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培训录音整理之专题十四:“青年教师如何成长”(节录)

发布者:张万钰发布时间:2017-10-30浏览次数:122

校本培训录音整理之专题十四:“青年教师如何成长”(节录)

时间:20171027日(周五)下午200

地点:实验楼L318教室

主讲人简介:汤文成,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成组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机械工程学会副秘书长、江苏省电工技术学会机电一体化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机械行业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系《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杂志主编、《机械加工与制造自动化》杂志副主编。  主要讲授《机床概论》《机床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课程。在CAD/CAM技术应用推广、制造装备结构性能优化以及CIMS领域承担了国家863、数控装备重大专项、国家支撑计划以及其他省部级项目数十项,完成企业委托合作项目百余项,获得省部级奖励十多项。与他人合作编写教材与专著5部,获发明专利授权20件,发表论文300余篇。

   主讲人:各位老师下午好。这学期一开学,我们给学院的青年教师布置了一个任务,就是四十五岁以下的老师今年要完成一个任务,即撰写课题申报书。后来大家开会商量了一下,觉得光把这个任务布置下去,放羊也不好,后来我就想由我来给大家做个辅导,就是看看这个项目申报书怎么写,本来是这样一个意思,结果小袁把这个事情报到人事组织部教师发展中心那里,就把这个事情搞大了,教师发展中心觉得主题很好,适合给全校的青年教师去讲,于是变成一个培训了,弄得我压力也大。我于是把题目换掉了,换成“青年教师如何成长”。其实这个题目我在省教育厅已经讲了十年了,我们三江也有老师听过我的课,地点在公立大学,这个专题我在今年暑假的时候就讲了三场,海南、浙江、江苏都讲过,应该说对相关问题也是有过深入的思考的。但是这个题目比较大,我主要围绕教师如何做科研来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我个人的理解,做科研绝对不是学校要求我们去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所以我就从这个方面来谈谈我个人的体会,主要讲三个方面,第一个,科研方向与基础。第二个,项目组织与设置。第三个,如可去挖掘课题来做科研。我后面会介绍我很多例子,我上过很多课,其中一个是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从本科教到硕士,一直教到博士生都是这个课,但是层次要求不一样。我给本科生上的时候,我不是上的高深复杂的课程,我是上模型课程,教学生如何去建模,我找了本教材,看那本书的时候,本书里面有很多试题,然后我都把它做出来,做了六十多页,那时还没有现在这么好的工具,好的工具都是要自己编制的。后来我去一个公司体验的时候,发现里面有很多未知的东西,我再反过来去对照我上课用的那本书,那本教材,然后去找他里面的参考文献,我教第一遍就发现那里面的不少问题,等我把试题做完了之后我就写了一篇文章,一炮就打响了,所以我觉得科研不是谁逼着我们做,只要你用点心,遍地都是题目。所以我就谈谈我自己的想法。

就科研方向与基础这一问题,第一,我们要知道国家需要什么。国家发展战略,决定科研方向。我们知道,现预研项目里有国防预研项目、各类基,基础研究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用基础研究有863项目、高技术项目,应用研究有高技术项目、科技支撑计划、产学研前瞻项目、重点研发项目,产业化项目有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重大专项项目。此外还有各种横行合作项目。兴趣决定长远,积累影响成功。我们对自己一定要有所定位。你看一个指南也好,写一个申报书也好,一定要有所定位,你是报的什么类型,否则你把大类就报错了,造成学界很大乱象。每一个类型,立足点是不一样的。我们今天上午在东大开会,东大的机械被誉为是贵族学科,东大近十一个学科实际上是围绕建筑的,就是建筑材料、土木、规划、交通、应用,一共是五个,所以机械很厉害,我们这些人没经过创业要去汇报,那你如何打算?他的定位是定位在五年甚至于十年之后的,就是你所报的科研项目一定是五到十年之后的,你报其他项目,你在东大是拿不了分数的。其他人其他的很多定位,我们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我觉得我们大部分老师,可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老师还是要去做应用研究,做这一个有生存的空间。所以我们写项目申报书或者看申报的指南,一定要定位,这个大的定位错了,你就全盘都错,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要知道国家希望产业。国家新兴产业其实和我们密切相关,新能源、节能环保、医药、新材料、生物、信息等是我们江苏省定位的新兴产业,这个是在“中国制造2025”出来之前江苏定位的。然后“中国制造2025”出来以后江苏又重新编制了一个规划,所以2016年江苏做了十五个规划,我本人参与了三个,这三个都不在这个其中,它是以制造业为主的。所以第一个,要知道我们的科研定位是定位在什么层次上的,第二,要对国家大的发展方针要有所了解。比如说我们都是工科,工科的老师如果对“工业4.0”是什么说不出来,我觉得说不过去。智能制造与工业4.0的历史进程大致是:Industry 1.0蒸汽动力的出现,实现了生产装备机械化;Industry2.0电能的应用和流水线大批量自动化生产,Industry3.0,借助电子和信息技术,实现生产数字化;Industry4.0物联网和无线通讯的智能化生产系统。当前的格局是社会、企业、信息、物理、市场、生产融合;社会化设备、全球化工厂、知识性劳动者、智能产品、云端虚拟制造普及。

