,而不是说我是一个喜欢打扮的人我就打扮了,这其实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你是需要做形象管理的,因为现在的学生们太在乎这个了。一般来说,平时我也不会天天都涂口红什么的,也有时候可能会稍微修饰一下,但我自己去上课之前一定会补补粉,口红再涂一下,我觉得还是需要的,他们现在已经把这个看得很重要了。当然我们不是只靠这个,至少我觉得这是加分项。我记得我们在大学时代也有老师一个学期可能不怎么换衣服的,那个年代我们只是把它当做一个谈话点,并不会因为这件事而对这个老师有什么。但是我感觉现在的话,学生们推选出来的老师,比如我们南大每年颁布“我最喜爱的老师”,你就会看到好多男老师其实都挺帅的,我自己被评上可能也还行,可能年轻一点,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我们南大评奖体系里面,年轻的老师多起来了。以前不是,我们那个时代是被评为好老师的,可能都是要60岁,以上,是那种德高望重的,教学、科研方面怎么样,现在这样的老师比较难了,也有但是新的元素会越来越多,因为他们喜欢亲和,像哥哥姐姐一样的,他们会觉得帅呀,听他们讲话就够了,那我们不就是想让他们听我们讲话吗!所以很有意思,很多人会说某某某老师就声音好好听,某某某老师服装很漂亮等等,他们现在会关注这些。当然我们希望他们更多关注学识,但是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加分项目,把他吸引过来的方式。所以外在这个方面我们真的要把它放到意识里面去,也不是说你要像银行工作人员那样穿的那么正,你可以有自己的风格。

第二个是课堂语言的魅力。因为我们目前的教学还是通过语言来完成的。课堂语言的魅力很重要,比如说我们要会用网络用语,网络用语可以帮助我们刺激他们的神经,因为他们对这个会抬起头来看你一眼,至少刺激了他的神经。但是你不能完全只靠这个,这个你只是穿插一下,你稍微用一下。当下热点我觉得也是蛮重要的,因为现在的学生们静下心来读经典的越来越少了。现在大学提倡我们阅读经典,就说明读经典的越来越少了,要不然不用提倡了。可能现在的学生们他们更关注当下的热点,所以如果我们老师再讲一些课的时候,能够把当下的热点引入,跟你的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这个比较容易激发兴趣,因为学生们很现实,他会觉得我学的东西能够理解现在的问题,他会觉得有兴趣,也会有种学有所用的感觉,所以不管教哪一方向的老师,其实这一点还是需要放到我们的教学里面去的。还有就是通俗事例,比如我们讲心理学,举一些例子的时候他比较容易理解,比如说我们要讲自我,你去谈哲学,同学们就会要睡着了,但是你如果讲他自己跟父母关系这一块,他就会竖起耳朵听一听,因为每个人都有父母,他就比较能够理解。所以我想课堂语言的魅力这一块,老师们可能要稍微注意一下这个部分,也是我们自己的一个总结,你会觉得这些东西放到你教学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同的效果。有些时候你要刺激下他的神经,有些时候你要激发他的兴趣,也有些时候你要让他能够好理解。还有一块可能是老师注意比较少的,因为我其实不是一个受过传统教师训练的一个老师,所以第一块我还不知道自己做的怎么样,你们听我讲课可能会发现我讲课不是特传统的老师那个样子,但是因为我是搞心理的,所以我们会对第二块的关注多一点,但这一块可能在传统的教学讨论过程中就谈的比较少,我觉得也是我自己的一个蛮重要的体会,就是课堂要有非言语行为。语言的魅力绝对是重要的,但是如果只是语言的魅力的话,那如果我今天蹲在这底下讲课,你想想,你们会觉得怎么样?我估计打瞌睡的人会更多的,因为你都看不到人。蹲在底下,依靠语言不就行了吗?不是的,说明有比语言还要重要的东西在里面。我今天跟李老师说,我还要用手持话筒,我说我一般很少坐着讲课,就是因为我注重非语言行为。大家想想,如果我坐在这里的话,其实你只能看到我三分之一都不到,我再动来动去,我也就这三分之一。