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党委宣传部长王勇老师的新书《荞麦》出版

发布日期:2014-05-20浏览次数:532

 

海马(王勇老师)作品《荞麦》

  

书中《大先生》插图                              书中《荞麦》插图

   

书中《剃头匠》插图               书中《土地工》插图
(插图 李伟)
    近日,我校党委宣传部长王勇老师的新书《荞麦》(笔名海马)由天津社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作者近年来公开出版、发行的第6部作品。
    2013年初,天津社科出版社即着力策划并推出“图文版·雅舍文丛”心灵类美文随笔系列,这也是该社近年来推出的精品书系之一。王勇老师的《荞麦》是该出版系列的首本图书,同时或即将推出的还有女诗人琳子的《草手镯》、诗人伊沙等的《我们家》、画家李伟的《你是叫皮皮吗》、作家裴亚莉的《只有松鼠了解我的心》等。《荞麦》一书由“2013年中国最美的书”获得者王伟毅先生担纲设计,并由知名插图画家李伟先生精心绘制了插图。
    在该书的内容提要里,出版者如此描述这本图书:“这是一本怀旧主题的心灵美文。描写了南国故乡的淳朴风情与人物,以及那些伴随而来的成长记忆:乡村学校、粮票、哑巴货郎、盖草房师傅、存折藏在破鞋里的单身汉、小学的绯闻女同学、回忆私塾旧事的老男人、上课讲孙悟空的校长、累死也不嫁干部儿子的上海知青姐姐、返城、土地工、高考、反映了近四十年来乡村生活在作家心底所留下的印迹。”而在该书的封面上,则印下如下文字:“岁月静好,愿少时的欢乐常伴,忧伤不再……汪曾祺、曹文轩、刘亮程之后的精致散文”。
    作为一名学术研究者,王勇老师一直坚持文学创作,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江苏省鲁迅研究会理事。近年来,他一共发表各类作品200多万字,出版了学术专著、文学评论、诗歌、散文、新闻等作品共6部。
    著名文学理论家、原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三江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包忠文先生曾反复鼓励中文专业的教师要走上“三坛”,即走上“讲坛”(讲课)、走上“学坛”(学术研究)、走上“文坛”(文学创作)。这不仅是学术前辈对晚辈的期待和鼓励,也是极具识见之语。这说明,包忠文先生通过自身多年的教学和学术实践,充分认识到“三坛”之间相互促进和提升的辩证关系。事实上,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胡适、鲁迅、周作人、朱自清、闻一多、叶圣陶、俞平伯、李广田、梁实秋、沈从文、钱钟书、王力等大家们均是这样的“三栖”典范。而1949年以来,由于高校的学科分类和行政化管理过于细密和琐屑,人文学科的学者和作家逐步走向身份上的分离,这对文学的创作和人文学科的研究均极为不利。
    近年来,这种现状有所缓和和改变。一批著名作家和诗人进入高校授课并从事文学研究,如诗人北岛(香港中文大学)、小说家王安忆(复旦大学)、小说家马原(上海大学)、诗人于坚(云南师范大学)、小说家毕飞宇(南京大学)等,均是对此种现象的重要校正。而身居象牙塔之中的高校学者们,也有一批人在学术研究之余,开始兼营文学创作,并写出了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作品,如著名学者余秋雨、南帆等。而评论界所热衷的所谓“学者散文”,在近年来也开始出现复兴的某种趋向。这是中国高校在人文学科方面进行变革或发生改变的良好开端
(通讯 江宣)
 
附录:图文版 雅舍文丛
 
《荞麦》   海马 著
 
汪曾祺、曹文轩和刘亮程之后
精致散文的新亮色
 
《草手镯》 琳子 著
 
过去,读冰心的《小橘灯》
今天,读琳子的《草手镯》
 
《我们 伊沙、吴雨伦、老G 著译
 
全国中学生散文写作大赛一等奖获得者
和诗人父亲、翻译家母亲的作品合集
 
一个不同于傅雷、郎朗的艺术之家
 
《你是叫皮皮吗》 李伟 著
 
一位父亲诗笔记录下的女儿成长
我们可以回到童年,和孩子一起长大
 
《只有松鼠了解我的心》 裴亚莉 著
 
教授兼诗人妈妈、小荷初露的儿子在纽约的生活
在龙应台与安德烈之外,体验别样的母子情怀与异域感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