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与电子实践教育中心
移动通信工程基础(红松基地)
发布时间: 2016-07-03     发布人: 徐贤     访问次数: 86

《移动通信工程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09285数:2.5

课程类别:专业课课程性质:必修

总学时数:64课时实验学时:64

授课学期:第七学期独立设课:是

  

  

一、实验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目的:无线和移动通信是目前主流通信技术之一,已和网络融合形式移动互联网技术等前言交叉学科。本课程介绍介绍移动无线电发,收信机和天线装置的设计和研制涉及到的基本原理。可使学生了解移动通信工程中的新概念,新应用。

任务:

1.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移动通信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2.课前做好预习,在实验前掌握实验内容及原理。

  

二、实验内容与要求

序号

实验项目

学时

实验内容及要求

每组人数

实验类型

备注

1

移动无线电信号环境

8

内容:1.传播路径损耗;2.由于散射因素引起的多径衰落;3.时延扩散;4.相关带宽

要求:了解传播路径损耗,时延扩散以及相关带宽

1

验证

  

  

2

统计通信理论

6

内容:1.遍历过程,累积概率分布;2.常用概率密度函数;3.电平交叉率衰落持续期;4.脉冲响应测量;5.均衡器

1

验证

  

  

3

平坦地面上的路径损耗

8

内容:1.模型分析法预测路径损耗;2.传播损耗;3.双波模型-解释移动无线链路的损耗和天线高度的作用;4.计算评价信号强度(本地均值)的规则;5.预测传播路径损耗的预测模型。

1

验证

  

  

4

系统RF设计对传播的影响

6

内容:1.天线设计,方向性,方向图波动的影响;2.高增益天线的影响;3.移动无线电环境中电场和磁场的独立性;4.无线电波极化的影响。


1

验证

  

  

5

接受信号的包络特性,相位特性

8

内容:1.短时限衰落的模型分析;2.计算衰落平均持续时间;3.基于时间(时空/频率时间)分隔的移动接收信号的包络相关性;4.基于频率分隔的基站接收信号的包络相关性;5.相位相关特性;6.随机FM的特性;7.模拟模型。

1

验证

  

  

6

分集合并技术

8

内容:1.宏观分集-应用在不同址天线上;2.微观观分集-应用在同址天线上;3./频率/时间分集;4.前馈/反馈合并技术;5.多支路天线阵的合并技术。

1

验证

  

  

7

信号处理及信号差错分析

6

内容:1.信号处理;2.信号差错分析,系统性能,差错控制编码;3

  

1

验证

  

  

8

多址方案

  

8

内容:1.噪声/干扰受限环境;2.虚拟信道的多址方案;3.SDMA系统中同信道干扰的性质;4.外来干扰容限的要求。

1

验证

  

  

9

机动

6


  


  


  

  

  

三、考核及实验报告

考核:

总成绩为100分,根据平时各项实验操作能力、理论结合实际能力、实验报告成绩综合评定总成绩。

(以打分表形式体现学生的成绩)。

四、主要仪器设备

硬件:PC

软件:CXT,CDS,PRO

  

五、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

南京红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内部资料)。

主要参考书

[1]4G移动通信技术权威指南》Erik Dahlman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2]LTE协议栈与信令分析陈宇恒,肖竹,王洪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3]LTE移动通信技术范波勇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

  

六、说明

分集合并技术8学时可以作为考核用。

执笔人:赵航审核人:梁军分管院系领导:王芳

编写完成时间:

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