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媒体:金陵晚报

日期:2023年3月7日

 链接:http://jlwb.njdaily.cn/html/2023-03/07/content_558_79798.htm

又到一年龙虾季!在大家坐等一饱口福的时候,盱眙淮河镇的一处龙虾标准化养殖基地里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80后”养虾人姚立浦正在与员工抢抓春耕生产,水草的栽植、螺蛳的投放、小龙虾苗种的投放等工作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元宵节前就开始忙了。今年将加大投入,采用新技术,争取在小龙虾亩产量和大虾比例上有一个大的突破。”姚立浦说。


他是“虾二代”,更是年轻“老将”


从一名经济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到如今远近闻名的“稻虾共生”养殖能手,姚立浦用了14年。


2009年,大学刚刚毕业的姚立浦在了解到水产养殖行业的巨大市场前景后,毅然放弃了留在大城市的机会,追随父亲姚建峰来到盱眙养龙虾。从城市进入乡村时,可谓“两眼一抹黑”。父亲对姚立浦并不溺爱,要他从龙虾养殖最基本最苦累的工作一步步做起,刚刚入行的姚立浦白天在塘口和工人们实践学习,晚上在养殖场简易帐篷内研读水产养殖书籍和技术资料。短短两年,他就从一个啥都不懂的“门外汉”,成为自学成才的“土专家”。对于姚立浦这个盱眙龙虾产业上的高学历“虾二代”,有人质疑他是一时热情,干一阵子吃不了苦一定会“洗脚上岸”。谁知,姚立浦不仅在田头塘间从头学起,还一步一个脚印成为盱眙龙虾产业链上的行家里手。


思维活跃,吃苦能干,又能把专业知识灵活地运用在龙虾养殖和经营中,今年36岁的姚立浦除了是一家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还有“中国水产杰出人物”“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江苏省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等多个身份,前不久还获得了“江苏省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的称号。


构建“产学研”平台,推动科技兴虾


姚立浦还创建了视频号,诠释了新农人需要具备的有文化、懂农业、精技术、善经营等职业素养。


复合型栽草,种植水韭菜、伊乐藻、轮叶黑藻、水花生等,为龙虾提供最佳生长栖息场所和天然饵料;批量适度投放的螺蛳,既为龙虾、大闸蟹等水产品提供鲜活饵料,又能吃掉残饵等杂质,起到“水下清道夫”作用……姚立浦和他的父亲将行业内最先进的技术和模式用在龙虾养殖上,在盱眙淮河边打造3680多亩规模化养殖基地,精培龙虾品种,改良龙虾品质,科学改造养殖池塘,探索出水草栽培最佳密度和饲料投放最佳时机与使用量,以降低成本,提高龙虾亩均产量与大虾比例,养殖效益大大提升。


此外,他与南京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江苏省农科院等高校和水产科研机构建立紧密合作,在龙虾养殖基地建立起博士后工作站,“产学研”平台的构建不断推动龙虾养殖科技的成果转化。他带领着技术团队积极普及“虾稻共作”“虾稻轮作”这种抗风险能力强、产量和质量稳定的养殖模式,并传授技术要点。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去年,盱眙龙虾养殖遇到几十年未遇的持续高温与干旱,我们采用科学方法与手段应对,仍获得养殖好收益。”姚立浦告诉记者,今年又投入了新技术,预计龙虾的规格和产量都会进一步提高,亩产量可达到200斤左右。


传授技术

 带动周边8万亩龙虾养殖


 在姚立浦的带动下,周围的许多农户都跟着他用新技术养起了小龙虾。


 “虾稻共生”模式,让姚立浦找到了带领村民绿色发展的“致富密码”,激活了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他的企业养殖的龙虾,代表了盱眙龙虾生态养殖水平,肚白、鳃白、线白、肉多、黄多。


 在生态养殖、科技推动之下,姚立浦带动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科技养殖龙虾的队伍中来,“目前公司运用“基地+科研院所+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模式运作,园区面积5000多亩,其中核心面积2000多亩,辐射面积达8万亩。”姚立浦表示,已经和父亲梳理了近年来全国淡水龙虾产业的最新信息,思考谋划盱眙龙虾产业“二次创业”的建议,为促进龙虾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


延伸阅读


都市圈4人入选“小龙虾养殖工匠”


近日,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发布了2022年度“小龙虾养殖工匠”名单,该名单是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综合养殖面积、年度产量及亩均效益等各项指标,在全国范围内遴选出的22名2022年度小龙虾养殖能手。


此次公布的名单中,南京都市圈城市共有4人入选,分别为淮安市金湖县前锋镇淮武村韦爱良、扬州市浦江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马敏、南京简诺种植专业合作社张思洋、滁州市全椒县十字镇百子村谢东组张银花。


南京的张思洋创新“双龙虾”轮养殖模式,年亩均利润1.2万-1.7万元左右,比原来单纯养殖小龙虾每亩增效万元以上。扬州的马敏自创了一稻一虾、秋苗早繁和繁养分区养殖模式,采用繁养分离、一稻一虾、一稻两虾养殖模式,养殖面积200亩,常量维持在30吨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