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培训录音整理之专题九:地方本科院校的青年教师转型发展与启示

发布者:张万钰发布时间:2016-12-22浏览次数:54

校本培训录音整理之专题地方本科院校的青年教师转型发展与启示

时间:2016年12月19日

地点:三江学院行政楼A404

主讲人:徐本连,男,工学博士,常熟理工学院教授、人事处处长,中国矿业大学硕士生导师,系江苏省“333工程”入选者。近5年来,承担着《智能控制》(双语)、《模拟电子技术》、《电工电子学》、《数控技术》等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研究领域涉及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多目标跟踪技术、智能计算、智能控制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及多项省市级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50篇,其中SCI检索19篇,EI收录3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0多项。现为IEEE Trans.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Signal Processing等8个国际期刊的特约审稿人。

主持人祝启军部长


主持人:各位老师大家好,本次培训是教师发展中心成立以来第九次培训,也是本学期的最后一次讲座,是我们的压轴之作,我们今天有幸邀请到常熟理工学院教授、人事处处长徐本连处长,大家首先鼓掌欢迎。常熟理工学院是我省的省属公立全日制普通高校,1958年建校,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 学校是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全国第一所试点高校,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试点项目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高校,教育部信息化建设试点高校,江苏省第一所省市共建试点省属高校,至今已经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十多万名各类人才。每次在省里开会,常熟理工学院方方面面都是作为典型出现,他们的很多作法都有示范作用,他们的人才管理、教学、科研等都 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徐教授本人是工学博士,教授,又是人事处处长,是我们双肩挑的典范。中国矿业大学硕士生导师,系江苏省“333工程”入选者。近5年来,承担着《智能控制》(双语)、《模拟电子技术》《电工电子学》《数控技术》等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研究领域涉及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多目标跟踪技术、智能计算、智能控制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及多项省市级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50篇,其中SCI检索19篇,EI收录3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0多项。可以说他是既有理论储备又有实践经验的双肩挑人才,是同行中的佼佼者。下面就欢迎徐教授为我们作报告。

主讲人:非常感谢部长。我们经常在省里开会能够见到,今天再见非常亲切,我是第一次来到三江学院,也非常开心。大家知道我们常熟理工学院的人事处和教师发展中心是合署办公的,三江学院也是这种模式,李小红老师盛情邀请我来给大家做讲座,就我来说今天更多的是跟各位同行、各位老师进行交流探讨。

前一段时间,我校请了一些院士来我们教师发展中心讲座,我认识的一院士当时说了一句话,他说:“我不太喜欢做报告,为什么呢?因为做报告,在座的各位只是听报告,所有思维跟着我去走。”他说这种方式不是太好,当时我建议临时改为座谈,之后开的座谈非常成功。所以说我今天的交流会分为两部分,希望在座的老师和各位领导,我们来共同探讨研究问题,包括师资管理、培养、教师发展等话题我都愿意和大家分享今天我给各位老师领导们汇报的话题是地方本科高校青年教师的转型发展与思考”。

我是学工科的,学的是“控制与自动化”,对转型的思考更为深刻一些。来之前我做了一些功课,找了三江学院和我们常熟理工科学院的资料,三江学院这个名字我很早之前就听到过,当时我在念博士,常熟理工学院我不知道在哪个方位,但是三江学院我那时已经知道了这里是两所学院的发展对比,左边关于三江学院的数据,我没有做很严格的考证,我去三江学院的官网浏览获取的,我们学校的数据是昨天的一个截止数据,我也选取了一些。从升本方面来讲,三江学院是2002年升的本,常熟理工学院是2004年升的本,我们比三江小两岁从办学规模来讲的话,大家可以看一下,我觉得两个学校都是差不多的,三江学院有学院部16个,本科专业有47个可能最近有所增加还没来得及更新,常熟理工学院的学院部有14个,这里包括体育部马克思主义学院,我们本科专业有60个,我觉得这方面两个学校是差不多的在学生数量方面两个学校都在一万九左右,我们学校昨天的数据是18855个人,教职工我们是1162个,你们可能有760多位抛开数据看相似度,我觉得我们两家学校的校训非常非常类似,我们的校训是“立本求真,日新致远”,三江学院的校训是“唯实求真,开拓创新”,意思是差不多的,唯独常熟理工学院的压力大一些,因为他的本科办学基础比较晚,他还要做到日新致远,每天都要有新事物,这个难度还是非常的大的。

