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沙龙简报(第10期)

发布者:张万钰发布时间:2017-04-20浏览次数:1335

教师沙龙简报(第10期)

江苏省教育厅每年度都会组织针对本科院校教师的各类培训,培训项目包括但不限于国内访问学者计划、专业课青年教师能力提升培训、优秀中青年教师和校长英语强化培训、体卫艺教师培训、就业创业指导教师业务培训等。我校每年都会积极落实和配合省厅的培训部署,但在推动工作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培训效能,2017年4月12日下午教师发展中心组织了“省培申报辅导暨经验交流”教师沙龙。本次沙龙教师发展中心李小红老师就省培申报作了简要的申报辅导,其为教师们介绍了省培项目的基本内容、校内申报部署惯例、申报注意事项,以及申报成功后的培训方式等。沙龙重点是建筑学院缪峰老师作的专题汇报,其汇报题目为“省培归来话转型”。以下系缪峰老师分享的主要内容:

一、引子

3月23日,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GDI)发布了“2017广州日报应用大学排行榜”。4月,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组长武书连著、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挑大学 选专业——2017高考志愿填报指南(民办大学版)》出版发行。作为民办高校的一份子我们自然有理由去关注我们的名次,但是我们更应该去探讨榜单给我们带来的思考。

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来,对应用型大学或者说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关注和讨论越来越多了。从两大排行榜的分歧我们可以发现,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目前尚无公认的、成功的标杆;如何来评价应用型大学或者说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效果(达成度),也尚无公认的、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但是反观两大排行榜,作为要以绝大多数学生就业的数量和质量来回报学生家长的民办高校,要以用人单位评价为教改重要参照的应用型大学,对评价三方的第二方——服务对象(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重视程度是远远不够的。

二、触动

由江苏省教育厅主办、东南大学教师发展中心承办的“2016江苏省专业课青年教师实践能力提升培训”于2016125日至1211日在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举行。来自全省30所高校的33位青年教师参加了此次培训。培训以14场专家学者的讲座、2次现场观摩和学员讨论交流的形式,围绕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理工科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与课程设计、工程类实验教学、实践教学创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工程法学与伦理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信息化教育教学创新、国际合作教学,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等方面展开了多视角、多维度地深层次研讨。

作为围绕教学展开的教师培训,给我们带来触动最大的自然也是教学研究方面的。其中以“《华盛顿协议》背景下高校工程教育的思考与改革”启发最大。我们可以把工程教育认证的基本特征归纳为:1.强调以学生为本,着重基于学生学习结果评价标准2.用户参与认证评估,强调工业界与教育界的有效对接3.“基于产出的评价,需要进行有效的达成度分析(倒推评价)4.需要有持续改进的落实机制。由此给东南大学工程教育带来的影响和变化是:1.必须慎提口号式的和笼统的人才培养定位(因为要说——做——证)。2.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外送外审(特别是送企业)。3.必须提出具体的能力培养标准(落实毕业要求12项)。4.教学计划修订有了依据(开什么课、加减课时,分配学分!)5.校企合作模式和深度的变化(含青年教师工程经验的培养)。6.需要持续改进,促进教学教改(教学也是一种学术)。7.需要创建信息化环境下多元化的教师教学绩效评价机制(教改是教、学、管的综合集成)。——这些,无疑与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所要求的“以生为本”、校企对接、“以能力为核心、为导向”的培养要求是相同的!

另外,作为教师培训,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教学的变革与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当然是当前逃避不了的话题。我们可以将之细分为两大课题:一是“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教育教学形态的变革及其带来的冲击,二是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对教师职业带来的冲击或者也可以说是机遇。在自媒体泛滥的时代,学生(人)获取信息(知识)的方式变了,教育的信息化无疑提高了学习效率,共享了教育资源,但是由此教师也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地位,教师逐渐处于被学生选择的位置,因此教什么?怎么教?成为做老师的核心问题。在教育部教技[2016]2号文件大力倡导推进混合式教学、跨地跨校选课的大背景下,作为教师的我们有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呢?这是我们即将必须面对的生存环境!

三、思考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但是,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可以有我们的思考!

当前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1.“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或缺少设定的依据。2.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人才培养的实施“两张皮”现象比较突出。3.课程体系的构建还是基于传统的学科知识的逻辑,而非基于能力需求的逻辑。原有“学术型”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依旧占据教学的主导地位。4.未能紧扣应用能力培养来构建课程、整合课程、评价课程。5.教学过程以传输知识为主,而非强调如何培养学生选择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教师工程背景薄弱,实践能力不足。7.企业或行业的参与除了不够,更缺乏深度。

本人认为:课程建设是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推进转型发展的着力点和重要途径。“面向应用”是社会经济发展对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需求,是应用型高校区别于传统学术型或研究型高校的根本特点。有鉴于此,必须重构课程与课程体系。具体建构流程可以借鉴“工程教育认证”的做法:一是要明确专业能力标准(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二是要在课程中落实培养规格要求。三是要对能力培养的达成度进行有效评价。其次,面对互联网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我们应认真分析这一教育形态的新变化,结合自身优势与特点重构课程教学形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再次,管理即服务,学校监管部门要接轨这些新变化,重构与全新的教学需求、流程、手段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应该是一所大学的生命线,特别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本科教育为主的高校。学校更应重视和加强制度设计,完善配套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推进课程重构的热情。

队伍建设是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推进转型发展的源动力和重要保障。当前地方本科高校师资队伍总体上表现为对转型发展理念的认识不到位,热情不高,能力不足;青年教师比重大,大部分教师缺乏业界实务和工程实践经验;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难以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需求,等等,这些都与转型发展的要求相距甚远。解决师资队伍建设其实就是要管好三个口子:一是要注重教师来源的多元化,建设双结构教师队伍。注重引进生产、管理一线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但是必须是真正对高校教育教学有热情的人才。二是要为青年教师搭建成长的平台,不能只提要求不给支持。更要努力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创新校企双导师合作模式,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建设。三是要明晰教师评价机制,对青年教师的考核标准要稳定,要明确,要统一,要提前告知,要落到实处!要让青年教师奋斗有方向,有标杆;要让青年教师看得到前途!


附主讲简介:

缪峰,男,汉族,19792月生。南京大学建筑学硕士毕业,三江学院建筑学院讲师,上海民防建筑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设计创作顾问,主要从事高等建筑教育,中国近代建筑史,城市地下空间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

2006-2008年就职于南京地下工程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20088月起到三江学院建筑系任教,曾主持一二年级的教改工作,并任教学年级组组长、教研室主任、教工党支部书记等职务。2010-2011学年和2011-2012学年“校优秀教师”,2011年度“大学生最喜爱的教师”。2011年获“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南京市首届外观设计专利及创意设计大赛二等奖1项,优秀奖多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外观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多项。近年来主持和参与纵横向课题3项,发表学术和教学论文10余篇,参编全国高等院校土木与建筑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2部,指导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和各级各类竞赛多项。2015年1月起兼任上海民防建筑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设计创作顾问,主持和参与民用及人防建筑工程设计项目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