我经常跟学生说,我说我们工科的学生,如果连党报上出现的与专业相关的名词我们都不理解的话,我觉得你这个专业学习就不要强迫了。就是说连共产党的党报上都出现了,像中国制造2025、德国工业4.0、智能制造等等这样一些名词、缩写词,包括像ERPMRP等等这些党报上都有的,如果连党报上都出现了这样一些单词,都不了解,都没有办法去说个清楚,我觉得我们做教师就有愧于这个职责。我为什么要讲这个话,其实这不是好高骛远,我今天上午在我们东大还在讲机器人,我这画了两个图,就是最左边这两个,这个图是蒙牛奶业现场拍下来,四百个女工,在这儿像卓别林一样的在这工作,就是它是有定额的,这条线就是在没上机器人的时候,这条线,你说我要上厕所了,这是不可以的,他是一个半小时或是两个小时吹个哨子,然后大家歇十分钟,然后哨子一吹,统统上岗就像卓别林样在那儿干活,做卓别林的活动。四百个一条线,一天八小时,就是这样干,所以你说,就像前段时间我们看的那个富士康跳楼事件。其实富士康的生活环境挺好的,我们这次到苏州去没看富士康,其实我们可以去看一看富士康。富士康的文化,生活条件其实非常不错,他苦闷的是什么,那个劳动现场,劳动现场就是类似我们刚才讲的蒙牛加工现场,就是四百个女工干类似卓别林的活。这种活干得时间长了,其实人是非常压抑的,你想看一个手机微信,想休息一秒都不行,一个个的都在那儿动。但是带着一台机器人上去,四百个女工就下来,就不要了,所以你说机器人如果能做到这个份上的时候,对中国是一个什么挑战?那么这个挑战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大家问问到底有什么关系?机器人现在一个最大的缺口是什么?我们那天去苏州一个公司,这个公司的老总给我们介绍,兴奋得不得了,他说最近他们拿了一个大单子,是苏州A公司的,我到A公司去了好多趟,A公司2018年要上一条线,就是做年产五十万支产品的机器人生产线。年产五十万支是什么概念,如果所有的中国工业机器人全都配他这个技术的话,大概可以配八到九万。但是全中国机器人一年卖多少,全国一年机器人才买到七八万台,所以他这个五十万支值得商榷,但是他这个规模在这儿。回到我们这儿,跟我们这个专业,跟我们的发展有什么关系?我觉得机器人现在一个最大的空档,就是机器人工程的实施。某研究院在常州有个基地,一下子买了四百台机器人,他买回来干什么?他的博士生,该研究院的研究员,就只是做工程实施。

我后面再举两个例子。我去年暑假,省厅组织了一个班在南通地区做调研,我去了好几家企业,其中有一个也是上市公司,做电动机的,我一到了工厂去看,大约上百台的传统机器,然后我就问那老板,“你怎么不换上机器人呢?”他说,“汤老师,可以呀,你要给我换上机器人,介绍好的产品,我立马可以买上五十台!”,我就站在那现场就给另一位老板打电话,我说这有人家马上要五十台,你赶快派一个团队过来,大老板一听也很兴奋,但是他这边干了半年这个单子没拿着。还有另一个团队,在那待了两年,人家已经要下来。国外有的团队,三个月就搞定,什么道理?因为人家是专门做电气的工程师,专门做电气工程,相当之专业,三个月就搞定了一切,卖价是中国一倍,但是老板就买了,当然没有买五十台。所以机器人这个行当,现在最缺的就是这一块,设计工艺流程去调试,这事人家博士生、研究员都在干,我们三江的老师为什么不能做,如果我们干得好,将来我们就可以做一个咨询公司。我们一定要抓住国家发展什么这个关键,去思考在这个切入点上,我们能做什么,我们要尽早地切入,也就可立于不败之地,也就是说把这个行当给占据了。

