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2024年第三次集体学习研讨

发布日期:2024-04-10浏览次数:24

党委书记封超年主持会议并讲话

校长吴中江发言

副校长王芳发言

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处长郭红发言


4月9日下午,我校在行政楼A404会议室召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本年度第三次集体学习研讨,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校长吴中江,副校长王芳,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处长郭红作重点发言,会议由党委书记封超年主持,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全体成员参加会议。

会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系统阐明了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深刻指出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了明确要求,体现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为新时代新征程上解放生产力、开辟新赛道、凝聚新动能提供了科学指引。

封超年主持会议时强调,一要加强学习、全面领会,准确把握时代之势。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迅速跟进,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深刻领悟教育与生产力的辩证关系,准确把握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大背景下对高等教育变革带来的巨大影响,在洞察时代大势和把准时代脉搏中增强历史主动。二要立足校情、科学谋划,及时回应发展之问。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把有特色、服务需求作为学科专业设置的第一准则,将学科专业嵌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推进学科专业的“新质化”,不断适应新质生产力的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构建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契合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开展有组织科研,深化产学研合作,更好服务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三要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持续提升治理之效。主动走出“舒适区”,强化“立”字当头、先立后破的改革思维,用好资源配置“巧实力”,通过建立高位推动机制、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强化内部控制机制,不断释放向“新”潜能,激发提“质”活力。

吴中江以“新质生产力与应用型高校发展”为题,着重围绕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内涵及其特征,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国家振兴的意义,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应用型高校的影响,新质生产力大发展背景下应用型高校的对策等五个方面进行深入阐释。他强调,新质生产力大发展的背景下,应用型高校要采取积极对策。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快引进和培养能够站在应用科研前沿、具备新质生产力人才潜质、胜任新时代教育教学工作的高素质的教师。二是加大科研投入,提高应用科研水平,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三是以地方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特别关注适应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数字技术融合性人才培养。四是加快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与社会联系,与企业的合作,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共同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王芳从对新质生产力的认识和理解、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自我价值重塑、以新质生产力的理念指导的工作思考三个方面畅谈了自己的学习体会。她指出,以新质生产力的理念指导学校学科专业发展,推动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须正确处理好共性与个性、新兴和传统的关系。学科专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将新质生产力的理念贯穿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先立后破、科学理性,坚持动态调整、统筹推进,更加关注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强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注重师资队伍建设。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打好“特色牌”,走稳“务实路”,全面提升学科专业建设质量和水平,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郭红以“把握新质生产力内涵 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为题作交流发言。她指出,高校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要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保障。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关键靠“人”,特别要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要努力构建有利于激发教师创新活力、形成人才集群合力的良好的科教平台与生态。二是要教育引导广大教师心怀“国之大者”,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对高等教育的定位、布局和要求,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更多新质生产力的创造者和使用者,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通讯 王婷 摄影 吴疆 审核 余雪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