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人才培养方案

发布者:sjwxxy发布时间:2022-06-30浏览次数:10


新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Journalism

专业代码

校内专业代码

授予学位

标准学制

050301

102A

文学学士

4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突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地位,培养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具有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具备全媒体业务技能及复合型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够满足媒体融合时代新闻事业发展需要的“全媒型”新闻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能够在各类新闻媒体及企事业单位从事采写、编辑、宣传报道、危机公关等新闻传播,以及与新闻传播学相关的行政管理、文秘写作等社会服务工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毕业要求

本专业学生经过培养和训练后,毕业生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应达到以下要求:

知识要求(A

 A1.人文社科方面:掌握哲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的人文社科知识,特别是具备文学基础知识和写作功底,同时具有较好的英语水平。

 A2.自然科学方面: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音视频编辑与制作以及互联网新媒体开发与运营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A3.专业知识方面:掌握扎实的新闻学基础理论和业务知识,主要包括新闻理论、新闻业务、新闻史以及新媒体和融媒体的基本知识。

能力要求(B

 B1.新闻基本功专业能力:既具有传统的新闻采写编评能力,能独立采写各体新闻文稿、编辑报纸版面、制作新闻节目,又适应当代新闻事业与各类媒体的融合发展,具有网络编写、融媒体传播的能力,能熟练使用各种现代传播工具及设备。

 B2.音视频编辑制作及互联网新媒体开发与运营能力: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音视频的编辑制作,以及各类网络媒体平台的使用及开发能力。

 B3.社会活动能力:具有沟通交流的基本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能够冷静应对和熟练处理新闻工作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建立和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

素质要求(C

 C1.人文素质: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新闻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C2.专业素质:具有较强的新闻敏感和新闻专业精神。

 C3.学习与创新素质:具有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积极进取,科学规划,毕业后可在多个专业领域继续深造。

 C4.身心素质:身体健康,意志坚定,乐观向上,能够担负新闻传播各种类型的工作。


三、课程思政要求

本专业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强化“全员、全程、全方位”,推进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寓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根据本专业课程体系蕴含的思政内容,提炼出9项课程思政要求。

 1.党的创新理论:与课程纵向衔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挖掘和整合党的创新理论要素,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入行。

 2.主流意识形态:与课程横向贯通,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增强专业理论与学生需要之间的契合度。借助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模式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向话语体系转化,壮大主流意识形态声音,提高专业课程的思想引领力。同时,守好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增强意识形态的网络引领力。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全过程,持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诚实守信的文化价值观。

 4.新闻舆论宣传“四力”: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充分结合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导引作用,持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5.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 :在教学过程中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所学专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培育学生良好的职业品格与职业责任感。

 6..家国情怀: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增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理想信念。

 7.四个自信:通过党的新闻事业史和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发展史的阐述,增强学生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8.四向四做:在专业教学全过程中,培养学生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做政治坚定的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做引领时代的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新闻志向,做业务精湛的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工作取向,做作风优良的新闻工作者。

 9.国家安全:在专业教学中强化国家安全意识,通过延伸、拓展学科知识,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安全,丰富国家安全知识,掌握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理解中国特色国家安全体系,树立国家安全底线思维,将国家安全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强化责任担当。


1“课程思政—专业课程体系” 对应矩阵

课程名称

课程思政1

党的创新理论

课程思政2

主流意识形态

课程思政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课程思政4

新闻舆论宣传“四力”

课程思政5

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

课程思政6

家国情怀


课程思政7

四个自信

课程思政8

四向四做

课程思政9

国家安全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新闻学概论

中外新闻史






新闻采访







新闻写作



新闻编辑





新闻评论


媒介经营与管理







新闻传播法规与伦理






新闻摄影










融合新闻学




企业新闻传播与营销策划









企业网络舆情与危机公关






网络传播案例研究





电视新闻采编与制作



优秀新闻作品选读







大学生经典阅读






大众传播与文化







社会组织传播





新媒体写作






注:表示相关联

四、课程体系拓扑图(以学期、课程平台为维度,确定课程体系中每门课程所属位置,明确课程先后关系。)