我这里面还有很多例子,比如说德国工业4.0,当然大家对工业4.0都很清楚了,德国工业4.0的问题就是同一年提出来的,我德国学习的时候见识过他们的科技,那个时候在德国买一辆中档的车,不要高档的车,不要奔驰,宝马这种车,买一辆中档的车,如果一个人出了办公室,到地库里面就发现车钥匙没带,你锁在办公室了。德国办公室跟我们办公室不一样,我们办公室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德国人不是这样的,我们去德国在这签完字照完相等着领通行证之后,配好了一把钥匙,整个里面所有允许开门的地方,都是这把钥匙,只要这一把钥匙,包括仓库,包括车间,就是这一把钥匙。但是这把钥匙你不能开门的地方,你是开不了的,它是机械的,今天电子的是可以做到的,它是机械的钥匙,那把钥匙要是丢掉的话,按照现在的价格来的话大概要一千多一点,所以这把钥匙时千万不能丢的。那个时候如果你下了地库,你说你车钥匙没带,那怎么办?德国人很讲诚信的,找一个公共电话,打一个电话给4S店,你只要说明你是什么车什么类型,如果4S店的人确认你是车主,他会问你,你大概几分钟可以走到你的车旁边,你说三分钟,他过三分钟可以通过卫星把你的车锁打开,你把车开走,那是老一点,九十年代初的时候。那个时候的德国人已经把信息化用到这个程度了,所以德国把这条线布到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时候,发现他在机械产品设计这一领域,还有一个空档,一口气就把美国的GPS给干掉了。他把它全都布局完了之后,从管理到产品设计、制造、数控、传感器,全都布局完了之后,德国人转工业设计了,要做标准,所以德国工业4.0其实根本不是这五年提出来的,人家已经布局了二三十年了。

那么这对我们的挑战是什么,现在社会需要的是综合性人才,综合性的人才就给我们教学提出了一个问题,现在普遍对本科教学是不大重视的,教学改革什么的没有一直坚持搞,你就是给他钱他都看不上,但是有这个需求。现在所有的关于人才出口都是一样的,就是中国的企业的创新,最多的是基层创新,原创的东西不是太多。但是在我们教学里面,创新是做的最不好的,我们所有的知识点都是一本教材,以教材为先导,一个教师上课上一个月,可能就教这一门。当然我们这儿的教师不一样,我们这儿的教师是全能冠军,很多课都能上,老大学就是一门课就上一个人,那些老教师就是这样的。我记得二十多年前,我们在东大搞教学改革的时候,把三门课合成一门课,学机械的可能知道,机床、道具、工艺三样合一的时候,我们东大的老教师一片反对之声,因为这三门课他们的饭碗砸掉了,他没课上了。机械行业更是如此,这个反对声差不多持续了十年,但是我们今天,二十年后来看,全中国一千多所高校机械专业,都是这个套路,都是三合一。三合一是什么,三合一是让教学学时要压缩,老化的知识点要把它铲除掉。所以我们在教学里面,如果接触到这样一种机会,搞一些基层创新。我说再过几年我们课程设计论文做的好吗?如果我们有精力,有老师能够跟得上,我们就选一两门课,类似于项目管理来做,把学生作为分层制来培养。因为个性化的需求,大规模定制,这个概念是本世纪初,上世纪末的时候美国制造业提出来的。因为美国制造业发现打不过欧洲,干不过日本,他在找他的差距,他发现他有那么好的技术,制造业干不过他们。世界第一条流水县,美国的福特流水线,大生产。但是经过七八十年之后,大生产已经变成大规模定制,要个性化。要个性化的时候,企业的响应、管理水平,对企业是个挑战,其实对我们教育也是一样的。我们教育,做了这么多年,就没有按照个性化来。我们哪有个性化,我们的个性化,其实考虑的是成本,其实个性化还有很多层次来做。

我上午跟大家汇报的时候我就讲,这个课程设计改革,我分四步走,如果我将来走到第四步的时候,我的课程设计,这一套系统,可以让研究生来设计,设计新一轮机器。研究生做的话肯定都很吃力,如果我们能把课程设计的这个系统,经过几年的积累,做到一定的程度,本科生做,十个人上去是十个答案,可以做到研究生,甚至可以做到为生产实践去服务的话,我觉得这样就达到了我们的目的。所有我这里说的很多东西都不是虚的,大家了解一下昆山模型,八百多家模具企业,然后有家的老板就投了一个云制造平台,因为模具都是小企业,大概五千万到两个亿左右,这八百家企业你要让他大而全,他做不到,他一个搞设计的,可能一些很专业的模具设计他没有办法去做,很专业的工艺设计没有办法去做,怎么办?通过云平台来给钱。所以这个云平台他一年净赚两千万,才运行了第三年,我准备开一个云制造的一个会,去年已经策划了,专家也到我们三江来过,当时也想讲这个,但策划不起来,因为应用的深度不足,还局限于模具在全省大规模推广,目前好像除了昆山以外还比较困难,所以没做。