可是如果我站起来,特别是我们的讲台有空的地方,学生看到的是你一个整体,你会有很多辅助你讲的语言的动作,你会有表情,然后我们的课堂也都可以走下去,我有时候就会走到后面问同学一些问题,你整个就会深入到课堂当中,所以我觉得课堂的非言语行为是很重要的。第一个,你教室的安排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我自己的课堂,同学坐在这里,他不会永远坐在这里,他有时候就会被调动到别的地方去组成小组。如果是那种可以移动凳子的教室,那一定会有很多的转换。大家要知道,他身体动,他心才会动,如果他一直瘫坐在那个凳子上听你讲课,他听着听着其实脑子就不动了,所以你的教室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有没有改变过他的位置,还是同学们坐第一排的永远坐第一排,那其实他的角色就定了,前一排都是爱学习的。我们南大有学生专门采访过我,做研究说为什么前面的两三排没人坐,后排是很热门的位置,这也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学生在课堂的不同位置,他会定角色。当他坐到后排他的角色就是这个课堂上打酱油的,方便我及时离开。坐前排的就觉得,我是要认真听讲的,慢慢就会很固定,但是事实上,后排的同学有时候也有想听课堂内容煌,但是我们固化了,我就是来打酱油的,所以你的教室是不是可以有变化,你师生之间的距离怎么样?为什么我要谈这个问题?这就是非语言性问题。有的教室讲台很宽,然后老师就站在讲台后面给同学们远远地讲。你这个师生距离就有点远,比如说我从讲台上走到下面,你可以走到他旁边然后问同学,你站在这里,看着这个人说话的时候你能看到他的表情,可是如果在那种两百人的教室,你站在讲台上,最后一排的同学回答问题的时候,你其实脸都快看不清楚了,你觉得那样还有互动吗?互动不起来。我今天本来想放一首歌,但是后来我觉得这里还是比较庄重严肃的,就没有放。一般我讲课前都会放一点音乐,你看人家歌星演唱会,人家互动那也得说“楼上的朋友们怎么样”,就是你得要命名他、称呼他,然后你再靠近他,跟他互动。所以为什么提倡老师们互动呢,如果你想跟学生加强互动,你班级小的话,你能够认识学生、称呼学生,这是非常重要的。在心理学上讲,一个人的名字被提及,对一个人来说很有意义。如果你说“这个同学你来说一下”,那么也就说,所有的同学都是“这个同学”嘛,有什么关系呢,换一个同学也行,干嘛非要我来说呢?但是如果是说“某某你来说一下”,“啊某某,你说的挺好的”,刚才形成的观点怎么样等等,这个“某某”下次就会有动力,因为他今天被老师提问了三次,那个存在感很强,学生也需要存在感,他被老师提及就是一个存在感,虽然他表面上是“你不要喊我”,但他内在又不是真的希望你忽略他,这是很矛盾的一种感觉。现在的学生就是这样,你以为他像海绵一样你就不管他了,事实不是,他其实很渴望你的关注。所以这一点其实很有意思,就是非言语的部分,还有就是你跟学生之间的距离。所以我一般不会坐着,因为我觉得坐在一个大讲台的后面,你掩藏了太多的自己。我们都知道在面试的过程中,一定会让面试者坐在中间,不会给他桌子,就给他一个凳子,然后面试官就坐在一个大大的桌子的后面,因为这样桌子就会帮你撑起来场面,你就会很权威。但是面试的人他什么都没有遮挡,他的全部都放在你的面前,腿抖、紧张什么都表现出来,其实你也紧张,但是桌子挡住了。所以要知道,你一直在大讲台背后藏住你自己,你不向学生敞开,学生为什么要向你敞开呢?你不向他靠近,他为什么向你靠近?所以适当的来说,师生距离,一方面是空间上的距离,你特别靠近他才好;一方面是你有没有适度的自我暴露。我们咨询领域有一个词叫“自我暴露”,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度的自我暴露,因为我相信,A教师讲物理的跟B教师讲物理的感觉就不一样,因为有你这个人在中间。所以适当的自我暴露,有时候在上课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分享一点点个人的生活和感受,因为这样会让学生觉得,老师也是个人,原来他会觉得怎么怎样,如果你一进来就开始讲,“同学们我们今天开始讲第几讲”,他会觉得老师就像一个机器一样,也没什么感情。