这两所学校共性有很多,但是每个学校都有每个学校的特点,我看到三江很多专业是和我们相似的我在2006年博士毕业以后,到了常熟理工学院信控系2009年由于组织需要,就让我去管理现在的“电气与自动化学院”,做了三年的院长,所以对青年教师发展以及专业整体的设置等,我也有一些自己的体会。现在学校让我去分管一部分我们教师发展中心的活动,我的体会更深刻一些。

关于学院的特色,我对于三江学院不是很了解,但是我们常熟理工学院是抓住每一次学校发展的机会,在我2006年到常熟理工去工作以后,感觉发展最明显的是2005年-2012年,这六七年我校的发展有点咄咄逼人,排在我们前面的是苏州科技大学,当时有非常大的危机感,担心我们哪一年要超过他们这几年学校一直在围绕我们学校的特色做一些的工作,我们申请应用型高校的建设等受到了教育部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的同行院校的认可,我们还在不断的去凝练我们的特色,我们想做的是能够有别于其他学校。

我今天主要做三个方面的汇报,第一个是常熟理工学院的转型发展背景,第二个就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转型实践,第三个就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转型启示。刚才祝部长也讲了些我们学校的情况,我们学校是一所标准的江南学校,学校坐落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花园城市——苏州常熟,建有东湖和东南两个校区,占地面积近1800亩。常熟很多老师都知道比较多的是卖服装卖鞋子,这个地方交通以前不是很方便,现在苏州高铁建成后方便多了,坐车的话半个小时就到了最近沿江铁路在这边建,很快通行,旁边还有很多的机场。这个地方的人有点类似于上海,有点集体优越感,感觉自己整体发展比较好。常熟是一个历史文化遗城,常熟历史上是崇武尚德的,有8位状元,384位进士,现在两院院士在常熟有20多近30位所以常熟虽然小地方,但积累了很深的历史文化底蕴,学校建了东湖和东南校区,共占地1800亩,这个建法还是很特别的,中间有一块很大的东湖,东湖大概占有三万多亩水面,我们可以从东湖的这边看到东南校区那边。

我们学校的前身是苏州师范专科学校,当时还是非常有名的,新东方的老总考了我们三次才考取,最后才考了北大,最近我们请他来谈了些感受,很有意思。我们2004年才经教育部批准升本,是江苏省省属公立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我们现在和苏州大学共同招研究生,现在全省招研究生一百多位我们是一个省市共建学校,我们学校和苏州市、常熟市关系都比较好,每年给我们一定办学经费同时,现在常熟的很多招商活动会打常熟理工学院的牌子。我们常熟理工学院其实很多地方和三江学院是一样的,比如说工学、力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的、艺术学等。现在我们的学生是18855个,我们学校面向全国19个省招生。我不知道三江学院有没有专转本的学生,我们这里分为两类专转本,一种是自己考上的,我觉得这些学生的素质比较好,肯学,学风比较好。还有一种专接本是高院校的3+2那种情况的专转本,在我看来,与前者相比较差一些。我觉得我们常熟理工学院和三江学院招生的时候招生的分数线还是蛮高的,所以学生升学的时候可塑性比较高。我们不仅要抓学生的数量更要注重质量。刚才也说了,我们想要更好的生,学校是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全国第一所试点高校江苏省首家接受正式审核评估高校。常熟理工学院抓住了各种可贵的机会。我们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训计划试点高校,当时我们学校上了两个专业,第一个是自动化,第二个是机械工程学院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我们也是教育部信息化试点高校,这也是我们学校的一个感到骄傲的地方,我们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确实比较不错,所有的数据化处理比较超前每年接受来自全国300多所学校的访问大多数学校对我们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感兴趣。在我校每个部门给你的数据是非常准确的,也就是说全校都是用这个数据。我校也是江苏省首所省市的共建院校,我们在月刚刚完成“自动化专业的工程教育认证”,很多知名专家进校给予了我们较好的评价。总体来讲,我们经历过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以及围绕专业面的重点专业品牌专业建设等,整体发生了很多大的变化。