我上面还有一个例子,我为什么说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我们看看企业是怎么做的。这个是我们东大对面的B公司,B公司2014年底2015年初买了两百台德国机器。B公司是生产毛衣的,我们都知道,因为毛衣是时装,它不可能大批量生产,大批量生产完放在商场里没人买的话,他统统要收回,还要拆掉的,这样成本太大,资金的拖欠也太大了。他有了两百台机器,可能干的就是两百件的活,当然了两百个花色品种,那么每一台机器用的是什么线,代码是多少,工艺流程是不是最优化的,德国人在机器供给总部是可以监控的,他会告诉你你这个工艺设计的不是最好,他说我来帮你去设计,他会告诉你那个零部件三个月以后要更换,你如果要更换现在把钱给我我马上给你快递过来,所以它可以减少服务的成本,提高它的附加值,因为你要他监控,他要给你优化工艺,他每一年都要收服务费的,服务费收得很厉害。

所以说制造业已经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跟踪,其实对教育也是挑战。如果我们教育不去跟踪毕业生,不看他的将来做什么,不在他将来所需要做的工作当中,去给他后期的继续教育,实际上也是失策。类似于像我们这样的学校,都应该有这样的战略考察,教育不是四年就结束了,是终生的。终生的教育就是我们的市场,我们要把这一块市场拿到,教师本身就要成长。这是我去年在南通调研的企业,我去年去的时候大概是四五个亿的年销售额,在南通根本算不上什么企业,但是他是怎么做的?他的设计平台在四五年前就做到网上了,我们现在有很多人新生了二胎,或者老公拿钱比较多,女的是专职太太,类似于这样的,又有一定的学历、文化、修养,又有一定的爱好,他把这些人网罗在网上,然后拿到一个小订单,比如说定制一个儿童房,定制一个婚房,但是有些特殊要求,这样一个装修什么告诉他,然后他就把它挂在群里,比如说是一个中产的群,挂在这个群上,然后你一看,这个我感兴趣,我可以帮你做,你就去帮他做设计,设计完了之后如果客户选上了,那这个单子就定下来了,老板会给你钱,然后这个订单不是也不在企业本部生产,企业会派这个订单交付给设计者所在的地方,他选全国质量论证过的制造商,以最近的物流来拿这份订单。你说企业做一条毛巾,只赚毛了把钱,几分钱,如果企业不从制造的成本、设计的成本、物流成本方方面面挖掘,企业还有生存的空间吗?其实我们是一样的,我们在培养学生时,我给大学生做专题介绍的时候,我讲的第一个理念,就是我说我们是搞工科的,工科的理念是什么?计算无所不在,每一公差,每一个尺寸,你画的每一个图,每一个术语,都要有依据。因为企业不做到这个份上,企业就活不了。

今天我一共讲三个问题,在第一问题的最后,我想介绍一下这一本书,这一本书大街上到处都有,是日本人写得,就是《失去的制造业:日本制造业的败北》,书中谈到日本制造业的四大教训。第一个,面对10年一轮的新技术高潮,对市场机会缺乏敏锐感,因循守旧,错失机会,没有跟上新技术的发展。这个例子里面,柯达胶卷就是一个典型例证,这个我们不用去说了。第二个,过于苛求于性能与指标的极致,忽视了市场实际需求水平,投入不必要的成本;市场变化与研发脱节。我这地方举了C公司的例子,C公司在我们江苏十五年前应该还是很牛的企业。我记得有次去企业参观,当时有个人开发了一款电视机,就是在录像机快要淘汰,CD片出来那个阶段开发的,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大概开发了一款电视机。那个电视机是干什么的呢?可以同时录十个以上的频道,录像机提供的,它可以把十个频道以上的节目同时录下来,然后给你回放。因为我们现在都是通过云平台来回放,那个年代还是通过大硬盘,其中硬盘是定制的,我们知道现代的硬盘很便宜。我们当时所有去参观的人都觉得这款电视是卖不掉的,你说一个企业如果花了那么多的投资去开发若干种类似于这种卖不掉的产品,与市场脱节的产品,这个企业应该是生存不长的。这个也有很多例子。第三,过于依赖工匠精神与手工艺者的技艺,忽视了产品的 标准化与通用化,缺乏低成本量产能力。你知道南京丝绸是很有名的,我们最早跟一家南京丝绸公司合作的时候,我跟老板介绍,说我们合作过很多大公司、大集团,我说这些集团早就用上我们给做的系统,我说我们能不能跟你合作一下?他说“哎呀,汤老师,你真是在小看我们了。我们这八级功的裁缝有若干个,你在我们八级功的裁缝那转一圈,他不拿尺寸去量,保证采集到的图样是贴身的。”他说我还要什么系统,你真是拿我开玩笑。后来因为他是出口的大户,跟政府联了手,他通过政府的资助,上了这个系统,一年之后再让老板去介绍经验的时候,老板不是这样说的了,老板说“这个系统太有用了!”他们的流水上有些袖口、口袋要套裁,靠人工效率就不要去谈了,他说我一套服装如果要节省一公分的料,如果一个订单是十万套的话,这个原材料的节省就是一笔不少的财富。第四个,面对技术趋势转变,企业制度过于僵化,不适应技术变革趋势,这里的每一条就不详细的去讲了。我给大家推荐这本《失去的制造业:日本制造业的败北》里讲了很多国外的例子,从企业也好,从个人也好,我觉得有无数个例子可以去佐证它。总之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不是制造业强国,为什么不是制造业强国,因为我们没有很好的产业规划,优化的产业结构,我就不再详细谈了。

