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建桥学院成功举办第四届新时代雷锋精神与高校思政工作研讨会

来源:全国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研究会  作者:上海建桥学院  发布时间:2020-12-21  查看次数:888

1219日,上海建桥学院举行了第四届新时代雷锋精神与高校思政工作研讨会,全国及上海部分高校专家学者、上海建桥学院党政领导、上海建桥学院二级学院党组织副书记代表、上海建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上海建桥学院党委副书记夏雨主持开幕式,上海建桥学院江彦桥书记致欢迎辞,他在讲话中回顾了我校弘扬雷锋精神校园文化发展历程,并表示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将雷锋精神融入思政教育工作落实、落细、落小,把宏观德育要求转变为具体的工作实践,希望与会各位专家为雷锋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想政治工作建言献策。

上午第一阶段主旨发言由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东方讲坛》特邀讲师胡涵锦教授主持。

《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学术委员、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彭庆红以国内新闻媒体对学雷锋活动报道为研究依据,对学雷锋活动的整体特征和演变规律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学雷锋活动组织发动更多体现自上而下的特征,主题内容呈现出与时俱进的特征和特点,时间选择呈现出集中分布的特点;其在演变过程中呈现出与人们思想发展变迁相统一、与人们的利益诉求方向或者关注方向相统一、与社会发展进程相统一的规律。彭庆红教授提出,当前学雷锋活动要加强组织创新形成上下联动,推动人民的精神文明素质提高;要注重动力更新,丰富雷锋精神的内涵,切实满足人们的利益需求;要推动机制改革,完善常态化项目,促进社会全面发展;要强化网络建设,维护英雄形象。

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田鹏颖以“劳模精神——一种珍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题,阐述了精神之重要性。他认为在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历史时间节点上,精神关注的回归与超越尤其重要,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靠的是精神、理想和信仰。倡导劳模精神体现着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价值回归,劳模精神也是支撑东北老工业基地、支撑中国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精神动力,劳模精神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宝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带头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名誉院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房广顺作了题为“研究和践行雷锋精神的价值指向与时代诉求”的主旨报告。他提出,当前我们要把弘扬雷锋精神同研究雷锋精神结合在一起,实现同向同行,为践行雷锋精神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动力。研究雷锋精神既要还原一个真实而又现实的雷锋,又要研究雷锋精神58年的历程和规律,把雷锋精神的内核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时代。新时代传承弘扬雷锋精神要在“三为三谋”方面做出积极探索,要从传承和弘扬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做贡献这三个角度来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主要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张志丹作了“论抗疫精神的根据与价值”的主旨报告。他提出我们要把抗疫精神放到民族伟大复兴实践当中衡量比较,疫情的大爆发不仅威胁了人类生命与健康,而且对全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考验也是史上最大的一次。2020年我们面临“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第一个一百年的实现“十三五”收官、“十四五”谋划年,这是事关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个关键节点。这次抗疫体现了我们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大踏步的推进,同时抗疫精神也提升了我们的文化自信,有利于眼下工作和“十四五”规划的实现,同时也有助于提升我们国家的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

上午第二阶段主题发言由上海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焦凤梅主持。

在主题发言环节,上海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董金明教授以“雷锋精神的永恒价值和时代意义”为题,阐述了雷锋精神的主要特征和永恒价值。他认为雷锋精神的本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从平凡到伟大的非常丰富的精神价值的体系,雷锋精神有很强的实践性、群众性,高校思想政治课老师要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思想体系统领教学、科研和工作;学习雷锋同志刻苦钻研的精神,站好思政教育的讲台,以学生为中心,爱护学生,关心学生的精神成长。

上海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董玉来教授分享了他对雷锋精神的新时代价值思考与研究。他认为雷锋精神核心在于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新时代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需要一大批人践行雷锋精神,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当前我们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也需要践行雷锋精神;新时代我既要为弘扬雷锋精神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态和人文环境,让做好事不再成为负担,让全社会一起行动,让劳模、楷模真正成为时代的楷模,而不仅仅是荣誉的标签。同时还要思考如何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践中彰显雷锋精神,立足岗位常态化,避免“内卷”的现象。