因为今天的主题是转型,我们回到这一主题,我们学校对转型可以说理解的比较早,我们从2003年就提出了2003到2007年之间的转型规划,当时很多学校还没有提到,当然那时谈转型和我们现在的转型都不太一样。因为在十三年前,这个概念提出来已经很不容易,然后还要摸索落实,现在再去回头看一下,我们转型做得已经是不错了。当时的转型第一个从专科到本科,第二个从师范到理工的转型。对这种转型下面简述一下,对第一转型,涉及到对本科和专科的理解问题,尽管我们原来苏州大学常州工学院等学校有联合培养的一些经验,但是自己独立办本科,经验还是不足的第二块转型我们要分析苏州地区的大学状态,苏州地区上规模的大学两所高校,一是苏州大学,是研究型的大学第二所就是苏州科技大学苏州科技大学定位和我们不一样,该校倾向于建设综合性的大学,常熟理工学院地处一个小地方,每次招聘的时候,人家问常熟在哪个地方,我就说沙家浜人家才能知道,说常熟人家就不知道,因此我们非常明确,就是一个,即服务苏州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我们服务苏州区域,落脚在常熟,因此我们必须发展理工类专业,这是我们2003年学校第一次提出任务目标,到第二次也就是2007年,我们开始提出向应用型转型。换言之我们提出向应用型转型比大多数学校提前近十年,从那时起我们即启动了向应用型型的各项工作当时的校领导学校的定位非常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顺应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大势;地方行业企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有效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发展成才问题的迫切需要。当然我们如此定位,还有另外一个考量有效的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可以给大家分享看一下常熟的企业多到什么样的程度,常熟有一些大的企业波斯等等,此外包括一些纺织类大型企业,以及一些其他的企业,和我们电气相关的像常熟开关厂,规模非常大,还有很多上市公司等。常熟的民营企业也很在这个城市三到四户人家里面有一家自己的民营企业,也就是说这里的民营企业非常非常的发达。回头再看学生的就业,常熟理工学院每年招生4500到4800左右,我们大概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在常熟就业,也就是说大概有一千两百左右的学生会在常熟就业,这个常熟当地企业的人才需求已基本上非常贴近了,就是说我们的定位地方性的。另外我们剩下的四分之三毕业生也多在苏州这一带就业,因为我们学校有很多苏北过来的基本上都会留在苏州无锡常州上海这一区域,还有极个别的会回家乡发展

总体上在我们所有的对外宣传的时候,包括学校在办学的时候,我们都注重这因素的考虑,学校领导、员工也是很清楚我,即我们是一应用型的地方性的开放式的大学。这种开放式的定位实际状况还是比较吻合的,同时,你把这种开放理解为我们国际化的也可以,但是我们自己理解的时候,更多地认为我们是开放式的应用型本科大学我们最好的机床和一些加工中心不在学校,而是在我们企业我们的很多实践课程都跟我们企业进行相应的共建,我们可以借用他们的设备,用他们的技术,包括用他们的一些工程师等等,我们是完全开放的我们学校的兼职老师现在我们数据系统库里面是285个,我们规定,兼职老师在企业里面必须要有工程师以上的历,请他们到我们学校进行相应模块的教学,这些人有些基本功比较好、学历高的,我们会让他们承担完整的本科生教学我们的理论课老师可以作为助教,他完成我们课程教学管理

我非常欣赏2015年11月25日,在江苏省常熟市举行的第二届产教融合发展国际论坛秋季分论坛上,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做出论断,他说“哪个学校如果能够抓住新产业和新技术发展的机遇,加快建立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发展机制,就有弯道超车、异军崛起的可能。新产业、新技术的发展,需要我们培养更多的新型先进技术应用人才,培养更多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更多技术、工艺和艺术结合型的人才。”常熟理工学院最早提出、实践和研究转型发展,成为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转型研究的重要基地。2011年发起并承办全国部分新建理工类本科院校研讨会,组建合作联盟。常熟理工学院转型被业内人士形容为“高铁”速度。