下面我要来说一下什么是科研。其实科研就关系到我们个人的生存,只不过这个在我们三江可能不是太明显,在其他大学绝对是关系到生存。比如在我熟悉的A大学的话,你在办公室用到的电,都是要自己付费的。我们这么多年了就这样的,当然现在手机比不了,我们以前办公室里面装电话,电话费全是自己付,否则的话电话就不响。我们最近刚刚开学还在填表,确定多少个用电量,然后再重新分配。所以在这个大学的话,没有科研是没有办法生存的。在我们三江找小李复印十张纸,小李不管,“哗”复印一下,你在A大学是不行的,你在A大学复印要拿钱,没钱你复印什么呀,这个钱还是你出的。所以第一个,科研是什么,关系到你能不能在这个办公室落脚,你没科研你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超面积的要交房费的,我们以前没搬到新校区的时候,每个人是四平方,你说四平方就放一个桌子,我往哪里转身啊,你想大一点,大一点的拿钱来,有钱就可以了。所以这是第一个,是生存。

第二个是发展。我在好多场合下都讲过,我上次说过一个例子,就是B工学院,B工学院2001年到现在,一共引进了大约140位博士,这140位博士就是到今天为止,拿过自然基金大约是80多位,那个60多位不是刚刚毕业的,那个60多位可能就是刚刚进来的时候一直就没有拿着,也就是沉淀下来人力,因为那个年代一进学校,学校就把他当做一个劳动力,上课啊上课,多少年课一上,和科研脱节了,是博士有什么用啊。所以千万要跟上时代,不要以为自己是博士,就到这为止了,今天刚来的博士人家高看你一眼,三年后你这个博士也没有多少了不起的。三年后你就跟我一样,我是硕士,你是博士,大家都上一门课,你有什么了不起,你最多进来的时候工资比我多一点。所以科研关系到自己的发展,你没有科研就没有发展,就没有学习的机会,因为学习的机会是通过科研来逼的。因为我们现在这个工程,我们搞工程,你哪怕就是作为一个技术人员,应用技术人员也好,他一定是跟工程对应的,他是逼着你要去学习,你没有这样去逼自己的话,你就没有办法去成长。所以第三个,科研是成长。因为大学要引领社会发展,大学要引领社会的发展,是要靠大学的教师决定学生发展的,细的我就不去说了。

科研实际上不是一件神秘的东西,我还是一句话,科研的题目遍地都是,只要你到企业去多走一走,多实践,总能发现。科研是要靠自己去打基础,靠自己去辛苦完成的。作为我们这样的应用型学校的教师,我提三点自己的体会。第一个,教学要专心。因为教学是基本的工作,你要完成工作量,要保证教学效果,教学评价要好,否则职称就评不上。第二,科研是要靠留心的,这个你只要稍微留心一下,哪怕看个报纸或者看一个企业的网站,你就能发现信息,你都能找到科研灵感,所以科研是要留心,你只要留心了,就能找到项目,从小项目开始起家,开始做起。我经常跟科研领导、同行讲,我们对外合作就跟人家开百年老店一样,我们合作了一个企业,一定要走长远的路,要双赢才能做的好,因为人家要去看看你的名气,要让人家以与你合作为荣。我们合作企业其实都是这样的,只要我们不亏,你要能保证我出差,我总不能自己掏工资去出差,或者我出差的钱在你那报销,你能把我的工作先维持下来,然后我就能帮你解决问题,你觉得我这个人可信,咱可以交朋友,咱就签后面的合同来继续合作。所以科研工作要多多留心。第三个,社会工作要热心参与。我们与企业要寻求长远、永远的合作。我讲社会工作要热心,是说社会工作中有很好的研究资源。我刚刚大学毕业留校之后,做了十几年的教学秘书。可以说我是在东大长大的,我跟教研室里面好多老师的小孩都是同班同学,所以他们一直叫我小汤,我这个年龄还叫我小汤,那个时候他们使唤我蛮不客气的,根本不讲价钱,我觉得这个对自己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有些很好的社会资源、人脉资源。所以我觉得工作或与人相处要热心、专心和留心。

