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企校智慧共融 提升教师工程能力培养

发布者:高慧敏发布时间:2024-03-22浏览次数:10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坐落于地处文化名胜武当山北麓、汉江秀水之滨、南水北调源头的中国商用车之都——十堰市。学校于1972年创立,是全国独树一帜的以汽车命名的汽车特色公办普通高等院校。近年来,为更好适应新时期培养高水平本科人才的需求,全面提高学校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学校出台多项政策,全方位培养青年教师工程能力。学校立项国家教育部门2021年第二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新工科模式下自动化专业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路径研究”(202102184026),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健全培养机制 深入产业实践

学校坚持“工程教育回归工程”的理念,围绕和拓展汽车产业链,从体制机制上激励青年教师强化工程能力培养,于2015年出台《关于加强教师工程能力培养实施办法》文件,确立了人事处与二级学院在协同推进中的主体责任。实践选派阶段,学校与实践单位和教师个人签订联合培养三方协议,同时二级学院与教师个人签订培养目标任务协议,明确实践教师在培养期内需完成的工程实践任务及考核要求。实践中期阶段,校级教学督导专家前往企业实地检查,掌握教师前半年的实践培养情况,引导教师完成后半年的工作任务。实践锻炼结束后,人事处组织专家对实践教师进行答辩考核,确定考核等级。培养机制运行近10年,学校已选派百名青年教师与东风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东风商用车技术中心工艺研究所、湖北三环汽车有限公司等众多科研生产一线企事业单位建立了良好联系,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工程实践项目,指导学生工程设计类毕业设计课题比例明显提高,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覆盖面扩大,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大大丰富。

依托协同平台 促进企校共建

学校深入推进产教融合、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积极建设企业支持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依托该平台推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新工科建设、实践条件和实践基地建设、师资培训等。为保障项目实施质量,学校出台《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管理办法》文件,实行校级与二级学院两级部门联合监管,针对师资培训项目,要求由高校和企业共同组织开展面向教师的技术培训、经验分享、项目研究等工作,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并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协同育人项目成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支持其向课程、教材、课件、教学案例转化,鼓励向解决方案及决策咨询方案转化、向公共服务平台产品转化。例如,师资培训项目“新工科模式下自动化专业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路径研究”是学校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专业课教师与固高派动(东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固高”)基于运动控制相关理论、技术与实践的学习,研讨了自动化专业课程在智能控制与制造相关课程的意义和必要性,在课程改革、实验室建设、学生竞赛、师资培训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第一,多次参与固高组织的运动控制系统开发系列培训课程;第二,基于固高运动控制卡自主开发SCARA机器人实验平台;第三,创新设计“自动化综合训练”实训课程任务书;第四,创建运动控制系统课程测试题库。让教师在运动控制技术领域开拓了视野,了解了工业机器人的前沿发展,掌握了运动控制器、伺服驱动器、工业机器人等工业现场组件的核心技术和应用方法,更在工程实践应用方面得到了锻炼,教学改革成果显著。

借助兼职力量 整合企校资源

学校作为一所伴随民族汽车工业成长、发展、壮大的高等学府,与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有着深厚的渊源。学校聚焦汽车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强化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建设了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协作共同体,不断优化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聘请了200余名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到学校兼职任教,其中包含首席工程师聘为客座教授与兼职教授。为更好地发挥兼职教师的重要作用,学校先后出台了《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外聘教师聘用管理办法》等文件,借助兼职教师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开展工程案例研究,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促进技术交流与跨学科合作,为师生举办学术报告、讲座,分享实践经验。

教师是工程教育的主力军,在课程改革、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一直以来非常注重教师素质提高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目前具有工程实践经历的教师已超过30%。学校工程教育质量扎实,已获批3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6个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建设了一批高质量的理实一体化课程和工程实训课程,表彰了一批工程能力培养考核优秀的教师,鼓励专业教师主动投入工程能力锻炼,反哺教学,对提高育人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教育报 20243月21日第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