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丨三江通识大讲堂第113讲顺利举办——江苏省社科院王健教授作“中国铁路与中国现代化”的通识讲座

发布者:王蔷馨发布时间:2023-05-30浏览次数:15


三江通识大讲堂开办至今,始终秉承传播知识、开放包容的宗旨,汇集各领域名师大家,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又一场饕餮盛宴。2023年,我们为大家邀请到关于人文社科、自然理工和艺术审美的一位又一位国内知名教授、学者来到我校,希望我们的学生们能够通过与专家的现场交流,能够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养成全面分析的判断力,能够立足时代,能够把握未来!

529日下午,我校邀请江苏省社科院王健教授作“中国铁路与中国现代化”的通识讲座,教务处处长刘正涛教授主持。刘处介绍,王教授是江苏省社科院二级研究员,省重点高端智库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研究员。“美丽江苏”建设咨询专家。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江苏历史文化研究,主要著作有《尚书译注》、《西周政治地;理结构研究》、《江苏通史先秦卷》、《战国统一进程考论》、《江苏大运河的前世今生》等论著,成果曾获得过省一二三等奖。近年来主要从事大运河文化、中国交通史、丝绸之路研究,发表相关论文数十篇,成果为新华文摘封面转载,为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本次讲座采取线下的方式进行,王教授围绕“中国经济文化重心的时空转换”、“古代传统交通方式和交通工具”、“近代世界工业革命与交通变革”、“中国近代铁路史与文化研究状况”、“中国近代铁路艰难曲折发展历程”、“中国·江苏铁路与中国·江苏现代化”六大方面展开,精彩纷呈,让我们跟随王教授的脚步,一起探寻从古代交通到现代交通、中国铁路与中国现代化的沧海桑田。

一、中国经济文化重心的时空转换

王教授引用王士性的《广游记·地脉》中山脉划分的“三龙”地理区域,张相文的秦岭淮河南北分界线,胡焕庸的“黑河——腾冲一线”,透射和论证了经济文化重心区域空间转换。同时,经济文化重心还经历了“大江大河时代、黄河时代、运河时代、江海时代、沿海时代、海洋时代”的时间变迁。

二、古代传统交通方式和交通工具

王教授介绍,传统时代的交通方式以“人力畜力拖拉车辆、水上船舶”为主,工业革命后,蒸汽机的发明,逐渐出现了轮船、轨道交通中的铁路机车、汽车公路、飞机航空、管道地铁、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交通工具。随着科技的发展,直至今日,共发展出公路、水路、铁路、航空、管道五种交通运输形态。

三、近代世界工业革命与交通变革

 “交通为实业之母,铁道又为交通之母”,工业革命离不开交通的变革。交通先行,以蒸汽机为动力的铁路是工业革命时期最重要的发明之一,是现代化的重要推进器,彻底改变了人类传统社会的面貌。“铁路强则国家强”、“火车头”,“要想富,先修路”,“铁饭碗”,“铁老大”……铁路被马克思称为“实业之冠”,促成经济起飞的发射台,铁路使交通速度快、费用低廉且舒适高。

四、中国近代铁路史与文化研究状况

中国铁路走过了一条漫长的发展道路。铁路史研究成果虽然丰富,但和主流文化相比边缘化,社会关注度比较低,与其在近代以来对国家发展起的作用不相匹配。具体而言,存在以下问题:1)欧美发明的铁路在我国发展历史较短,列强侵略“舶来品”,半殖民地色彩浓厚,远不如长城、大运河国粹彰显深厚历史文化价值、激发民族自豪感;2)传统与现代交通方式长期多元共存,铁路时代特征不突出;3)同为长距离线性遗产,铁路线路众多而分散,缺乏标志性代表性文化符号;4)国家在铁路文化建设中的推动力不够,社会关注动力不足。

五、中国近代铁路艰难曲折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铁路发展艰难曲折,中国近代铁路发展具有明显的“延续发展、政治军事、高垄断性、依赖欧美、工业影响和战争影响”的特征,共经历了6大发展阶段:1860年代至1894,中国铁路发展的酝酿期,争论、斗争、计划、初步实践1895年至1911年,中国铁路的初步发展期,建设各主要干线1912年至1937年,艰难发展期1937年到1949年,战乱停顿期1949年到改革开放前,曲折发展期1978年至今,不断加速发展期。

与此同时,铁路给近代中国依然具有着重要的影响,带来了政治军事变革,推动了中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铁路对城市形态的发展变迁起了重要作用,极大影响着各种城市的兴衰沉浮;诞生了大量铁路城市,形成了铁路经济带,推动了铁路沿线乃至全国的旅游发展。

六、中国江苏铁路与中国江苏现代化

历经多年发展,江苏建成铁路里程超过4000公里,其中高速铁路2212公里,形成铁路网、高铁网络体系,成为国家级重要干线,这对于现代化发展意义重大。不仅推动了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和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也有助于强化国家的凝聚力,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三江通识大讲堂开办至今,名师荟萃、百家争鸣、涉足广泛、包罗万象;各行专家博古通今、字字珠玑、引人入胜、韵味无穷,这些都将成为我们人生旅程中最宝贵的记忆。

文 周心悦、王林艳 摄影 赵文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