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江苏段五日考察(11.11-11.15)——三江学院中外南海历史舆图研究基地记

发布者:地研院发布时间:2020-11-27浏览次数:473

大运河江苏段五日考察(11.11-11.15)

——三江学院中外南海历史舆图研究基地记

秉承习主席指示,响应江苏省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号召,三江学院中外南海历史舆图研究基地/历史与文化地图研究院发挥自己的科研优势,组成考察团队,2020年11月11日至15日,从北向南沿着江苏省内运河城市进行考察,具体路线为南京—淮安—高邮—扬州—苏州—南京,进行为期五日的江苏省内运河考察。 

大运河流动的文化,祖先的遗产

江苏对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来说举足轻重:全省的世界文化遗产资源占全国1/3以上,南水北调东线工程7年通过运河输水47亿立方米,全年通航里程占全线78%,货运量占全线80%;大运河对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至关重要:江苏段运河沿线常住人口占全省85%,经济总量占全省91%,大运河串联起省内9座国家创新型城市、38个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沿线分布着54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为了贯彻落实总书记指示,江苏确立了“走在全国前列”的目标,用系统性思维引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打造高品位的文化长廊、高颜值的生态长廊、高水平的旅游长廊,亮出令人瞩目的“江苏实践”江苏担当建设大运河先导段、示范段、样板段  

运河江苏段:漫步千年古韵运河畔

——淮安运河段

考察团成员于11日早上8点在学校一号门集合,驱车前往淮安,到淮安后参观中国漕运博物馆。历史上的南粮北调、北盐南运,都途经淮安。自隋代起,朝廷便在淮安设立漕运专署,宋代东南六路的粮食由淮水入汴水而至京师。到了明清时期,朝廷在淮安设立漕运总督公署,以督查、催促漕运事宜,主管南粮北调等漕运工作。漕运总督公署是朝廷的派出机构,总督一般由勋爵大臣担任,权力显赫,不仅管理漕运,而且还兼巡抚,因此也称漕抚。公署机构庞大,文官武校及各种官兵约两万多人,下辖储仓、造船厂等。位于楚州(今淮安区)城市中心的漕运总督公暑是历史上主管全国漕运的机构。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一建筑规模宏伟、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官署逐渐被毁坏,遗址也长年湮没于地下。2002年,在城市的建筑施工中,漕运大堂、二堂及其附属建筑遗迹被相继发现,并出土了大批的建筑石刻。漕运总督部院遗址暴露后,遂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并于2000年10月被江苏省政府公布为第5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漕运博物馆于2008年开工建设,总建筑面积6300平方米,地面主体两层。地面建筑采取我国明清时期建筑风格,总体为“品”字形布局,东侧建筑为临时展厅,西侧为多功能报告厅,中间是门厅及服务空间。地下局部一层,面积5000多平方米,有三个展厅和办公配套用房及文物库房。在这里,集中陈列了古代漕运(运河水上运输)工具及附属遗留物品,漕运总督府内工作与生活用品,曾经担任漕运总督及其他漕运官员(如唐代副宰相刘宴、宋代范仲淹、明代的李三才史可法,清代的施世伦、琦善、段祺瑞等)的信函、书札,墨迹及生活用品,以及历代有关漕粮流通的记录、证券、量具、代用品。

漕运博物馆运用现代技术立体动态展示运河漕运的历史变迁,全面而生动地展示运河水系,同时展出大量的出土文物,让我们全面而深刻地了解了漕运的历史和运河的兴衰,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大运河工程的历史意义。 

——扬州运河段:高邮-邵伯-扬州

参观完漕运博物馆,游览了淮安段的里运河,第二日我们来到高邮,参观高邮湖旁边的大运河明清故道。高邮明清运河故道是世界文化遗产(是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京杭大运河重要组成部分)、高邮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历史上的古邗沟高邮段即高邮里运河的前身。是反映大运河关系的活化石”。置在现运河的西侧,位于高邮船闸界首四里铺之间,1956年大运河拓宽时,在里运河东堤外另开新河,形成“二河三堤”,上世纪80年代为保运堤的安全,基本填平了里运河故道,但河道形状至今仍清晰可见。2006年,高邮明清运河故道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清运河故道(里运河)纵贯高邮南北共43.6公里。从车逻到界首运河沿线几乎所有文化遗产南门大街镇国寺塔平津堰御码头、马棚湾铁牛、耿庙石柱、杨家坞、万家塘、车逻坝、界首大码头都在其中。我们重点考察了高邮运河故道邵伯古镇,包括邵伯古堤和邵伯船闸,为高邮湖边运河故道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而陶醉。