接下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常熟理工学院的队伍现状。我们现在博士291位,硕士554位,学士及以下316位,这是最精确的数据,这个数据我们不太喜欢看,我们很希望把中间的554往下压,压是有困难的,大家都知道,现在的硕士读博士很困难,很多的知名高校,要么要求转档案,要么不要在职的硕士这些制约了我们青年教师往上面发展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博士量再做大,在我们学校形成共识的十三五结束的时候,博士量要做到550今年是最开心的一年,第一次完成当初定的博士引进五年目标,第一年第二年只是完成了过半,今年唯独一次全部完成的目标我们550个规模做的更多希望学校将来做到引进、培养到800多个博士那么下来就带来一个问题,即550位博士怎么做?不可能都往学术上做。现在很多高校里需要科研型的,教学科研并重,教学为主,应用推广型的各类教师。这其中涉及各学校的职称评审,大家都研究职称评审的条件,我校也征求了一些意见,一般来说,老师们都喜欢给自己贴标签,说我是科研型的,好听一点嘛,如果说我是教学型的,感到平台比较低一点。事实上从我个人角度来讲,我认为无论是常熟理工学院,还是三江学院,中间这两个层面,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并重型都都是很重要的。科研型和应用推广型的人才都属于大的科研概念。那么我校550位博士必须把他分类,怎么去分类,这是一个问题。在我看来,现在我们291个博士,91个博士能真正的做一个研究者已经非常不错了,剩下的200个博士做什么呢?科研做不上去,你就应该往教学方面努力,或者以教学为主,其实教学不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做的东西。我的观点,尽管有的教师科研做好多年,我希望随着每个人年龄增大,慢慢的钻研教学,或者慢慢尝试教学科研并重。因为在我们学校没有博士生,你很难再有其他方面的更大提高,因此我们慢慢的在教方面就可有更多的思考。因为教学是必不可少的,这儿有一句话很有意思:学生是吃菜的,教师是炒菜的,“干部”是端盘子的,炒菜和端盘子都是让学生吃好。炒菜和端盘子的都不可少,问题出在我们有时让端盘子的去炒菜,让炒菜的去端盘子,有时炒菜和端盘子是一个人,有时端盘子的教炒菜的炒菜。这实际上是什么问题呢,总结了一下,就是一个定位不准确的问题。我们要转型,最主要的是定位第二的话是目标不清楚,第三是措施不得为。我们每个学校的行政管理实际上都存在一些制度和机制的问题,这在我们新晋的本科院校里面更是比较普遍的问题,我们校领导有句话不能为了老师吃饭,或者说有饭吃,让我们学生没饭吃,这句话的目的是说,我们有些专业要砍。我校六十个专业里面大概有十五个专业现在已经停招一年到两年了。那么停招之后这些老师怎么办呢,只能转,首先是转学院,向相近专业的学院转,第二就是我们说的转型知识结构和能力进行相应的转变因为我是做人工智能的,这专人大部分都是引博士,来了以后很多人把他定位成一个研究者,但是对于一个研究者来讲的话,他目前很多做到的就是我要发明专利,没问题,我们学校也有这方面的鼓励,奖励力度很大,但是还是很希望老师作一些应用方面的努力。我们定位的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型师资队伍学校里面我们在做产教融合,也就是说我们的老师,他实现转型真正的载体,他只要跟我们学校的发展定位结合起来,做我们的产教融合即可。在目标达成这一块,我们希望老师是具有一定国际视野的行业专业人才我们学校会每年派二十位到三十位专业老师到德国或者英国进行培训,包括我们的境外研修,同时第二希望我们的教师具备可持续的为地方服务能力第三希望形成融洽的可持续的师生关系这个东西我为什么要把它提出来,因为我们本科院校外界资源非常少,学生将来就可能变成我们的一个客户,我们希望我们的老师跟学生有一种比较融洽的关系,这样有益于老师个人发展,也更加有利于我们学校整体服务地方能力的提升,这就是我们老师转型的三个侧重目标我们学校有教师发展中心,和三江学院一样,我们建得比较早,是2011年建的。目前是和人事处合署,这样有很多好处,多政策人事处可以去把握,可以推动转型。我们教师发展中心的一个主题,“以师为本自主发展”,我们常熟理工学院是一个以师范为出身的学校对我们的教师发展非常的重视,我们老师也经常认真坐在一起讨论。在制度上面,在职称评审上面,在老师的激励机制上面,做了相应的比较完善的配套措施。我们对有的教师有企业研修工程经历或半年以上国外访学经历的要求,我们很多老师在转型的时候说,我们某些意义上的转型就是到企业经历一下,我觉得不是一样的学文科的学工科的学理科的,同样的事情他的定义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要简单认为他就是进企业里面去,我们学校在修订相关管理制度时考虑到这个,我们会监管,包括我们随机去考察,我不知道你在不在企业,很多人都知道,很多学校都按照这个方式去做,平时弄个证明,企业啪盖个章过来了,我就是为了防范这一点。我每个月,会随机到企业里去看一下去拜访,去关心一下老师在企业里的情况,实际上就是去考勤的,观察一下他在做什么,同时我们的年终都有一个汇报会,我不叫考核,因为老师们最讨厌考核,我们都叫汇报,教师们要答辩,要有相应的淘汰也就是说,你如果通过答辩拿到企业的研修合格证,你后面的职称申报、奖励奖金都有相应的回报。所以说这些老师是很愿意去的,包括我,因为我有很多时候也是到下面去,我大概看了一下,我们派出的人中,大概有三分之一到一半以上,他们实实在在为为企业做了很多工作,基本达到我们期望的目标境外研修我们的力度也很大,我们认为这可以保证我们常熟理工学院未来的竞争力,我们现在有足够多的博士,企业研修、境外研修,只要抓住这两块,我们的竞争力就没有问题。我们学校的发展应用型转型这一块有很多的探索,大概是2007年,我们打算的目标是双百工程,双百工程是什么概念呢,就是“百名教师进基层,百名企业家进校园”目前我们要做的产教卓越工程,产教卓越工程的概念就是培养与地方产业结合紧密的“技术服务型”教学科研骨干、学科专业带头人。我们想把一些非常乐于做我们这些项目的老师,打造成我们学校应用推广型的精品,学校里面为他们职称评审收入,包括他们项目经费的一些核算等等方面,提供了绿色通道。我们在制度设计时都做了体现,这就是教师发展中心和人事处在一起的好处。