如果你今天过来会说,“同学们本来我们今天该讲第几讲,在讲之前我要分享一下,我今天来的路上看到什么事,然后这个事情可能就跟我们物理学上什么东西有关”,或者我今天有什么样的情绪。我们讲心理的最典型,我们会说我今天有什么样的情绪,我很愤怒,我怎么去控制和应对我的愤怒的,这不就是一个教学吗?但是又会让人觉得,“老师也会生气”,他就会亲近你,这种互动不是用一种强制的形式说你一定要跟我互动,其实是通过你的言行、非言语行为,去影响学生来关注你,来对你这个人投注情感。体态动作,现在就像一个放大镜,越来越把它放大,先是教室的状态,第二个是师生距离,然后再到老师的体态动作。我记得以前我们有个老师,讲课的时候永远都是45度往上,从来不看学生。也就是说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不想跟你们交流,但是他又要讲课,你们听就听,不听就不听,这就是很重要的身体语言在告诉学生们,我不太关心你们怎么样,我只讲我的课就行了。还有的老师,讲课的时候始终皱着眉头,也不是对学生不满意,就是习惯性的,那学生就会觉得,天天看着皱着眉头的老师,我也不要看了,因为心情不好。所以需要管理你的形象,管理你的体态、动作、表情、微表情等等。什么意思?大家觉得小孩回答问题的时候,你看他的时候是这样一种表情,他会觉得可能说的不好,我下次不说了,但是如果他说什么你就会有回应,就像刚才那个妈妈一样,孩子就会各种表现,觉得自己很能干,但是如果妈妈是一个不太好的表情,他就会觉得我是不是哪里做错了。所以我们在听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你当然要教他正确的东西,比如说数学上有对错,但我觉得像很多人文科学,其实也没有绝对的对错,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还是可以有很多鼓励的,就是至少他愿意去分享,愿意去表达的过程中,你的表情、微表情是怎样去支持他的,然后让他愿意去参与这个过程,他会觉得得到了认可。其实做一个老师,如果你把你的上课录下来,你可以让同行帮你看看有没有什么需要调整的地方,我提出来的这些方面大家可以去思考。

我们这里简单讲一下教师发展不同水平。我前面给教师发展培训录视频时,提到熟手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我觉得大部分老师应该是熟手型,而不是新手。你会看到差别其实很大,我们希望都往这方面发展,就是能够有很多的创新,很多的灵活性,让教师发展也有不同的水平。我们自己也可以观察下,我们自己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中。我的学生也会对我有很多反馈,他们特别会提到一点,他们非常感谢老师能够记住每一位同学的名字,这一点他们很在乎,当然它的前提是30几个人的班,200人的大班我也记不信啊,他会提到用心准备,比如说课前放音乐的时候,你可以告诉他们这是经过你的选择的,其实这就是你的用心。我们如果只是反复告诉学生,你们要认真学,要认真学啊,同学们就会觉得老师你其实都不认真。我们对这个课堂的用心在哪里?比如说我自己,其实我只是一个选修课,学分上也没什么重要,但是我觉得我作为一个老师,我就会用心去对这一门课。比如说他会很尴尬的时候,老师会给他鼓励,其实这个过程中,就把课堂的内容,在老师跟学生的互动中就会觉得对他有影响,他可能就会有自信的产生,当他自信了,他学习能学不好吗?为什么要讲心理学对教学的影响?因为学生在学业上的表现跟他的自信太相关了。如果他自信了,他就会学的可好了,我们以前都听过这样的故事。因为某一门课的老师对我特别好,我就发奋把原本并不好的课程学好了,我们常常会因为一个老师而去学好一门课,这就是我们要去产生的一个影响。学生会提到课堂其实有它的内涵和精神,我自己虽然是一个蛮年轻的老师,但我自己其实是有一个追求的,我觉得每一门课都应该有它的精神和内涵,它会带给我们学生很多不一样的东西,有的课程可能是非常温暖的,有的课程是什么样一种气质,应该是学生跟老师共同来创设出这样一个内涵。