青年教师进入科研我觉得有三种途径,当然在我们这儿,三种途径不一定都有,但我们要自己努力成就。第一个途径就是你和读研究生的导师关系要好,和那个团队关系要好,要找他们多请教问题,很多刚刚起家的老师就是这样做的,这是面对我们刚刚毕业一两年的老师的建议,你和师兄弟关系,和导师的关系不错,这样对科研做起来是非常有利的,因为他们在这个行业可能有一定影响,他会帮你去争取资源,这是第一种形式。第二个途径,要赶快融入现在的团队,你跟以前那个团队从工作角度来看距离比较遥远,你说我在哈工大读书,跑哈工大合作搞科研,飞机来回一趟五千块钱没有了,那也不行,那我就融入现在的团队。你要研究、要知道现在的团队强项是什。当然我觉得我们现在没有团队,所以我就要求我们系主任去好好归纳归纳总结总结,我们这个系,强项在哪几个方面。一定要知道我们自己能做什么,能做什么不是讲个人,而是讲你们这个团队能做什么。现在搞科研靠个人是成不了什么气候的,真的成不了什么气候,现在任何一个企业的项目都很难,也不可能一人完成的。一个项目它可能涉及到热处理,涉及到材料,涉及到结构,涉及到工艺等等,你说你一个人全给他包下来,那你这个企业肯定差的不得了。企业要我们做什么,就是看中我们有这样一个团队,看中我们有这样的实验条件,看中我们有这样的资源,所以我们的系主任一定要从这个方面去归纳我们的成果,所以融入团队很重要。你去一个单位,你所在的教研室有几个教授,有什么专业特色,每个教授主流方向是什么,你不能不知道,一问三不知,你要多跟他联系,了解什么地方能帮他打打下手,去干干活,这些东西什么都没有考虑,我觉得一个新人就对自己没有要求,就是没有很发地融入现在这个团队。第三个途径那就是自己起家,这是下策。知识分子很多就是个体,很多就是自己起家,自己干起来的。我们也不能说自己单干就不好,但是自己起家就一定要对自己有个策划。这个例子我就不讲了,因为我讲了,这个是下策。李嘉诚在汕头大学的毕业典礼上说的一段话,我觉得非常有道理,所以我把他抄下来了。他说愚人常常抱怨,变得墨守成规是被逼出来的, 他们渴望“赢在起跑线上”,希望有个富爸加上天赋的优越组合,这样的心态,他们已“输在起跑线上”;每个希望成为大舞蹈家的人,每天面镜,不怕疲惫、不怕痛苦,一而再,再而三,修正追求举重若轻的完美。什么叫输在起跑线上,就是你把一切都想得太美好了,怨天尤人,这就是输在了起跑线上。我们在三江,一谈科研,就说工作压力大,教学时数多,实验条件差,没有团队。我觉得所有的理由都不要去讲,我们也有做的好的啊,你看看X老师,他昨天到苏州去跟我们请假,今天下午又请假,全是科研的事情,所以他一请假我们就高兴,我说好你最好不要来,你天天有事才好,我全力支持为科研的请假。所以同样的条件,我们也有科研做得好的所以不要怨天尤人。我觉得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从自己做起来。下面这句话我讲过好多次,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我回顾我在东大工作的36年,我一个暑假都没歇过,寒假当然要休息休息了,寒假人家放假了你去扰乱人家也不好,暑假一定不会歇。我大学毕业的第一个暑假,被我导师安排在南航,我记得那个时候还没有空调,只有机房是有空调的,那个时候机房计算机不是人手一台。就这样我没有浪费过一个暑假,也有了很多收获,所以人的差距在业余时间。你就像我们周末,我们明天就去苏州,可以说我大概没有周末是休过完整的,休半天还是有可能的,真的没有休过完整的。曾经有个老板跟我讲过一句话,我回家就把他记下来了,他说,“我每天多做一小时,我一年下来就是三百个小时,别人再聪明是玩不过我的。”我觉得这是一个道理,我跟学生也是这么讲的,我说我们学生考上大学大家智商都是一样的,别人厉害在哪里,他厉害在勤奋和情商。