上海电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范冬姣教授作题为“让雷锋精神与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同行”的报告,她认为新时代雷锋精神与时代新人成长成才培养目标是相契合的,雷锋精神是中国精神谱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对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社会主义的信念,高校在育人实践当中要弘扬雷锋精神,引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确认,新时代雷锋精神也能够引领大学生掌握过硬本领,为实现中国梦贡献青春。高校的思政工作者必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矛盾中以雷锋精神等中国精神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创新弘扬雷锋精神活动载体,打造雷锋精神文化品牌。

上海杉达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邵龙宝教授对“雷锋精神中的中国精神”进入了深入的思考与研究。他认为雷锋精神大爱的情怀与儒家的仁爱有着渊源关系,雷锋身上具有信念的能量、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体现了《易经》乾坤二卦中国精神最重要的内涵。雷锋精神诠释了中国文化信善论和人生三部曲的基本中国文化的特质。

武汉音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艺华教授从《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歌曲谈起,分析了雷锋精神中爱与憎的关系、公与私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有限与无限的关系、平凡和伟大的关系、奉献与索取的关系,解析了雷锋精神的哲学底色。他认为,雷锋精神中哲学底色主要源于对毛泽东哲学著作的学习、对传统文化正能量的吸取、对于时代精神主旋律的弘扬、对革命化社会生活的体悟。这就启发我们要从哲学高度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精华,用雷锋精神精准阐释人生哲学的要义、要把德和魂应该贯穿思政教育始终,要让青年学生切实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下午第一阶段主题发言由上海建桥学院教务处副处长荆晓槐教授主持。

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立梅教授阐述了沂蒙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与实践思考。张立梅教授认为沂蒙精神根植于沂蒙文化,也是沂蒙文化的精神内核,属于革命文化的范畴;沂蒙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体现战斗力,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体现的是生产力,而改革开放新时期则体现了创新力。张立梅教授介绍了临沂大学探索沂蒙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过程,包括沂蒙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充实教学内容;用好用活沂蒙精神案例,讲好“临大故事”“沂蒙故事”“中国故事”;利用红色资源,拓展第二课堂,延伸课堂链条,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发挥团队优势去深化理论研究,夯实沂蒙精神育人的理论基础等。

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冯彩莉教授作了题为“因课施教学思践行——基于课程特点导向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探索”的主题发言,介绍了青海大学四门课程的“课内+课外”特色实践教学活动;在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上,青海大学获批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践研修基地、上海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践研修基地等,获得社会好评,同时也受到包括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青海新闻联播、中宣部党建网等重要媒体的宣传报道。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系副主任,程凌副教授分享了在“基础”课教学中融入伟大抗疫精神做法,她认为,首先要找准结合点,将抗疫精神融入教学,以专题讲授的模式,精准对接伟大抗疫精神与人生价值、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法治等内容;其次,改进教学方法,讲好身边的抗疫故事,通过专题讲授、事例解读、情境体验等环节以情感人,以情育人;最后,面向大学生,弘扬青春抗疫精神,在教学中注重将抗疫精神与年青的群体结合起来,与武大学子联系起来,永葆爱国之心,打开人生发展的新天地。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石书臣教授发言的题目是“雷锋精神对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引领意义”。他认为学雷锋活动、弘扬雷锋精神都是正面教育,正面教育凸显了中国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引领作用,毛泽东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习近平同志说雷锋是一个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雷锋精神具有劳动楷模的意义、体现劳动精神的内涵、强化劳动价值的认知、推动劳动风尚的营造,弘扬雷锋精神,对新时代加强对青少年的劳动教育具有重要价值引领作用。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薛念文教授发言题目是“新时代雷锋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与实践”。她提出新时代弘扬雷锋精神要抓住雷锋精神的核心内核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并将它作为用现在学生普遍能够接受的方式和方法,对内容进行提炼和归纳,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雷锋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首先从内容上应该坚持培养远大理想信念、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统一,能够鲜明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思政课的政治性和学理性统一,知识性和价值性统一的要求;其次要注重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对主流价值观念的认同;再次,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培养钉子精神,薛念文教授介绍了同济大学学生在科研创新方面发扬钉子精神的先进事迹;最后,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升学生整体理论认知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何孟飞教授作了题为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探索与思考的主题报告,他对红色文化的科学内涵进行了解读,探讨了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必要性,认为红色文化能够传承红色基因发挥育人功能实现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地方红色文化能够彰显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坚定“四个自信”。激发学生崇尚革命先烈和英雄人物、增强责任担当意识。涵养学生改革创新、攻坚克难的进取精神。培养学生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在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探讨中,他提出地方红色文化可以融入思政课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共建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地方红色文化研究,传承红色基因。