最后给大家汇报一下我们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转型思考。我们未来要进三百个博士,我刚才说了,我们现在291个,到时候在五百五以上,这是我们所有的学校领导,包括二学院领导的共识,在进了300博士以后,我们最近这五年要做以下一些项目推动教师发展:100博士国际化工程,100博士做博士研究,100博士企业研修工程等。最终我希望能够做到这么几点。第一我们希望大家的行动能够诠释你的转型第二所有的制度必须要保障我们的转型,至少制度要和方向吻合,不会成为发展一个绊脚石第三个是激励驱动转型,在职称方面收入方面都得到一个相应的提升,我觉得都非常好的我最讨厌的是泛泛地给老师发钱,发了以后没有任何的作用,但是如果给他发五千,给他发五百,可能他的价值得到体现,我希望这种有差别的收入,但保证所有教师能吃饭。有能力的你可以在学校外面争取更多的资源,那么你就可以得到一个很好的生活质量常熟理工学院也好,三江学院也好,教师们都要有转型的意识,潜意识的去做,这是最理想的方式,所有的制度化都没有关系,要推动一种自的转型,这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因为毕竟大家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我们有我们的职业规划,我们的这种职业规划完全适应你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不是别人去推动你的需要。当然作为学校我们会全力为这种转型提供一些服务

