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与电子实践教育中心
传感器原理及其应用
发布时间: 2016-07-01     发布人: 徐贤     访问次数: 854


传感器原理及其应用

Sensor Principle &Application

课程编号:

109179

课内学分:

2

开课单位: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总学时:

32

课程类别:

专业课

课程性质:

限选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课程性质:  

 《传感器原理及其应用》介绍如何运用传感器获取各种类信息,并将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电子信息类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主要服务于电子信息、信息采集、自动化、测控、微电子技术等专业。对于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生教授传感器原理的基本理论、概念、系统结构、计算方法;使学生掌握各种传感器的广泛应用技术,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教学内容。

 目的:  

 该课程对传感器的地位、作用、组成、分类,静/动态特性,参数,指标,标定进行全面讲解。对电阻、电容、电感、压电、霍尔、光电、温度等主要传感器的原理及应用进行系统讲授。使学生理解各种敏感材料的基本特性及在传感器中的应用,熟悉各种传感器的基本结构、特性,各种类型传感器的基本原理与应用情况。对培养应用型工科人材知识结构,研发思维,认识理解,严谨学习态度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增强实践动手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国家所需人材的打造,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和进步,为培养和造就更具创新、竞争意识和能力的学生做出努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本课程首先介绍传感器的一般性原理,组成结构,特性指标,参数物理意义,分析方法,数学表达方式,并对测量技术进行简要介绍。然后根据电阻式、电容式、电感式、压电式、压阻式、热电式、光电式、磁电式等传感器件的基本结构、原理及应用实例分别进行详细讲述。联系当前有代表性、新颖的应用实例贯穿讲解,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掌握吸收。通过平时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和必要的指导与说明。

 课程教学内容要求不低于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教学基本要求》。

 根据课程内容特点、人才培养目标,充分采用目前教学条件和手段,积极研究、制定课程教学内容实施的计划和安排。依次列出以下各知识单元及所包含的知识点。

(一)课程教学内容及知识模块顺序

1.知识单元一:传感器概述(2

 (1)知识点一:传感器地位与作用

 (2)知识点二:传感器的定义/分类/结构

 (3)知识点三:传感器的组成/发展趋势/选用原则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传感器的定义、功能、组成及分类方法及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传感技术的地位及发展方向

2.知识单元二: 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2

 (1)知识点一:测量的概念/方法/误差与不确定度

 (2)知识点二:测量的溯源性与量值传递

 (3)知识点三:测量系统/计算/表示方法

 教学基本要求:熟悉测量的基本知识,量值的计算表示形式,(SI)国际单位制标准的意义及定义,测量的溯源性原理,测量和计量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3.知识单元三:传感器的一般特性3

 (1)知识点一: 传感器特性一般表述方式

 (2)知识点二:传感器的静态特性/技术参数及意义

 (3)知识点三:传感器的动态特性/响应参数及意义

 (4)知识点四:传感器的标定及方法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造成传感器静/动态特性的性质,静/动态特性参数的物理意义,传感器系统结构模型,传递函数及变換。了解传感器的静/动态特性标定的原理及方法。

4.知识单元四:电阻式传感器原理及其应用3

 (1)知识点一:电阻式传感器有关材料(弹性/压阻)等特性

 (2)知识点二:应变片式传感器原理/结构/分类

 (3)知识点三:压阻式传感器原理/结构/分类

 (4)知识点四:电阻式传感器的测量/温漂/时漂/校准补偿电路原理

 (5)知识点五:电阻式传感器的(力/位移/加速度/液面)应用电路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电阻式传感器的基本原理/计算方法。理解弹性圆柱、悬臂梁、平膜片等敏感结构的特性参数。熟悉地运用电阻式传感器于有关测量对象。

5. 知识单元五: 电容式传感器原理及其应用3

 (1)知识点一:电容式传感器分类及工作原理

 (2)知识点二:电容式传感器测量电路

 (3)知识点三:电容式传感器优缺点/设计改善措施

 (4)知识点四:电容式传感器应用(压力/加速度/位移/测厚)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变面积/变间隙/变介电常数)电容式传感器的基本原理/计算方法。熟悉运用测量应用电路。了解特性补偿的意义和方法。

6. 知识单元六: 电感式传感器原理及其应用3

 (1)知识点一:自感式传感器结构/特点/原理

 (2)知识点二:互感式传感器结构/特点/原理

 (3)知识点三:电涡流传感器结构/特点/原理

 (4)知识点四:电感式传感器(差动/调幅/调频/调相)测量电路

 (5)知识点五:电感式传感器(间隙/气压/行程/涡流探测) 应用电路及要求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自感式/互感式/电涡流)电感式传感器的基本原理/计算方法。理解电感式传感器的差分结构和应用特点。熟悉地运用测量应用电路。了解特性参数补偿的意义和方法。

