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感悟苏东坡”——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高峰教授来我校举办学术讲座

发稿时间:2020-12-14 来源:教务处 作者: 摄影: 浏览次数:1521

 20201210号下午,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词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省中华诗学研究会副会长高峰教授来到我校,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场以“感悟苏东坡”为主题的精彩讲座。

“感悟苏东坡”讲座现场


   首先,高教授以东坡先生一首自嘲式的《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以此展开其命运坎坷的一生。他指出,苏东坡是一位性格豪爽开放,毫无城府的文人,和友人的来信往往是知无不言,这便成为小人弹劾他的一个把柄。后来成为他侍妾的王朝云曾说他是有一肚子的不合时宜。兴许应了这句话,在当时宋神宗当政期间,苏东坡处于新党和旧党之中,皆受两党排挤。在轰动一时,牵扯到七十多人的乌台诗案后,苏东坡锒铛入狱,在宋神宗一再试探下,虽说保住了一条小命,却也被贬到了偏远的黄州。

      

高峰教授

接着,高教授谈到了苏东坡苦中作乐的精神。一个人遭受如此大的打击,朋友的背弃,仕途的坎坷,命运的折腾,似乎应当颓废不少,可苏东坡偏偏不,初到黄州便写:“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自然接受了这个贬谪,还向当时的知府要来了居住地东坡上边的一块地,养花种菜,颇有一番乐趣,还时不时抓住过路的农民要他们给自个讲些奇闻异事,俗话说的鬼故事,想把自己对生活的乐趣感染给别人。在当地发明东坡肉,经常自己炖好了肉分给周边邻居,用高雅的颂写出了贴近生活的猪肉颂。高教授称苏轼诗词中的饮食文化实则是他一种苦中作乐的精神。这一点在他再次被贬到更偏远的惠州时更有体现,当时的羊肉受皇家士族喜爱,价格昂贵,落魄的苏轼买不起羊肉只好买来羊脊骨,炖汤吸髓,甚至写信对自己的弟弟子由津津乐道:“意甚喜之,如食蟹螯。率数日辄一食,甚觉有补。”更有后来成为岭南特色招牌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在坎坷的境遇中依旧能吃、爱吃的这种豁达心态实在人令人佩服。

随后,高教授又向学生们解释道,苏东坡的人格魅力远不仅于此,他更是一位心系人民的慈善家,奉献者。在黄州时期,他召集一帮朋友成立育儿会,尽管自己生活穷困,依旧每年捐出四千钱作为基金收养被遗弃的孤儿;在儋州——也就是如今的海南,他将中原的播种文化悉数教给海南的人民,帮助他们填饱肚子;担任杭州知州时,他怜悯百姓穷苦,几次上书请求朝廷拨粮,更拿出自己在黄州再三求得的秘方分给患病的百姓,带头捐款修筑堤坝,便利百姓。

   苏轼的一生广交好友,为人坦荡,才华洋溢,深受人们追崇。据赵令畤《候鲭录》记载,曾有一七十老妇对苏东坡说:“内翰昔日富贵,一场春梦。”说来有理,苏轼一生得意时极少,失意时多,但他仍享受生活,与好友同登金山,歌曰水调歌头,而后翩然起舞,颇有神仙之姿。高教授特向我们分享了《定风波》下片作为结束语:“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以此来体会苏轼这种带着平常心,随遇而安的胸怀。

最后是同学提问互动环节,高教授为同学们解释了各个词人、诗人的不同,为同学解答李白与苏轼之间的诗词联系,指出苏东坡的词虽受音律不齐之诟病,但他所有的却是一种自然格律之美,人们推崇苏轼不仅是因为他盛世的才华,还有他那于困苦中风花雪月的浪漫,坎坷中安然自得的胸襟。

在讲座结尾,讲座主持人、文新学院副院长詹悦兰老师总结道,苏东坡作为一位平凡的丈夫、父亲、酒徒,具有美好的人性和可爱的特质,就像自己所做禅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去走近他,就仿佛发现一座宝藏,走近他,就仿佛走近一座迷宫,到处是他的诗文,他的言笑,他的传奇,他的精神,他心怀虚谷的身影镶在蓝天之上,熠熠生辉。

高教授的讲座除了介绍苏东坡诗文的瑰丽,还有各个美好有趣的特质介绍,让同学们更深层次地了解、走进苏东坡,不仅学习到他的情怀心境,更真正体会到他“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超然洒脱,激励大家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坎坷,打开另一扇窗户的玫瑰。

 

 

(通讯:许丹妮   摄影:沈屹松)



关闭

搜索
您想要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