下午第二阶段主题发言由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石书臣教授主持。

三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全国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研究会秘书长尹娟副教授以“新品格教育及其对雷锋精神教育的启示”为题作主题发言。她主要从中西道德教育对比视野中探讨了新品格教育这个美国道德重建范式对当前雷锋精神教育的启示。在分析新品格教育的内涵与特征后,她认为当代要加强雷锋精神核心价值观培育,抵制和克服雷锋精神教育历史虚无主义;维护雷锋精神教育合法性地位,削减道德相对主义;构建“知情意行”的道德教育模式,激发道德实践主体性。

上海建桥学院新时代雷锋精神研究中心主任李玢教授对雷锋精神新时代价值的伦理进行了解读。她认为半个世纪之前学雷锋主要体现的是革命性,当前我们更要注重从雷锋精神的道德性中对其进行分析与研究,雷锋精神的实质和核心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了个体道德价值,同时也拓展了社会道德的价值视域,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新时代民族精神,并展示着巨大的利他精神、奉献精神,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精神引领作用。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茌良计教授以“新时代大学生雷锋精神培育与践行路径研究”为题作了发言,他认为,当前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因此,高校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注重提炼雷锋精神的内涵,打造有效教育学习的平台,各部门资源共享,合力育人,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中有效融入雷锋精神。

上海城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徐文越教授的发言题目为“榜样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探析”。他认为榜样是思政课教育重要的资源,而雷锋精本身具有时空的超越性,其精神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能够不断挖掘和和拓展,思政课在改革创新上要结合学校自身实突出有特色和针对性,内容上精准对接学生需求,形式上不断与时俱进,发挥好雷锋精神精神正面价值引领作用。

广东白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郭华鸿教授以“着力‘四个深度融合’发挥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为题介绍了广东白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建思政互融互促改革工作。第一是融合党的政治学习和教师业务提升,打造立德树人的关键队伍;第二,进行了支部平台与教学平台的结合;第三,进行了支部主题活动和思政主题活动结合;第四,党建和学生科研的结合,提升教学实效;最后,深度融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发挥支部优势,助力其他课程和思政课同向而行。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学生思政课教学满意度和获得感相对以前有了较大提升,思政团队成员素质提升,思政课建设也取得了系列成果。

最后,上海建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宋艳华作总结发言。她说,一直以来,建桥学院紧紧围绕弘扬雷锋精神这一校园文化特色进行研究与思考,希望将新时代雷锋精神研究中心办成全国知名的雷锋精神研究高地。她代表学校对各位莅临会议的专家表示了诚挚的感谢!在发言中她讲到,今天各位专家的发言立意非常高,分析非常透彻,无论是来自哪一类型高校的专家,都在做一个共同的工作,那就是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大家在会上畅所欲言,毫无保留地分享了他们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领域的所思所想,全力支持我们的工作,本次会议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