7.知识单元七:压电式传感器原理及其应用3

 (1)知识点一:压电材料特性/压电效应/压电等效电路        

 (2)知识点二:压电(石英晶体/陶瓷)晶体结构/优缺点

 (3)知识点三:压电式传感器工作原理/ (/加速度/点火)测量应用电路/新材料研发、应用、展望。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晶体/陶瓷)压电式传感器的基本原理/计算方法。理解压电式传感器的种类/特性差异,压电陶瓷极化处理,组成结构和应用特点。熟悉地运用测量应用电路。

8.知识单元八:霍尔传感器原理及其应用3

 (1)知识点一:霍尓效应及半导体材料霍尔器件工作原理         

 (2)知识点二:半导体霍尔传感器特性/结构/使用要求/误差分析

 (3)知识点三:半导体霍尔传感器特性参数/不等位电势/不等位电阻的补偿

 (4)知识点四:测量电路及特点/要求/(接近开关/压力/转速/磁场)应用电路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霍尓效应。掌握半导体霍尓传感器的基本原理/计算方法/产生误差原因/补偿要求。理解半导体霍尓传感器的动态参数特点,组成结构和应用特点。熟悉地运用测量应用电路。

9.知识单元九:光电式传感器原理及其应用3

 (1)知识点一:光电效应及光电器件种类/光敏特性/工作原理         

 (2)知识点二:光电管/光敏电阻/半导体光敏器件/光纤传感器/光电池的特性/原理/结构/使用要求/误差影响

 (3)知识点三:光电式传感器的(照度/光调制/光电子/光纤传输)应用电路

 (4)知识点四:(CCD/CMOS)固体图像传感器的实现/原理/特点/应用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光电效应。掌握半导体光电传感器的种类/特点/基本原理/计算方法。理解光电传感器的光谱/频率/伏安/温度特性,各种光电传感应用场合及要求。熟悉地运用测量应用电路,熟悉图像传感器/光纤传感器的结构/原理及一般运用。

10.知识单元十:温度传感器原理及其应用3

 (1)知识点一:温度传感器的种类/温度特性/工作原理        

 (2)知识点二:热敏电阻正/负温度特性/参数/优点/测温范围

 (3)知识点三:热电偶温度传感器测温原理及应用要求

 (4)知识点四:各个位区测温传感器选用/使用注意事项/补偿要求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温度传感器的种类/特点/基本原理/计算方法,温敏电阻的测温/正负温度特性。理解温差电势的机理及测温应用与注意事项。熟悉各种温度传感器应用场合及使用要求,光伏电池的特性和参数指标。

11.知识单元十一: MEMS传感器/其它传感器介绍2

 (1)知识点一:MEMS技术简介/在传感感器领域的应用/MEMS传感器的特点

 (2)知识点二:(化学/生物/气体/生命指标等)其它传感器的发展应用现状/概况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传感器发展动向,传感器发展趋势,传感器发展途径,传感器发展运用。熟悉MEMS技术在传感器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二)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课程重点

  1. 传感器的作用、定义、组成、分类、结构,传感器研发途径,传感技术的发展趋势。

  2. 测量的概念,方法,数值表示及要求。计量的概念,方法,量值表示及要求。SI体系介绍。

  3. 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静/动态特性概念理解,技术指标及意义,传感器模型描述、分析、计算的一般方法,动静态标定。

  4. 课程包含的各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测量电路,实际应用及要求。

  5. MEMS及其他传感器概述。

课程难点

  1. 传感器明确的分类方法。

  2. 多阶传感器的组成结构、形式及原理分析,频率特性的掌握。

  3. 传感器的动态特性分析,参数意义,数学表达式及有关变换。

  4. 传感器无失真测试条件的说明。

  5. 某些传感器输出信号与测量电路图的理解领会。

  6. 传感器的非线性补偿。

  7. 无实验验证和演示课时,增加课程教学及学生理解难度。

解决方法

  1. 教师很好理解掌握教学内容,认真备课。讲授时讲清概念、原理、方法、计算。熟练地分析、解释应用举例的功能、作用、特点及用途实现。使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更好结合,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加深理解掌握。

  2. 应用多媒体辅助,为教学内容的直观展示、表达、节省时间起到良好效果。

  3. 必要的课堂提问,做题,交流互动,促进学生学习理解,有助于教师掌握学生学习动态。

  4. 优选例题系统示范讲解,有助于学生形成解决技术课题的正确思路,分析问题需考虑的因素,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表达过程的严谨和规范。