下面我们说,科研是从哪里开始。科研就是从点滴开始。我为什么讲这个话,讲个我自己的例子, 我和A队长合作了十五年,前五年一分钱没拿过,他们要我做什么我就帮他做什么,我从来没有和他硬过气,到了后来有一次申请专项的时候,我们考虑做了这么多年研究,决定报国家专项,从2008年我们拿了第一个专项,到今年,我们这几个专项都拿下来了,他的企业年销售上去了,政府也给了很多奖励,我的科研也有提升,所以我们真的合作的很愉快,这个老总应该很感谢我们,后来很多人去找他合作,但这个老总最想合作的就是我们。原因不外第一个给我多少钱都没关系,你说多少就多少,第二个合作很愉快,所以我们在当初一开始合作的时候,我们就是属于赞助, 学生去帮他们做项目,给不了学生几个钱的,我是从别的地方找钱给学生的,差旅更不要谈了,反正就是在南京,无非就是市里交通、材料消耗、论文版面,所有都不用他支付,这些又是做项目必须的开销,我从来没有去要过钱,大家才能把这样的人脉关系给做出来,这就是我谈的从点滴开始的意思。

职业培养我稍微说一下,人才是核心,对一个团队来讲,平台是舞台。我们三江平台不是太好,现在三江把科研提到日程上来,其实根本上是为了我们自己。三江将来多长时间能达到规划目标,那是三江整体的事情,你自己的脚能站到什么平台上,能走到哪一步,那是你自己的事。有的人在三江升到副教授就觉得到顶了,我觉得这个对自己的要求太低了,你应该努力一下赶快冲到教授。我觉得对自己一定要有一个要求,项目是动力,没有项目一切都不要谈,你报职称也好,报成果也好,你哪怕写一篇文章去投稿,人家一看,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的,立马收下,这是对国家自然基金的支持。如果什么也没有,自己的底子也差一点,当然就没办法了。另外科研一定要放开眼界。我这里举一个小例子,曾经有两个清华有博士,到我们A学院,这两个现在都在,一个做副部级做了十五年下来,一个副教授也做了十几年了,还是副教授。我们另外一名教师,我也不能说他不努力,他在清华做的博士论文是很不错的,但是两三年之后就走下坡路,就找不到科研的方向了。大家一定要在你的原有的研究基础上有一定的扩展,要持续发展,一定不能只求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我一开始讲要看国家需要什么,你要关注、研究,这样就把自己扩展了,你的题目就会有基础,又能拿到项目,又能帮人家解决问题,又能培养人才,又能培养学生,这多好。作科研一定要有计划。最后对科研方向和基础,我做个小结。第一,一定要有学科交叉的境界。也就是跨学科,我们要到处去打听一下,其他人擅长什么,一定要有组合团队的意识,要有学习新技术的精神,要有学科交叉的境界。我回想我自己,我在材料学院打过工,给管理学院打过工,给自动化学院打过工,他们找我帮忙,我就给他们帮个忙,而且到我做管科研的副院长的时候我都给他们帮忙。大家要持续发展对外关系,我在外面只要看到有合适的项目,我自己不能做的,我一定会回来告诉其他人,我会说有一个项目,你们什么人合适去跟他谈一谈。我觉得这样,你的人脉就广了,你千万不能认为我是搞A研究的,干嘛去和B专题的人联系,我还替别人接题目,关我什么事啊!千万不能这么想,你要像做红娘一样,你多做一个红娘,还能多喝一杯喜酒呢,一定要有学科交叉这种境界。多做一些这样的事情,其实把你的人脉就拓展上了。第二,对自己要有一个顶天立地的规划。我们可能一下子拿不到国家的项目,但是你小项目做多了你就有经验了,你就敢拿项目了。然后你有了这样一个基础,你才有可能升级为重大的项目,一定要有这样一个积累,你不可能一步登天,所以一定要有顶天立地的个人规划。个人规划肯定是从立地开始的,你不可能一下子就出大成绩。就项目而言纵向的要从拿不到经费,到用不掉,就必须先努力横向项目,横向项目是纵向项目的基础,横向怎么拿,交朋友很重要。因为纵向是要有持续发展的,是为了提高名声的。横向是交朋友,目前的科研导向,是企业为主体,不能不重视企业。不要以为企业就是搞横向的,其实不是这个道理,很多重高级项目,是绑在企业基础之上,所以用来持续发展,其实还是要去啃硬骨头的,因为企业才有硬骨头让你去啃。国家专项基金,讲起来难拿,其实国家自然基金要拿到手,结项比较容易。纵向横向一定要定位清楚,定一个顶天立地的个人规划,要有从小事做起的恒心。如果我们一个企业,把螺丝钉做好,做到垄断,你就是高管。如果学机械的,把每一门课程都学好,每一门课程都能派上用场,这个机器的价值才能大起来,你才能帮助人家去设计机器,所以一定要从小事做起,从跑跑腿开始,你跑跑腿就可以得到很多讯息,也会有很多机会,要有从小事做起的恒心,很多事情对自己都是有收获的。我们一年被迫要看很多论文,包括学生投稿之前要让你审稿,杂志社要让你审稿,被迫要看很多论文。还有实践工作,写参观笔记,我让学生第一次出去参观,我不会提要求,我就告诉他你去完成一个什么样的任务,然后等他回来的时候问他,你能不能写一个报告给我,第一次可能做不好,但后面他们就想到了,他们最后回来肯定要交报告的,他们就会留心一点。我会把我的报告给他们看,我参观一个企业,回来之后,我记了好几页的参数,然后我给他们看,我说这是我到企业去看到的,你去了好几趟,为什么这么多东西你还不知道,学生给我一问他就知道了,明白下次去应该要干什么,所以这也是教学生如何去学习。包括综述报告,这个我对学生是有要求的,你看文献,看一百篇文献,你就要整一篇像样的综述报告,就类似于我们博士大论文的第一章,要研究这个行当人家做过什么,人家有哪些优缺点,哪些东西是空白,有哪些方法可以探索。其实我们做科研是一样的,做科研如果你对你关心的这个领域写不出一个好的综述报告,那以课题的计划书、申报书你是写不好的,一个好的综述报告就可以作为一篇论文去发,但是肯定要下功夫。综述报告写出来,让大家来评判你这个课题立意有没有新意,基础路线有没有可行性,这个创意理念能不能成立,将来你能发什么层次的论文,大论文的工作量够不够,好的综述报告一定要达到这样一个效果,所以这是对今天所讲第一块的一个小结。