   

下午考察团到达扬州市,扬州作为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大都市,其历史地位的起伏和大运河的兴衰息息相关。古运河扬州段是整个运河中最古老的一段。现在扬州境内的运河与2000多年前的古邗沟路线大部分吻合,与隋炀帝开凿的运河则完全契合,从瓜洲至宝应全长125公里。其中,古运河扬州城区段从瓜洲至湾头全长约30公里,构成著名的“扬州三湾”。这一段运河最为古老,可谓历史遗迹星列、人文景观众多。 

运河哺育了扬州,是扬州的“根”。在这段运河的沿岸,有世界四大宗教活动的著名场所琼花观(西汉·道教);高旻寺(隋代·佛教)、普哈丁墓园(宋代·伊斯兰教)和天主教堂(清代·天主教);有反映扬州古港、水利和城池建筑的遗址水斗门、龙首关(钞关)、东关古渡(双瓮城)和古湾头闸;有古代帝王巡视扬州留下的遗迹:瓜洲古渡锦春园、高旻寺行宫御园和龙衣庵;有体现“富比王侯”的扬州盐商住宅群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个园以及汪氏小苑等;有唐代扬州鉴真大和尚东渡日本时的启航地文峰塔

在这条运河线上,留下了历代著名文人墨客大量的诗文名篇:“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嘹唳塞鸿经楚泽,浅深红树见扬州”(李绅);“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徐凝);“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等等。这些千古名句,描绘了古代扬州曾经有过的“歌吹沸天”、极尽繁华的辉煌时代,而这一切无不与运河一脉相承。在运河绵延千里的岸线上,扬州与运河的兴衰息息相关!

扬州古运河游览线的重点之一是盐商文化群景区。扬州盐商,不仅在绵延千里的古运河沿线,甚至在中国历史上都是一个特有的现象。它的特殊性,使得我们在谈起扬州时就不能不谈到盐商;而只要谈到盐商,又不能离开扬州去谈盐商。扬州哺育了盐商,而盐商也为扬州留下了一份极为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清代扬州的盐商,是一个显赫的政治经济集团。两淮盐税直接关涉到清朝廷的经济命脉,所谓“关系国库,最为紧要”。盐商们的大量财富,是统治者特殊开支的来源;而盐商的垄断利益,又靠清政府的庇护,所以很自然地形成了上自皇帝、下至臣僚和盐商在政治上、经济上相互利用和相互依存的微妙关系。乾隆南巡每次过扬,开支浩繁,均由盐商负担。为博得帝王的欢心,盐商们又不惜挥霍万金,大兴土木,修建园林,连乾隆也感叹万分:“扬州盐商……拥有厚资,其居室园囿,无不华丽崇焕。”曾经热播的《康熙大帝》、《李卫当官》等诸多影视剧以及明清以来的若干文学作品,就充分反映了扬州盐商的生活情景和生财之道当前,在扬州渡江路以东,甘泉路、广陵路以南,泰州路以西,南通路以北,尚比较集中的保留着当年扬州盐商(包括其他巨商)以及封建官员的住宅群落和私家花园,尤其是南河下一带更为密集。

——苏州运河段

大运河苏州段是考察团的最后一站,就像诉说大运河的历史永远无法绕开苏州一样,大运河也是水城苏州永远的文化符号。

大运河苏州段属于江南运河。江南运河北起镇江,南至杭州,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的苏州段运河,北起与无锡接壤的望事镇五七桥,穿过苏州市区,南至江苏与浙江交界的油车墩,全长96公里,占江南运河长度的24%,占京杭大运河总长度的4.5%。大运河苏州古城段最早开凿于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514年,伍子背主持建筑阖闾城,设水、陆城门各八座,外有护城河包围,内有水道相连,水门沟通内外河流。

苏州段是运河沿线最闪耀的一段,自望亭起,通浒关,流经枫桥、横塘驿站、宝带桥,向南通往吴江。2014年,大运河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苏州涵盖胥江古城段在内的四条运河故道被列入申遗名录。

五天的考察,经历了自春秋时期至新中国两千多年的运河史行走了大运河江苏段的大部份堤岸驻足于能够体现江苏段运河特殊意义的重要节点。在短暂的时间里,大运河江苏段向我们展现出伟大而美丽的面容,不仅印证了我们从古代文献中得到的知识,而且改变了我们从古代文献中得到的印象。这条贯穿古今流向未来的历史长河,不仅是济世安民,承担兴亡的国运命脉,维持着古代中国的统一格局而且将焕发生机,以世界遗产的文化价值,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格局中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