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丨三江通识大讲堂第49讲顺利举办——复旦大学郭晓东教授作“《春秋》:一部中国古代的政治教科书”通识讲座

发稿时间:2021-04-29 来源:教务处 作者: 摄影: 浏览次数:564


通识教育是一种大学理念,是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内容,是非专业性、非功利性和面向所有人的教育,是我校落实“三教融合”(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不可或缺的部分。

426日下午,我校邀请复旦大学郭晓东教授“《春秋》:一部中国古代的政治教科书”的通识讲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沈勇副院长主持讲座。沈院长介绍到,郭晓东老师是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我校在超星平台选取的《<春秋>导读》尔雅通识课程的主讲老师,研究方向为儒家经学、宋明理学。著有《识仁与定性》、《宋明理学》(合著)、《经学、道学与经典诠释》、《戴氏注论语小疏》、《春秋公羊学史》(合著),主编有“清代春秋学汇刊”、“宋元春秋学丛刊”,另有论文六十余篇。

讲座开始,郭晓东教授从关羽为什么读《春秋》?《春秋》的神圣意义?《春秋》是一部什么样的书?问题引入讲座精彩纷呈

《春秋》原本为鲁国的国史,孔子晚年对鲁国国史《春秋》进行了修订与改编,遂有了儒家的传世文献《春秋》。《春秋》所发明的道理对后世之社会政治具有一种纲纪作用因此,不仅是“史”更是儒家心目中的“经”。《春秋》事实上是一部政治教科书,讲述了儒家的诸多基本政治理论。

一、大居正

《公羊传·隐公三年》曾曰:“君子大居正”宋国宣公在位时意于让贤,故而不传子而传弟。且自宣公的传位行为之后,宋国祸患纷争四起,十余年不休。 父死子继为当时之法,宣公不传子而传弟,不守其正,开祸乱之源以致争夺不断,当时的正道便是王位都是传给自己的儿子而不是自己的兄弟,所以当时的宋国战乱四起,正是由宣公引起的。《春秋》微言大义,高位的人要遵循正道,才能顺应发展保得国家平安。


二、讥世卿

《公羊传》云:尹氏者何?天子之大夫也。其称尹氏何?贬。曷为贬?讥世卿。世卿,非也。何休注:礼,公卿大夫、士皆选贤而用之。卿大夫任重职大,不当世,为其秉政久,恩德广大,小人居之,必夺君之威权,故尹氏世,立王子朝;齐雀氏世,弑其君光,君子疾其末则正其本。

《春秋》讥讽大家族世袭卿位这件事,认为这不符合礼法,按照礼制,天子册封诸侯,诸侯册封大夫,大夫中在平时辅佐诸侯执掌国政、在战时统帅军队作战的叫做“卿”,天子的“公卿”和诸侯的“卿”应该是选贤任能的,并且由天子、诸侯任免的,不应该由某个大家族世袭,因为这样会破坏尊卑和秩序,扰乱礼法,如晋国的六卿郑国的七穆鲁国的三桓、宋国的戴氏,他们往往架空国君,专擅国政,势力强大的篡夺君位,势力小的驱逐乃至弑杀国君,夫子认为这些都是不合礼法,违背天道,扰乱秩序的行为,因此讥讽世卿


司马迁在史记自序中对《春秋》进行了高度评价:“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春秋者,礼仪之大宗也。所以《春秋》 这部书,是关于礼义的主要经典著作。礼的作用是防患于未然,法的作用是除恶于已然;法的除恶作用容易见到,而礼的防患作用难以被人们理解。”

我校“通识大讲堂”活动由学校教务处牵头,校团委、校图书馆、学工部、二级学院等通力合作,希望通过强调通识教育,培养立足于时代、立足于社会,达到知识、能力、素质相契合的应用型人才。


(通讯:于苏皖、王林艳;摄影:陈梦雅)



关闭

搜索
您想要找的