我们接下来就讲第三个点,我们的另外一个对象,我们的学生们,我们应该如何去改变他们的状态。第一个我们会说有很多的形式,小组、网络互动、微信这样一些方式。像我的课堂上,两百人的大课,他们课堂讨论完了以后的东西,我们就整理了发到公众号去,就是让学生会有种成就感。说到这一点,就回到你到底想花多少精力来做一个受人喜欢或者教学教的好的老师呢?其实这真的是要花精力的,你如果说除了上课的时间外什么都不做,那估计是蛮难的。所以这也是我们思想意识上要先调整的,我们是需要投入的。还有比如说负面情绪,你表达负面情绪有没有什么好处,学生会写出来,我会把他们的名字遮掉,以不暴露隐私,然后拍一下发到群里面,就可以学习,就可以延伸到课后的学习过程中。还比如我会用多媒体的手段来强化学生的体验,因为我们刚刚说学生的体验很重要,可是你也要知道,就跟我们如果求婚的时候说了一句“我爱你”,然后男老师们,以后你们就不会跟你老婆说我爱你了吗?这估计过不去。因为,那个体验是很好,但是那个体验要被强化才好,不能每天都说我爱你,但是适当的时候也要表达。所以学生也要这样,他在当时那个课堂上有很好的体验,但是这个体验你要帮他强化,他才能留住更长的一个感觉。我们课堂上关于职业生涯的那一次课,我们做了探索,探索完了之后我就用一个小小的方式,请大家把自己的生涯探索的那张纸叠成一个飞机,然后所有同学一起来扔这个飞机,我会正好放一个歌叫做《我的未来不是梦》,就是给他一种形式上仪式感的强化,让大家都可以为自己的未来去努力,就是想给大家一个正向的感受。大家可以看视频,大家会看到在当时那个情境下大家会发出一个“哇!”的感受,但是这个感受只能持续几秒钟,但是你下一次再放给他的时候,他就会把这个感受进入到长时记忆里,他就会把瞬间的感受真的可能记得很久,他们迷茫的时候就会想起,当时我们在班上一起做这样的尝试,就会有一个好的感觉继续留下来,所以我们需要用多媒体手段去强化他们的体验。在现在这个时代上课,如果跟学生没有用其他方式连接估计是很难的,就是你只是课堂上上完就拜拜了,估计是很难的。我们大概需要一些平台,不管是QQ群或者是微信群、电子报的方式,去延伸这个感受。学生是课堂吸引力的重要来源,如果我们只希望通过我这个老师来让所有的学生觉得这个课是好的,那你就大大漏掉了特别重要的一个资源,就是你这个课堂上的其他学生。大家想想你为什么想去清华北大读书,除了清华北大有好的老师以外,还有一个就是清华北大有好多好的学生。这就是一样的,如果一个课堂只靠老师一个人,打开我这个自来水龙头,我这儿有一个大桶,我把这个大桶里的水每人分一点,然后你们就拿你们的小桶回家了,收获了一点,这个有限,你这个大桶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灌不出来了,或者他们已经觉得没有什么太多收获了。但是如果这是一个每个人都往里面注入的一个池,每个学生都是其中的一个来源,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别人学习的一个来源,学生也是这个课堂很重要的吸引力,这样我们的资源就广了。大家一定要把视野打开,不是你一个人搞定所有人,其实是你引导着大家一起成为资源。现在很多的学习情况下,老师不应是最厉害的那个了,你一定要把学生成为很好的课程吸引力的资源,这样我们的教学过程可能才会更加的吸引人。比如说一个是发动活动的形式我们谈到了,还有一点,我们在这里提一个概念叫做“教学场”。教学的过程不是每个学生单打独斗,而是被老师引导在课堂团体中的。因为如果单打独斗,我们各自在宿舍学就行了,我们为什么要到教室里集中来学,为什么要跟老师在这个团体里面学习?我们一定要让他感到这是一个共同的学习,是我跟周围同学在一起学,不是我一个人的单打独斗,教学的过程也不是我一个,老师一个人在那里卖力演出,而我演的再好我也就一个人。我得动员,我一定要知道是学生,老师和学生这样一种多元的、立体的互动,所以一定要把班上的同学放到这个资源里面来。教学的过程也不是光在这个课堂的团体中,很多时候教学的过程还会到课堂以外的系统产生互动,比如有的同学上完你的课回去后会跟宿舍的同学们分享,然后宿舍的同学又会给他什么分享,就是说会跟系统以外产生互动。我们一定要明白在这个过程中教学场的概念,你是其中的一个引导者,你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员,但是你要调动你课堂上的其他资源,同学们参与进来这个效果才是会更好的。一个好的老师,可以去学习调动课堂上的学生。这是给在大家分享的学生的反馈。我觉得到课率是展现吸引力的很好的一个方式,因为我上的是全校公选课,也就是说学分不怎么值钱,多上少上也没什么关系,选修课一学期一半以上是全勤,有的人只请假一次,也就是说这个到课率大大高于其他课程的,我想这跟课堂的吸引力有关,而且绝对不只是老师的吸引力,而是同学之间的吸引力。