  5. 通过学生作业状况反馈、订正讲解答疑,了解学生课程理解掌握状况,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能力水平,养成良好的书写规则和习惯。

  6. 适当提一点有代表性、深层次的思考题,让有兴趣、想钻研的学生激发学习热情,学深学透,有创意、创新。

三、实验实践环节及基本要求

 尽可能开展多形式、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教学活动。在生产实习、实践教学、单开专业实验课中应注重结合这方面内容讲解,加深学生更好全面理解和掌握。

 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会提出一些有助于加深课程理解的课题,要求同学思考,自行解决完成。无课时安排实验实践教学。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适合安排在大三上/下学期进行授课。

 先修:大学物理、电子技术基础、模/数电路、微机原理与应用。

 本课程为专业选修课,内容相对独立,与其他同期和后期课程相关不大。

五、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电子信息学科学生掌握《传感器原理及其应用》这门重要专业知识,对于充实电子信息培养方向的学生知识结构有着重要意义和影响。传感器是获取客观世界各种信息的极其重要手段,电学传感器是使用最为广泛,成熟,重要的一大类,在国民经济,科学发展,国防建设,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课程知识有助于与其他相关课程内容结合,拓展和优化学生知识面,提高知识水平和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能力,对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有着十分积极作用。

六、课程学时分配

学时32,其中讲31学时,上机0学时实验0学时(在学院专门开设的《微电子技术测量原理及实验》中,包含本课程部分实验内容;在大四生产实习实践教学中,包含本课程部分实践内容)。 习题及讨论1学时。课程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见课程学时分配表

课程学时分配表

 教学环节

 时数

课程内容

讲课

上机

实验

习题及讨论

 小计

传感器概述:

传感器地位与作用/组成和分类/发展趋势/选用原则

2

0

0

0

2

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

测量的概念/方法/误差与不确定度/溯源性/系统/表示方法

2

0

0

0

2

传感器的一般特性:

特性概述/静态特性及主要参数/动态特性响应参数/动静态标定

3

0

0

0

3

电阻式传感器:

应变片式传感器原理/结构/分类

压阻式传感器原理/结构/分类

应用及测量补偿电路:

测量电桥电路原理/应用

温漂/时漂/校准等电路原理/应用

4

0

0

0

4

电容式传感器:

分类及工作原理,测量电路

优缺点/设计改善措施

应用(压力/加速度/位移/测厚)

3

0

0

0

3

电感式传感器:

自感/互感式/电涡流结构/特点/原理

测量电路(差动/调幅/调频调相)

应用(间隙/气压/行程/涡流探测),应用要求

3

0

0

0

4

压电式传感器:

压电效应/材料/常用结构

等效电路/测量电路

应用(/加速度/点火),新材料应用

3

0

0

0

3

霍尔传感器:

结构/特点/原理/误差分析

特性参数,不等位电势/电阻的补偿

测量电路及特点/要求,应用电路(接近开关/压力/转速/磁场)

3

0

0

0

3

光电式传感器:

光电效应/光电器件分类/光敏特性,半导体/光电池特性

应用电路(照度/监测)

图像传感器(CCD/CMOS)/光纤传感器原理/特点,应用

3

0

0

0

3

温度传感器:

类型/特点/工作原理/发展

测量及补偿电路

热电偶测温原理及应用要求

热敏电阻正/负温度特性,参数/优点,测温应用及范围

3

0

0

0

3

MEMS传感器/其它传感器介绍

复习/答疑

1

0

0

1

2

总            计


31



1

32

七、主要教学方法

 根据我院学生培养方案和要求,选择较新、系统、适合应用型本课生人材教学教材。釆用多媒体形式辅助教学。课堂讲课,间以课堂提问、即时做题。课后作业及适量思考题。

八、建议教材和主要教学参考书目

1.教材

  [1]《传感器原理及其应用》,李艳红李海华,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8

  (面向十二五高等教育课程改革项目研究成果)

2.主要参考书

    [1]《传感器原理与应用(2)》,孟立凡,蓝金辉,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8

[2]《传感器与检测技术(2)》,徐科军,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2

[3]《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彭杰纲,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4

[4]《传感器原理与应用技术》,童敏明 唐守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4

[5]《传感器原理与应用技术》,刘爱华,满宝元,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10

九 、课程考核

 以下两部分评定学生成绩:课堂问答/完成作业数量/作业质量/考勤/做题+闭卷考试成绩,各占比例30%+70%

十、说明

 根据授课学生专业不同,课堂讲述内容及重点可略有调整。

 执笔人:樊路嘉                  审核人:赵航           分管院系领导:  王芳

编写完成时间:

2015-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