五、核心课程

2  核心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学  分

开设学期

1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2

1

2

中外新闻史

3

1

3

新闻学概论

3

2

4

传播学概论

3

2

5

新闻传播法规与伦理

2

1

6

新闻采访

3

1

7

新闻写作

3

2

8

新闻编辑

2

2

9

新闻评论

3

1

10

新闻摄影

2

1

11

新媒体导论

2

1

12

全媒体新闻实践流程

3

2

13

媒介经营与管理

2

2


六、主要集中实践环节

3  主要集中实践环节

序号

课程名称

教学周数

开设学期

1

雨花英烈精神传承与实践

18

2

2

大学生经典阅读

16

1-2

3

三江系列讲堂

16

1-2

4

论文写作

8

1

5

学年论文

16

2

6

毕业实习

8

1

7

毕业论文

16

2

合计

98


注: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是指以周为单位、集中实施的实践教学活动,包括但不限于见习、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


七、培养模式

在我校“三教融合,三院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指导之下,本专业实行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除了校级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专业拓展课、实践课等课程之外,本专业学生都必须通过参加“三江讲堂”的讲座学习和“经典阅读书目”精读等方式来进一步拓宽、加深通识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通过从学校到专业全方位、多层次的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全面拓展学生知识面,夯实专业基础,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同时,通过扎实的专业教育,并结合相关实践教育,切实提升学生的各项专业能力,并帮助学生奠定未来发展的基础。

本专业在第六和第七学期通过引导学生自由选择专业方向(学院提供八个专业方向供学生选择)、完成相关课程学习的方式,适当打破单一专业方向的壁垒,实现学院内部分流,真正全面提升学生的各方面素养和能力。

此外,本专业的培养模式还特别强调如下特色:

 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构建合理课程体系,使学生具备较完整的知识结构,通过讲授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摄影、音视频节目制作、互联网新媒体开发应用、见习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写作等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培养起熟练的新闻业务能力,具备全媒体业务技能。

 2、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第一课堂主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第二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延展拓展,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科技创新,参加辅修专业学习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


八、课程设置与学分、学时统计

4  课程设置与学分统计

课程设置

学分

所占比例

理论学分

实践学分

必修、选修学分

理论

上机

课程实践

实验

实践(周)

必修

选修

通识(通修)课程

51.5

30.7%

41.5


8


2

40.5

11

学科基础课程

23

13.7%

22.5


0.5



23

0

专业课程

31.5

18.8%

21

0.5

10



31.5

0

专业拓展课程

11.5

6.8%

9

0.5

2



0

11.5

实践教学

27

16%

1


2


24

27

0

职业类课程

17.5

10.4%

5.5


4


8

16

1.5

素质拓展

6

3.6%

6





6

0

毕业学分要求

168


106.5

1

26.5


34

144

24

各类学分所占比例

理论学分占比63.4%实践学分占比36.6%

必修学分占比85.7%选修学分占比14.3%


5  课程设置与学时统计

课程设置

学时

所占比例

理论学时

实践学时

必修、选修学时

理论

上机

课程实践

实验

实践(周)

必修

选修

通识(通修)课程

1024

31.5%

700


292


2(每周16学时)

848

176

学科基础课程

382

13.5%

366

16




382

0

专业课程

550

19.5%

326

16

208



550

0

专业拓展课程

196

7%

144

16

36



0

196

实践教学

500

16.6%

18


34


43(其中24学分每周6学时,19学分每周16学时,共计448学时)

500

0

职业类课程

312

9.6%

96


72


12(每周12学时)

24

288

素质拓展

96

3.4%

96





96

0

毕业学时要求

3060


1746

48

642


624

2400

660

各类学时所占比例

理论学时占比57.1%实践学时占比42.9%

必修学时占比78.4%选修学时占比21.6%

备注:

  1. 通识(通修)课程统计不含素质拓展,素质拓展学分在本表中单列一行。

  2. 实践学分、学时包含:上机、课程实践、实验室实验。

  3. 以周为单位的集中实施实践教学活动,包括但不限于见习、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

  4. 所占比例:是指占“毕业学分”、“毕业学时”比例。


6  各学期周学时统计

学期

1

2

3

4

5

6

7

8

周学时

245

24

22

25

22

24.5

21

8



九、授予学位要求

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全部环节,成绩合格,达最低毕业要求的168学分,符合《三江学院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授予办法》规定,准予毕业,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十、教学计划进程表(附表)


执笔人:周必勇         审核人:詹悦兰     完成时间:2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