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与电子实践教育中心
通信原理
发布时间: 2016-07-03     发布人: 徐贤     访问次数: 458

通信原理

Communication Principles

课程编号:

109128

分:

3

开课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课内学时:

48

课程类别:

专业课

课程性质:

必修课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电子信息类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目的:是使本专业学生能基本掌握较广泛的现代通信理论和基本技术。课程的任务是以现代通信系统为背景、以通信系统的模型为主线,讲述现代通信的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和通信系统性能的分析方法,使学生了解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特别是数字通信的基本原理和系统基本的分析、设计方法,以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对通信人才的需求。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课程以现代通信系统和代表发展趋势的通信新技术为背景,以信息传输系统模型为主线,讲述通信的基本原理,包括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并以数字通信系统为主。介绍调制、编码、信号设计、噪声分析等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通信原理涉及理论广泛,要求学生掌握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了解通信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一)课程教学内容及知识模块顺序

1.知识单元一: 绪论

1)知识点一:通信系统的组成、系统模型及分类

2)知识点二:信号、消息、信息的基本概念

3)知识点三:信道容量公式及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有效性和可靠性)

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通信系统模型中各组成部分的功能;掌握信息量、信道容量和系统的有效性、可靠性的概念及传输速率计算方法;了解通信技术的发展状况。

2.知识单元二: 随机信号和噪声分析

1)知识点一:随机过程的概念及其统计描述

2)知识点二:通信系统中常见的噪声及概率分布

教学基本要求:

一般了解随机过程的概念及其统计描述;了解白噪声的概念及通信系统中常见的噪声及概率分布

3.知识单元三: 模拟调制

1)知识点一:线性调制(AMDSBSSBVSB

2)知识点二:频分复用

3)知识点三:非线性调制(FMPM

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线性调制、相干解调、非相干解调的概念;理解角度调制、频偏、调制指数、加重、去加重的概念;频分复用概念;了解各类调制的应用。掌握频谱分析方法在模拟调制中的实际应用思路;了解调频系统与调幅系统的比较结果。

4.知识单元四: 信源编码

1)知识点一:抽样定理

2)知识点二:模拟信号脉冲编码调制(PCM

3)知识点三:PCM通信系统组成及时分复用

4)知识点四:增量编码调制(△M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抽样定理;掌握PCM编码原理(A13折线非线性量化编码)及计算方法;掌握增量编码调制(DM)的原理;理解时分复用及复用信号带宽计算方法。

5.知识单元五: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1)知识点一:基带传输系统的组成

2)知识点二:数字基带信号传输码型

3)知识点三:无码间串扰系统条件及眼图

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基带传输系统特性;理解主要传输码型差分码、AMIHDB3的编码规则及特点;掌握无码间串扰系统的条件及分析方法;理解眼图的含义及作用。

6.知识单元六:数字调制系统

1)知识点一:幅度键控(ASK)系统

2)知识点二:移频键控系统(FSK

3)知识点三:移相键控系统(PSK/DPSK

4)知识点四:改进型数字调制系统

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数字载波键控概念;掌握ASKFSKPSK调制、解调原理及频谱结构;理解数字系统抗噪性能分析方法;了解改进型数字调制系统。

7.知识单元七:差错控制编码

1)知识点一:差错控制编码基本原理

2)知识点二:常用差错控制方法

3)知识点三:常用差错控制编码

4)知识点四:线性分组码原理、汉明码

5)知识点五:m序列的产生、性质及应用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差错控制编码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线性分组码、汉明码编码原理及编码方法,监督矩阵及生成矩阵的计算方法;理解最小码距概念及其与纠、检错能力的关系。掌握m序列的产生过程;了解m序列的特点及应用情况。

8.知识单元八:同步技术

1)知识点一:载波同步PLL技术

2)知识点二:位同步

3)知识点三:群同步、巴克码序列

4)知识点四:网同步

教学基本要求:

四种同步方式的基本了解。理解巴克码的特点,掌握巴克码生成及了解应用情况。

(二)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通信系统的组成和性能指标;各种模拟调制方式的时域特性、频域特性、调制和解调原理;抽样定理、均匀量化与非均匀量化;PCM编码原理、增量调制原理;三种基本的数字调制方式、二进制数字调制的误比特率、多进制数字调制及其误符号率、先进的数字调制技术;载波同步、位同步、群同步、网同步;频分复用原理、时分复用原理、码分复用原理、伪随机码;差错控制编码的基本概念、检错和纠错的基本原理、线性分组码的特点、线性分组码的生成方法。

难点:信息量、通信系统模型、高斯白噪声;各种模拟调制方式的频谱特性、信噪比;数字信号的调制和解调原理、二进制数字调制的误比特率、数字调制信号的功率谱;载波同步方法、位同步方式;码分复用、正交码、m序列;编码的纠检错能力、线性分组码的编译码过程。

解决办法:

1、充分利用教材,采取课堂讲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讲授突出重点。

2、补充教学内容,把相关内容整合,介绍一些实际的应用加强理解。

三、实验实践环节及基本要求

1.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在本课程中的作用及要求

实验以通信系统原理为理论基础,以通信系统的调制方法、编码方法和信号的传输、接收为重点,主要包括模拟调制系统、数字调制系统、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差错控制编码等基本原理。目的是让学生掌握通信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把握通信信号设计的发展脉络和指导思想,掌握基本的分析方法和手段,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 实验项目(具体要求见实验指导书)

    1)、脉冲幅度(PAM)和抽样定理实验;2学时)

    2)、数字调制实验;2学时)

    3)、眼图及同步技术实验;2学时)

    4)、信号源及码型变换实验;2学时)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的先修课主要有: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其后续课程主要有:移动通信、数字信号处理、卫星通信及相关实践环节等。

    五、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使学生掌握现代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基本性能指标和基本分析方法。本课程着重于培养学生把握通信信号设计的发展脉络和指导思想,让学生学习与了解更多的现代通信技术和理论。培养学生掌握通信原理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和工程实践的能力,在给学生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毕业后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课程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总学时64,其中讲课56学时,实验8学时。课程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见课程学时分配表。


讲课

习题课

实验

合计

绪论

3



3

通信系统常见概率分布

2



2

模拟调制

8

1


9

模拟信号数字化及信源编码

4

1

2

7

数字基带传输

5

1

2

8

数字调制及新技术

6


2

8

同步技术

2


2

4

信道编码

6

1


7

合计

36

4

8

48


七、主要教学方法

1、每节课有重点, 启发式教学。

2、板书和多媒体有机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3理论讲解与实验相结合。课后布置作业,包括预习内容。

八、建议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目

1.教材

宋祖顺等,现代通信原理(3),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1

2.主要参考书

 [1] 张辉主编,《现代通信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2] 曹志刚等,现代通信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年。

[3] 樊昌信等《通信原理》,第五版,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年。

 [4] John. G. ProakisDigital Communications

  

九 、课程考核

本课程采用半开卷考试方式,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平时成绩占总评的40%,实验成绩占总评的10%,期末成绩占总评的50%。平时成绩从作业、上课提问回答、出勤率等几方面进行考核。

  

执笔人:杨亦文审核人:赵航教学院长:王芳

  

编写完成时间:

20161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