第二个,项目组织与设计。项目的类型我前面已经说过了,研究型、开发型和应用型。我觉得我们三江的老师,可能更多的是在应用型,开发型的我们缺工程背景,是不大容易适应的。我们要做的是人家企业产品明年要做什么技术改造,生产车间要做什么样的革新,有什么样的技术难题,我们帮他去做,我觉得我们是在这个层次上能做下去。一个课题的立项过程,有这样一个过程,选题、综述、可行性,我在讲综述里已经说过了,就是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的确定。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如果我们是写政府的项目,如果写教育厅的项目,还稍微好办一点,因为教育厅项目就是一些论文,如果你是写科技厅的项目,目标如果是带定量的产品目标,这个其实是很难写的,你有可能写的完不成,你写的低了以后你可能没有竞争力,所以这个把握其实是很难的,特别是一些投标的项目,我们经常去帮企业写投标的项目,投标的项目怎样测算企业能不能完成,能完成之后用什么样的测试计算能得到这样的指标,很难,现在也得不到这个指标,没办法验收。

好的论文是怎么出来的。我觉得好的论文不是把所有的成果都做完了再写,我的建议千万不要追求完美,我经常对学生讲,我说你这篇文章你准备拿诺贝尔奖吗?你能写EI论文你就写EI,你觉得写EI有点浪费你就打磨打磨写SCI,好多论文,特别是工科的,一定要有实验论证。一定要方向准确。小课题,两个创新点就不错了。还有像刚才讲的综述,综述很有讲究的。综述你要归纳别人的成果,但是你千万不要把人家说的一塌糊涂,你是没办法去说人家不是的,学术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写一个好的申报书,重要的一是内部交流,逐字逐句,真的是一字距千里。第二个建议,一定要很谦虚地去请教,要扩大影响。要给同行去看,让同行去提意见,提得我们下不了台,我们再去改。因为我是同行,你给我看我知道你的缺陷在哪里,你连我都不给看,我还辅导你,你想你的申报书还能拿得出去吗?所以一定不要怕,其实你谦虚一点,你得到的帮助会更多一点。第三个建议,就是大家要规范。规范就是各种细节要作好。

    当前,国家有这么好的发展规划、教育规划、科技规划,给你们做指引,然后学校又对我们有要求,特别是市场机会也好,现在的市场机会跟过去不一样。我们过去找企业,得巴结企业,现在不是了,现在只要你有这样一个能力,企业会来找你,你只要做了一两家后就,其他企业会来找你。所以我们一定要有这样一种开拓的精神,把今天的市场给打开。总之作科研要融入团队,要甘做人梯,特别是我们青年教师,要传承优势,开拓新领域。开拓新领域就是不要固守,要学习,要接触社会,发现机会,规避风险。规避风险其实也很重要,因为现在的老板要出点项目费,那都是他自己本来可以拿回家的钱,你如果把它搞砸掉了他饶不了你,欠钱要还债的。大家要从小事做起,取得信任,持续发展;要善于总结,不断学习,持续提升;要用开放、包容、合作的态度,我们不可能做每一件事情都有回报,但是只要有这样的积累,我想一定会有回报。

    以上就是我自己的一些体会跟大家交流一下,有不对的地方希望大家批评,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