今天我的报告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主持人:非常感谢徐教授一个多小时的分享,他为我们详细介绍了常熟理工学院概况,特别是分享了常熟理工学院的转型发展之路,以及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转型的一些实践作法以及他的一些想法,我听了非常受启发,也很受冲击,下面我们在座的老师有什么想法也可以来年徐教授作下交流探讨。

问:徐教授你好,我是我校法律与知识产权学院的老师,请教两个问题,一是刚才您说到希望一些博士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我就想请教一下你,你们学校在教师上课的工作量跟他额外去做其他事情这个当中是怎么协调的,或者有没有一个对教学工作量的一个硬性要求第二个问题我们法学专业正面临一个转型发展问题,所以想听谈谈对常熟理工学院法学发展的看法

主讲人我们学校应该来讲是正统的,正统是什么呢,我们很真规范,原来我们有400工作量,我认为如果我去全额做这个的话,可能压力非常大,我做不过来我们在新的一年里,就对方案做了改动,这几年的工作量要求是不断减少,我们把老师的基本工作定在160教学加上科研但是每个学院会根据各自的情况做相应的调整,比如有些学院定在880,有的学院定在320等等。从学校来讲作的是最低要求,你只有完成了160,你才能够拿到我们的基础性工资,你要拿更多的钱,你必须要超过160,学校是整体的,不能定得太高,因为每一个学院不一样。有的学院没有足够学生,你定400就是白定了,他没有那么多学生去做,然后二级学院他要把课程安排上去,他会定他们学院的办法。教学、科研工作量可以相互折抵,我觉得做科研教学是为学校做贡献,我们没有严格的区分你是教学的还是搞科研的,但是我们在评报职称的时候,老师去选择,你到底是以教学为主还是以搞科研为主,因为我们教学为主要求也很高整体来讲的话是,基本工作量我觉得还是为学校发展着想为每一位老师着想第二个是法学专业。我们的法学不是发展重点,我们的重点是工科。法学老师也有在外面兼职律师,更多的情况专业受限,我并不是很清楚。谢谢。

问:我刚才听了您讲到贵校重点在于如何培养您的博士,但是没有提到硕士怎么去向博士转变,大家都知道硕士转博士有很多的约束,我想知道接下来学校针对硕士这一块有什么举措?

主讲人我们学校现在基本上不招硕士了,我刚才讲的有一部分硕士其实是副高,他们学位没有和职称相挂钩,就是554位硕士里面有不少是副高因为现在我们学校副高有400多位,正高101位您可能关心的是副教授硕士,我个人建议这类老师要给自己一个定位,我觉得可能往教学为中心比较好一些,在教学这方面,你们要做出一个特色出来,其中教学研究是可以有很大作为的。我校有的老师教学论文写的水平相当高,像科技论文一样,很多的数据分析我个人感受科研上拼不过,教学上可以大有作为,很多科研成果可以作成功能推广型成果个人发展我建议老师们一定要和学校同步。现在博士毕业的标准越来越高,他们的成果也越来越棒,所以这一块,我们硕士没有任何竞争力,但我们可以在学科建设、学科竞赛方面努力,可以根据学校的定位来做一些项目,包括一些经验一些知识的积累,一些案例引用到我们的教学当中来,同样为我们的学生服务

问:您刚才说自主的转型才是华丽的转型,其实双师型老师的话,学校已经提了很久了,但是我们发现,没有一些配套的措施,没有配套的政策去鼓励我,这种情况下,即使自己有心转型,但有时也无力去作。您对此有什么建议?

主讲人我同意你的观点,即学校的政策非常重要一个学校的政策对老师个人发展是不是有帮助非常重要。我们也能感受到一个人在这个学校还是在那个学校,在这个校领导和那个校领导手下,可能你的发展是不一样的。换句话说,同样一个学校,遇到不同的领导,你的个人发展是不一样的。但是一个学校的基本政策是不易改变的,当然我们可以提意见和建议,慢慢改变,因为如果不提出意见和建议,问题永远在那里不会改变。同时,我觉得更多是老师个人要为自己创造一些空间和时间,要克服一些困难去作自己想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