接下来我给大家稍微看一看我们课堂的图片,你看到图片也会有一些感性的认知。小课的构成我们会有前后两个人的交流,这个教室是可以活动的椅子,所以他们可以随时改变和谁坐在一起。也会有五六个人、十几个人的小组,会有一些展示,做一些合作,还会有一些自信、领导力沟通等主题,还有一次户外的课程,这样可能会比一般的课堂生动一些,我不是说你们的课要如我这样上,而是说你可以借用一点。比如说我们心理中心将来组织一些团体的课,培训的时候其实你们也可以稍微上一点点,就是借用一点点你就会改变很多。还有我们大课课堂,大课大家一样的教室,前后座,六个人就可以讨论起来,还有这种调动位置的,让大家体验的,还有这种两个人不说话的情况下对视,就是在这种非言语的情况下大家会有什么样的体验,还有去跟别人合作,大课我也尝试过户外,但是因为人多会比较累。我有时做的其实是一些很简单的,从小大家都玩的,如拔河,但是你要知道,天气很好的时候他们来自各个不同的院系,然后到户外他们就会很开心,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很纯真,然后很多人在期末考试的总结里就会说户外课印象非常深刻,觉得有一种感动在里面,因为他觉得很长时间都没有这样放开自己了,因为每天对着手机对着电脑嘛,所以有时候我们也可以创新一下。比如有时候我们会讲自我,我就会请大家说今天天气真的很好,你们可以到外面走十分钟,然后带一样东西回来,告诉我你为什么跟这个东西产生了连接,是什么打动了你从而把它带回来,就会有这样一些灵活的方式,但是我不知道教学秩序上怎么管理,我们南大一般五分钟、十分钟还可以,但是如果到户外上课的话要提前申请,一般一学期也就一次,就人数不多的班级可以考虑。我的分享差不多就是这样了,谢谢大家的聆听。

主持人:好,感觉徐老师的精彩分享,那大家没有什么想要提问的?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可以交流下,再挖掘一下徐老师的知识,我刚才问徐老师是不是师范学校毕业的,她说不是,但是我觉得她的教育理论简直是太丰富了。她刚才讲的管理自己的形象,课堂中老师其实是影帝影后,类似于现在的全能妈妈,就像一个帖子上说的,要进得了厨房,出得了厅堂,做得了攻略、当得了专家等等,老师也是这个样子的。现在时代发生了很大变化,2017叫人工智能元年,我们老师怎么和计算机去比?比智能你比不过它的,但是我们有人性的东西,情感的东西,现在计算机处在弱智能阶段,至少目前在这些方面它赶不上我们。那么我们如何去和计算机去拼?为什么上课一定要在教室里面上呢?我们听哈佛的课也可以,看视频也可以,微课也可以,但为什么我们还要招那么多老师到各个岗位上,到各个教室中去上课呢?因为教育需要场景化,场景化的教育你不只是教给他知识,当然你知识水平一定要高,你不能光玩得很热闹,但教不给学生真货。所以我们老师你一方面要知识水平很高,你真的要学问很深,你要把高深的理论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把它不知不觉的教给学生。这个肯定是有很深的教育学理论的老师才能领会的,但是徐老师竟然讲得这么好。我觉得徐老师内心有很多东西,只是时间有限她没有都讲出来,我建议你们可以请徐老师再给学生们讲一次课,我们教师发展中心的任务就是发现好老师,并且邀请过来。徐老既是学生的老师,也是我们老师的老师,所以我们有些问题再交流一下,比如年轻老师有什么想法。

现场老师提问:徐老师您好,我是教授法学的一个老师,你刚才提到要创造一个愉快的学习氛围,但是有的知识确实很枯燥,需要很痛苦的学习过程,这种情况怎么来协调,来较多的刺激学生?

主讲人:我们鼓楼校区法学院的研究生很多,我不懂法学,我不能解决你的具体问题,但是我有一个心理学的理念可以跟你分享一下。我昨天遇到一个来访,他说他大三了,但是他对自己很不满意,他曾经很焦虑,所以就努力干,他现在就变得每天很晚睡觉,一睡睡到十二点,课也不上了,因为没干劲了。我们交流以后就发现这其实是一个目标设定的问题。这件事情怎么跟你的问题联系在一起呢?就是说你的法学或者很难的物理,它们是很难,你要把什么东西都搞懂真的很难,但是我们说任何一个难的东西它都是一步一步的。所以我们作为老师,肯定你最后提要求的部分是重要的,也是相当高的,但提要求的部分其实跟学生的表现其实是不一定完全一样的,你出卷子出的特别难,最后学生都考五十几或者四十几,他可能还是觉得好。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是不是也可以让学生回到一种理念,叫做从你现在可以做的事开始。举个例子,你班上的学生基础不是特别好,他可能学物理就是很聪明,他可能出什么题目都考九十,那你得鼓励他,让他往前再考一考,再学一学。但是有的学生他就是不及格的,什么都搞不懂,这时候你不要说,“你看你和一百分还有多少差距”。学生其实会有这种的情形的,因为我们中国的父母教育里面,很多都是这种理念,就是批评,而老师不就是那个打叉的吗。所以我们现在同行里面甚至说,老师的孩子出问题的比率比较高,因为老师会习惯找问题,那孩子就会得不到支持。所以我们要转变教育的理念,积极心理学用到教育里面,当你发现这个孩子他可能不是最顶尖的,他不可能把最难的东西学懂的时候,你不要拿这个最难的东西去吓唬他,去要求他。你其实可以跟他说,你现在可以做什么。有些同学课外的特别难的东西他根本就做不懂,那你就把课堂内容,课后练习再做一做,我们需要让他呈现的是一个学习过程中的体验。那个体验不是让他做难题也很愉快,这是一个我们梦想的。我们能做到的是你能不能做一些你能做到的,在这个过程中你会觉得我能做一些题目了,有一点点信心了,我再去做一点,然后我更有信心了。我每天学下来,觉得是有一点信心的,那我可能更愿意去学。如果我一想就想到最高的、最难的那个题目,这辈子也解决不了,那我还学他干嘛呢?我要老想这个的话我就不想学了。所以我们只能想,我们现在是一个物理的大二的学生,我现在可以先学点什么呢?我先把哪些基础的概念掌握?所以我觉得在这个地方,不管什么都一样,从现在能做的开始。有人会说你这个自信是自我欺骗,但是反过来说,如果人不给自己来一点转变思维的话,我们还有什么办法活下去?因为最终都要死嘛。所以我们需要给自己一些好的感受,既然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那我们得帮自己找一些好的感受去面对这个困难,我们可以从现在基础的学习里面找到好的感觉,有信心了再去学难一点的东西。如果他一开始就恐惧数学,恐惧物理,那他连基础的东西都学不好。所以我觉得我们老师要转变思维,我们老师也可以帮助学生转变思维,你可以对一些特别的学生给一些鼓励、引导,那可能就会改变他们的体验。包括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也是,你的理念一定会让学生对此产生不一样的感觉,这是我的一个感受。

现场老师提问:我认为坐在前面也是有效果的,我就在这学期开始,每一次上课前三排的,边上不算,前面三排的加分,然后就会变成前面三排永远都会坐满了,这样后面的也就跟着坐上来了,后面就会没有人了,在实践当中确实是有效果。

主讲人:这位老师真的很用心,会去想办法。确实上这样,刚开始你可以用一些外在的方法去帮他,但是当他养成习惯后就会变成一个自动的行为了。有的学生会觉得坐在前面很可怕,老师可能会提问我,所以我不要坐,但是老师又不傻,他为什么总是盯前排提问,我也可以提问后排啊。所以你就告诉他没有什么不可以坐的位置,而且他坐习惯了他会发现,原来我也可以做到,然后他可能就会有更多好的感觉,这种改变,也会影响他在其他课堂的表现。所以这位老师的创意和用心真的很棒。

主持人:时间关系,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再次感谢徐老师的精彩讲授,我们掌声向徐老师表达一下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